王阳明人物简介

发布时间:2012-08-01 23:10:52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守仁雕像

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编辑本段生平概述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一位高僧告诉王华,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守仁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据考证,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王守仁故居(20)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1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编辑本段阳明生平

童年生活

  

王守仁画像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现为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人的内心中自然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是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是错误的)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他自己于7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平定江西

  

王守仁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后来,明武宗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总督两广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编辑本段政治主张

明赏罚

  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他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而当时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招抚太滥,招抚太滥是由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实行赏罚,以至于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劝;退而奔逃,无诛戮之及。象这样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的兵力,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些主张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

量情法

  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他反对贪功妄杀,玉石不分

  

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

例如处理宸濠之乱的反叛人员时,主张只对主犯处以极刑,至于各从逆的人犯,则认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则失于轻,处斩似伤于重,不如俯顺舆情,判处永远充军,使情法得以两尽以存罪疑惟轻之仁。在另外一个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对于胁从作乱的人,免于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给照复业生理。这样作既使得谗谀知警,国宪可明,也显示了朝廷的仁慈。这正是他的绥柔流贼策略在法律上的具体运用。此外,他还主张适用法律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地里遥远,政教不及的边远地区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况下,一切词讼差徭钱粮学校等事务,都可以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作权宜的处置:应申请者申请,应兴革者兴革,务在畜众安民,不必牵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的灵活性问题。

重纲纪

  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对那些寅缘窃踞官职的豪门势家子弟的不法行为,如居心刻薄,骚扰道路,仗势而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戍之怨的情况,要大力加以整肃,特别是对戾于法的执法之吏,应当严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审判中,刑曹典司狱讼,事情繁剧难为。他们往往受到权贵的拂抑和牵制,以至使得依法断狱之词,未出于口,而辱已加于身;事未解于倒悬,而机已发于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不挠于理法,不罹于祸败是很难的。这就尤其要从整肃吏治、严明赏罚入手,消除执行法律的阻碍。他还力主加强监狱管理,杜绝法外之诛,指出京师的提牢厅,是天下之狱皆在焉的重地,负责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对待,特别对于桎梏之缓急,扃钥之启闭,寒暑早夜之异防,饥渴疾病之殊养,甚至于微贱到箕帚刀锥涤垢除下的事,无不应当认真注意,以身亲之。这样才能既防止变故不测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轻弃之于死地。他还强调,狱中囚犯的再行犯罪,并非全是禁防之不密,还有促使他们再犯的监管不当的原因。所以只有监狱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诛,才能避免弊兴害作

编辑本段个人成就

  

王守仁立像

[1]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王守仁 矫亭说(局部)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无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认为全在人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王守仁题跋像

[2]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真乐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本段思想演变

  

王守仁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编辑本段教育思想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致良知的。《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编辑本段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编辑本段广泛影响

  参见阳明学[3]

王守仁书法(9)

  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由于明末的朱舜水远渡日本,把阳明学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水户市,还存有朱舜水的雕像。

  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所以现在的日本,传统保留得比中国好很多。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

  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为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陶行知从心学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编辑本段所收门徒

中国门徒

  冀元亨,王阳明入室弟子。

  王龙溪,王阳明入室弟子。

  钱德洪,王阳明入室弟子。

  徐爱,王阳明入室弟子。

  王艮:号:心斋,王阳明入室弟子,创立了阳明学分支——泰州学派

  黄宗羲:为追随者,梨洲学派。

  刘宗周:为追随者,蕺山学派创始者。

  聂豹:王守仁编外弟子,心学忠实拥护者,后传授徐阶心学。

  王栋:出自泰州学派。

  朱恕:出自泰州学派。

  颜钧:出自泰州学派。

  王襞:出自泰州学派。

  罗汝芳:出自泰州学派。

  何心隐:出自泰州学派。

  李贽:出自泰州学派。

  焦竑:出自泰州学派。

  周汝登:出自泰州学派。

  贺麟:创立新心学。

  徐阶:王门忠实拥护者。

  蒋庆:当代儒生,创立阳明精舍,治阳明学春秋公羊经学。

  蒋中正:中华民国军事强人暨第一至第五任总统,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日本门徒

  会庵:高僧。

  中江藤树:近江圣人。

  佐久间象山:兵家、思想家。

  西乡隆盛:倒幕魁首

  吉田松阴

  高杉晋作

  河井継之助

  东乡平八郎

  岩崎弥太郎三菱财阀创立者。

  伊藤忠兵卫涩泽栄一:日本第一国立银行创立者。

  藤田伝三郎

  渡辺祐策

  広瀬武夫:日本军神。

  三岛由纪夫:作家。

  安冈正笃:思想家。

  河井継之助

  熊沢蕃山

  船越清蔵

  赖山阳

  山田方谷

编辑本段相关遗迹

王阳明故居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墓

王阳明墓(4)

  王守仁墓位于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鲜虾山麓,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20余万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历史原貌保存良好。

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家书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6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张永),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王阳明人物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