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06 13:29:18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3、理解小说主题:尊重青少年个性,反对封建家长粗暴干涉孩子兴趣;4、续写小说的结尾;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的写法;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的写法;2、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读《风筝》中的片断,课件展示:“……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师问:这段话中的“他”是谁?他为什么会绝望?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小说,文中的主人公有着写“弟弟”相似的遭遇,请看书70页,《清兵卫与葫芦》(设计原因:《风筝》中的“弟弟”与清兵卫有类似的遭遇,从《风筝》中的一个片断引入,抓住“绝望”一词,与课文内容衔接。二、初读,感知课文:1、学生读课文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设计原因:学生有声音地自读课文,并能按小说情节复述故事内容。2、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老师板书:三、分析人物形象:1小说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喜欢到什么程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喜爱到痴迷,第3段中把秃脑袋错看做葫芦,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第4他每次上街,总是呆呆地望葫芦,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第5段写清兵卫每天放学就回家收拾葫芦,运用动作描写;第2段动作描写,写他制作葫芦水平很高。(设计原因:直接从主人公对葫芦的感情态度切入分析,并要求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分析答案,自然引入人物的描写方法。2清兵卫喜爱葫芦,是所有的葫芦都喜欢吗?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和内容,来分析清兵卫的形象。7段“他对旧的葫芦没有多大兴趣”;第1617段写他不喜欢马琴的葫芦;第2127段写他在一个老婆婆摊后买了普通的葫芦,却视若珍宝。(设计原因:分析清兵卫的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从文中具体的情节中分析得出他1
独特的个性特点。3、最能表现清兵卫这种审美能力的价值的情节是什么?这个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的高价卖出去。(设计原因:这个情节再次印证清兵卫具有的独特鉴赏能力。4、这样的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形成对比,表现了大人们什么样的特点?与大人们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设计原因:由分析清兵卫过渡到分析大人的人物形象。5、我们看看大人们是怎样批评清兵卫的?面对批评,清兵卫有什么样的反应?教员:这种小孩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应该干涉他;父亲:“你懂什么,也来多嘴!“使劲揍了一顿”“没出息的孩子”“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拿起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脸无人色,发呆,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脸色发青,不敢做声。(设计原因:此处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清兵卫复杂的心理的写法。6、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兵卫的绝望的?试着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他的心理活动。(设计原因: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理活动,理解主人公的心情。四、理解小说主题:1、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家长、教员粗暴的教育方式,共同干涉、扼杀了清兵卫的爱好。(设计原因:分析主人公悲剧遭遇的原因,为理解小说主题蓄势。2、作者对他们分别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态度?对清兵卫:同情对大人们:批评、反对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日本在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作者呼吁人们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五、写作拓展:具有天才般独特的审美能力的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剥夺后,转而热衷于绘画了。对于他喜欢的绘画,父亲又开始嘀咕了,想一想,清兵卫能守住这个新的爱好吗?父亲、老师又会怎样对他呢?请充分展开想象,续写这个故事。(设计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续写的能力。学生交流:六、总结:这节课,作者通过多种描写让我们了解了清兵卫的悲剧故事,幸运的是,我们的父母都较为开明。当然,发展个性的前提是完成学习任务,不违反法律、纪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七、作业:1、将课堂上续写的故事写完。教学反思:本设计试图抓住小说要素,并以此带动全篇,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主旨。从课堂来看,学生对前文的描写寻找与分析均比较到位。教学过程基本流畅,重点难点有所落实2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