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测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01-30 16:40:28

光速测定的历史17世纪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以为光速为无限大,宇宙中恒星的光都是瞬时到达地球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首先对上述论点提出怀疑,为了证明光速的有限性,他在1600年左右曾做过粗糙的实验,他确定了A用灯光把信号传到B并收到从B回来的信号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实验是在晚上当两个观察者紧靠着站在一起,以及当他们相距近一英里时分别进行的。如果能发觉有时间差,那么,光就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伽利略不能从他的实验解决这个问题。但他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他评论道,在木星后面的木星卫星时常消失,可以用来作光速的测量。1、罗默的光速测定法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卡西尼作为被路易十四召到巴黎的大科学家之一,大约在1642年,对木星系作了长期的研究。出生于丹麦奥尔胡斯(Aarhus)的年轻天文学家罗默也移居在巴黎,他和让·皮卡特(PiccardJ16201682)一起观察了木卫的食。他们注意到,这些卫星在它们的轨道上运转的时间在一年的各个时期不都是相同的,并且当木星的视大小变小时,这运转的时间大于平均值。但实际的运动中这种不均等性是极少发生的,罗默确信观察到的不规则性是光速有限的一个证据。在16769月,罗默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报告,报告中说:发生在11月的下一次第一个卫星食的时间要比根据8月的观察进行计算所得到的时间迟10分钟左右,这个矛盾可以用假定光从木星到地球需要时间而得到解释。如图1,当地球从El7-9为罗默的光速测定法E2时,第一个木卫食的时间比从它的平均运转周期中计算所得的时间晚几分钟。罗默把这误差解释为由于光行走OE2距离多费了时间。当地球从E3运转到E4时,食的发生时间要比预计的早。在119日,这次食发生在53545秒,而据计算,它应该发生在52545秒。1122日,他向科学院更详细地解释了他的理论,并讲到,光穿过地球的轨道需要22分钟(现在所知道的更精确的值为1636秒)。科学院没有立刻接受罗默的理论。皮卡特赞成这理论而卡西尼则反对。罗默根据的是他对第一个卫星的计算,他坦率地讲道,从观察其他三个卫星所做出的类似计算可能不会成功,因为它们运行的不规则性尚未被测定。在卡西尼的心里,这个事实有力地反对了罗默解释的证据。罗默在法国的声誉迅速提高,他做了法国皇太子的私人教师。1681年,丹麦国王克利斯汀五世ChristianV)把他从法国召回任丹麦任皇家天文学家。2、布拉德雷的贡献在罗默回到祖国以后,对他的理论的信心在巴黎衰落了;但在英国涌得到了著名天文学家哈雷的热情支持,并被牛津的萨维利Savilian天文学教授布拉德雷Bradley7-10为布拉德雷试图测量γ座的视差James16931762)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所证实。当他努力测量星体的视差时,他惊讶地发现它的位移并不全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如图2拉德雷预料从6月到12月会显示星体从S′到S″的表观运动,而在3月和9月,星体居于天球的中间位置。事实上,6月和12月的位置相同,7-11为所谓光行差的影响他没有发现视差的影响。但在3月和9月星体却130
不在相同的地方出现。布拉德雷开始时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17289月的某一天,他和同伴们在泰晤士河上乘船航行,他观察到,似乎每一次船转换方向时风都变了向,他向船夫提出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很有意义的回答,即桅杆顶上风标方向的变化仅仅是由于船的航向的变化,而风全然如故。他立刻猜想到,光的前进的传播跟地球在它的轨道上的前进相结合时,光的前进传播肯定产生每年一度的方向变化,天体的变化在这种方向上是通过依赖于这二者的速度之比而被看见的。如图3,若令AB为望远镜的方向。当地球载着观察者从AC运动时,光线走过了望远镜的长度。当光线达到眼睛时,望远镜是在CD位置上。同样,6个月后,C点的观察者的望远镜指向了GH方向。CDGH约有40秒的偏角差。布拉德雷从这个“光行差”的值估计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为813秒。这个值比上半个世纪罗默测定的11分更接近正确值。布拉德雷观测到了光行差现象,即星的表观位置在地球轨道速度方向上的位移。根据光行差角αv/c(v是地球轨道速度,可以估算光速值,这项独立观测使科学家确认了罗默当年所观测的木星卫星食的延迟就是光速有限的有力论据。3、菲索和傅科测光速的方法1834年,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CWheatstone18021875)就用旋转镜来测定电火花持续的时间,当时他就设想,是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光速,同时也想来确认一下在折射率更大的介质中,光速是否更大。为什么要确认这个问题呢?因为早在十七世纪,笛卡儿曾经表明,根据光的微粒说的观点,光在密度高的透明介质中的速度应该比在空气中的快。但是,根据光的波动说的观点,恰恰相反,光在这样的介质中应该走得慢些。显而易见,用实验方法来测定光在这两种介质中的速度,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对确定光的微粒说正确还是光的波动说正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惠斯通的思想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他没能完成。这个思想后来被阿拉戈采纳。可是,由于阿拉戈的视力不佳,这一研究课题就留给了更年轻的人们去进行。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来测定光速,由于要求镜子必须具有每秒转动一千多次的速率,所以在机械上的困难是很大的,在当时的社会技术条件下也难以完成。与此同时,有些人还认为,人的眼睛要从具有如此巨大的速率转动着的镜子中,捕捉被反射的闪光的瞬时映像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当时人们把惠斯通的设想、阿拉哥的计划都视为幻想。是,随着时间的推延,用这样的基本方法来测定光速获得了成功,主要获胜者便是菲AHLFizeau18191896)和傅科(JBLFoucault18191868菲索是法国物理学家,1819923日出生于巴黎。他早年的研究都与改进照相方法有关,并且先后研究过光的干涉、热膨胀等问题,发明过一种干涉仪。他的早期研究活动大部分与傅科在一起,1896918日在梵都尔去世。菲索在研究和测量光速问题上做出了贡献,是第一个不用天文常数、不借助于天文观察来量度光速的人。他发表了题为“关于光传播速度的一次实验”的论文,刊载于1849年出版的《法国科学院周报》第二十九卷上。斐索采用旋转齿轮测量的办法。他转动一个以规则的间隔遮挡光的齿轮,而间断性的闪光是来自于安装在一定距离的镜面的反射。这个实验是在巴黎市郊的相距为8633米的絮伦(Suresnes)和蒙马特里(Montmartre)之间进行的。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菲索用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4中光源S发出的光束在半镀银的镜G上反射,经透镜L1聚焦到O点,从O点发出的光束再经透镜L2变成平行光束。经过8.633千米后通过透镜L3会聚到镜子M上,再由M返回原光路达G后进入观测者的眼睛。置于O点的齿轮旋转时把光束切割成许多短脉冲,他用的齿轮有720齿,转速为25转/秒时达到最大光强,这相当于每7-12为菲索用齿轮法光速测量实验个光脉冲往返所需时间为1/18000秒,往返距离为17.266千米,经过二十八次的观察,由此可得с=312000千米/秒。这个数值与当时天文学家公认的光速值只有较小的差别。131

光速测定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