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小说月报2017免费阅读 杂文报 杂文月刊在线阅读2017模板

发布时间:2020-05-16 15:28:48

小说月报2017免费阅读 [杂文报 杂文月刊在线阅读2017]

杂文报的原创投稿邮箱,谢 (1)漫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

(2)这些问题体现了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4)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杂文报》上登过一首仿李白诗的诗作:“朝辞白鹿彩云间,千里莲...连载:韩寒五文集 版社:青版社 作者:韩寒 我想性尤其民族劣根性鲁迅先阐未尽我我看 南宋《三字经》初性本善说明刚比团干布严谨律;接触社水哪怕清水由自主害羞草叶本严谨慢慢舒展渐渐浸润透思想便向列靠近 向品性钢所偶洁身自者硬撑几十清纯些清纯未浸水社所容纳君固穷写杂文《杂文报》、《文汇报》诸揭恶杂文读甚爽作者真嫉恶仇其实要细读细读品作者自身郁愤——官倘若些骂官忽官位弄李白要引官荣惜现官位抢手轮些骂官想官所越越骂官 写布已经仿佛累极躺床伸懒腰撑足杯接触久免展露遗我想向奉守儒家庸谦虚道作幸

40年代,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王实味,不过一介书生,为何要杀掉他?...可怜!可惜!可叹!可悲! 王实味之死 一九四七年七月,山西兴县。

一名被押绑的中年知识分子被武装人员押送到破庙后的僻静处,大刀抡起,刀落头落,鲜血狂喷。

之后,尸首被扔进一眼枯井,倒入泥土掩盖,从此消失。

被杀的人的名字今天已经不为人所知。

然而,他的死却开启了一幕悲剧,一幕本世纪下半叶知识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

人们以为文革始于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我却认为,那仅仅是高潮,一切早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那位被杀戮的书生,是前文革时代的祭品。

他的名字叫王实味。

一九二五年,王实味考入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之后的北京大学,宛如百川归大海,有容乃大。

与王实味同班的同学里,有一位也是将在本世纪文化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他就是胡风。

一九二六年,王实味在北大四斋创作短篇小说《杨五奶奶》、中篇小说《毁灭的精神》,并向《现代评论》投稿。

主编陈西滢读完之后,大加赞赏,破例开出三十元的稿费。

在自叙传式的中篇《休息》中,烈焰般的情感与怒涛般的浪潮展露出作者超凡的才华。

王实味以稿费维持生活,后来实在无法继续学业,不得不半途休学。

此后,他开始大量翻译外国文学名著。

数年间,他一共翻译了上百万字,如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哈代的《还乡记》、都德的《萨芙》、霍普特曼的《珊拿的邪教徒》。

他的译文别具一格,有著“蓬勃的人性之热与力。

” 一九三七年,在抗日的烽火中,王实味奔赴延安,延安是那一代青年人心目中的“灯塔与明灯”。

他投入到马列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之中,四年内译出两百万字的著作,如《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价格、价值和利润》、两卷半《列宁选集》。

由于在文艺和翻译工作上取得突出成就,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随著对经典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延安现实的全面观察,王实味发现了一个历史的悖论: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是否可以不择手段而达到目的?在这样的思路下,尖锐的对立产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体的精神自由为代价?民族的解放、社会的整合是否能与人的解放、国民性的改造统一起来?龙种是何以变成跳蚤的? 理论家的悲剧缘于理论的尖锐和实践的固执。

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开始。

这实际上是十五年之后那场规模更大的“阳谋”的预演。

二月十七日,王实味在《谷雨》杂志上发表杂文《政治家、艺术家》,接著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野百合花》。

他承续了鲁迅“改造灵魂”的思路,以及北大精神中最可贵的一面“常与黑暗势力抗战,即使只有自己”。

他在天上见到了深渊,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批评“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制度,坚持艺术家的责任是“揭露一切肮脏和黑暗”,从而与“欣欣向荣”的主潮形成激烈的冲突。

医生遇到了讳疾忌医的病人,“真”与“假”的命题被强权置换了。

在延安,王实味大概是研读马列原著最深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但是,当众多不读马列的“真马列主义者”把他当作“异端”之后,他便成了“反革命茅坑”中的“假马列主义者”。

假如马克思地下有知,恐怕连苦笑也笑不出来吧?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著,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

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要怎样感叹。

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她。

待到伟大的人物化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大时,他已经变为傀儡了。

” “我们决不能让邪气更大的人得势”,批判一开始,王实味没有低头认错。

自东汉以来,河南人就颇有“强项”之气。

身为河南人的王实味又禀赋了北大的抗争精神,喊出了“绝对民主”的口号。

他说,作为人格独立的知识著“必须有至大至刚的硬骨头”。

对经典理论的爬梳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使他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托派理论有些地方是正确的”,“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应负责”,“斯大林的人性不可爱”。

正如卡夫卡所说,太阳的光芒市场会被乌鸦的翅膀所掩盖。

扑面而来的是对王实味暴风骤雨式的批判。

在巨大的压力下,王实味被迫检讨自己错误的根源在于“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倾向”,“小资产阶级病态的忧郁性”和“极端顽强的自以为是”,并说自己“神经确实有些异状”。

然而,随著毛泽东和康生的介入,批判的性质很快发生改变,由“思想错误”变成“敌我问题”。

与王实味有交往的同事、朋友陈传纲、王汝琪夫妇和潘芳、宗诤夫妇也被牵连进来。

一个“反党五人集团”产生了。

一九四二年底,王实味被关押,受到残酷的“逼供信”的审讯。

一九四六年,康生亲自作出王实味是“反革命奸细分子”的结论。

一九四七年三月,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

在撤离过程中,保卫部门认为王始终是祸害,因此“根据王的罪恶及表现,实属无法改造,故请示处决批准后,我们于昨夜在兴县将王秘密处死”。

一颗“对于一切被践踏与被欺侮著怀有无上悲悯”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这不仅仅是一颗心灵停止跳动。

我把王实味的被杀看作“前文革时代”的开始。

因为王实味的被杀,意味著“思想”可以被定罪,“思想者”可能遭到“秘密处决”的命运。

一九零三年“苏报案”,清...

求新概念作文的获奖文章 韩寒《杯中窥人》 我这辈子说的最让人无从反对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本来就是要叠开来睡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

懂么,这是规矩。

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 杯中窥人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

鲁迅先生阐之未尽。

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的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谈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

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

写杂文的就是如此。

《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疾恶如仇。

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

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以官为荣。

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撑足了杯子。

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

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的谦虚之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

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

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

李傲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

说要想找个崇拜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十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

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傲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乘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

而在我看来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

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

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

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一般的稿费是多少啊 报纸稿费较低 有些甚至一位数或者十几元(建议不投) 有些30-50元还凑合 以下为稿费高的报纸列表: 湖北日报集团 楚天都市报(全省发行版)千字100 湖北日报集团 湖北日报 千字80-150元 湖北日报集团 楚天金报情感周刊(是单独发行的子报) 千字100元 (有些朋友反映无稿费,请注意) 文新传媒 新民晚报 千字200左右 新闻晚报 千字80 上海青年报 千字100 山东大众日报 千字100 杂文报 千字100 南方都市报 千字150-200 中国青年报 千字80 杭州日报 千字100 温州晚报 千字100 华商报 千字100 湖南广播电视报 千字100 中国审计报 千字100左右 华中电力报 千字60-150元 深圳特区报 千字100 今日女报 千字70 羊城晚报 千字100 广州日报 千字100 重庆晨报 千字100 今日早报 差不多千字100 半岛都市报 千字80 长江日报 千字80 吉林日报 千字80 北京晨报 千字80 深圳晚报\晶报\都市报应该都在千字100以上 今晚报 100元/千字 扬子晚报 100元/千字(可能更高些)

韩寒因为邮路的原因.韩寒未能准时参加复赛.但是复赛评委会的众多评委们显然被韩寒初赛作品所显露的才华深深打动了.爱才惜才之心驱使评委们1作出决定:让韩寒补考 我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 ,然后将他置入一只杯子中.杯子中正好以后半杯水.我对韩寒说:这就是题目. 一个终点以后.韩寒写成此篇.一张白纸(被他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被韩寒机智的处理成一个人(广义的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过程象征姓的同构过程.文章的结构因而有了很坚实的骨架.这样.韩寒就可以很轻易的往这个骨架里填塞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看法.这些看法当然可以仁者见仁.智着见智,但令人感到韩寒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易个钟头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 李其纲(作家)PS:我一个字一个字打的.. 刚好手边就有首届新概念的作品选

梁漱溟做的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是什么意思啊,翻译下 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本诗名为《刺郭》,有传闻为梁漱溟所作,后曾遭到否认。

本诗是说郭沫若趋炎附势,先是国民党,后是共产党。

说他研究甲骨,又注释毛泽东诗词。

民间的百姓疾苦那么多,可是郭沫若不去说,却做这些政治投机,真是辜负了大好的文笔。

郭沫若,早期曾被鲁迅讥讽为流氓才子。

后来在我辈人成长时代,堪称文坛泰斗。

长期以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的身分,从事政治活动。

像他这等文化巨匠,无奈也沦为了奴才学者和马屁文人,放弃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如此看来,我辈人等纵有惊天的思想和铁铸的人格,也只不过是一粒健康的卫生物而已。

从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梁对郭的文采还是很佩服的,就是不替黎民百姓说话罢了。

此诗在文革中已经流传开来,其真实作者无从查考,但人们一直传说是梁漱溟先生所作。

梁老在世的时候曾予以否认。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首诗是不是梁漱溟先生所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表达出了民众的心声,发泄出了民众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和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梁漱溟先生敢说话,孤胆傲世,是一位国共两党都不太喜欢的人物。

三十到四十年代,毛泽东已经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老区农民运动中“打土豪,分田地”已经是一种热潮,但梁漱溟、晏阳初等却热衷于乡村建设运动。

1936年上半年,朱其华在上海出版《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代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痛批梁、晏的乡村建设运动为“改良主义”,说“乡建”既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也难以达到驱逐倭寇的目标。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梁、晏的认识变得中和了一些。

特别是通过许多风浪的考验以后,一些不偏不倚的知识分子开始受到人们的好评。

正如李兴濂之介绍,梁漱溟所做评论郭沫若的诗,是相当够意思的。

我们不知道梁漱溟是什么时候做的这首诗,也不知道当年郭沫若在世时是否见到这首诗?但我们清楚的是,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虽然在南征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他一直是一个待价而沽的角色,说好听一点叫做择善而从。

遗憾的是蒋介石给他的位子小了点,只有到了共产党建国以后,郭沫若才扬眉吐气,和茅盾(曾被追认为1921年的共产党员)、巴金(无须另外提名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等,成为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

另有一篇文章给你参考—— 《梁漱溟未曾作诗评论郭沫若》 黄波 郭沫若、梁漱溟都是现代中国的著名人物,有一种说法把两人联系了起来,即传说文革中梁漱溟针对郭氏的某些举动,曾作诗评论。

此论流布甚广,近期《杂文报》就有某先生大作《吾爱梁漱溟》,对此发了些议论,持论颇高,可惜论据有误,颇值一辨。

说来这是一件文坛老公案了。

几年前《中华读书报》曾刊发过一篇《梁漱溟作诗否》的短文,其中引了文革期间流传且传为染漱溟作的两首旧体诗,同时又指出,这两首诗在《当代诗词》杂志上发表时,熟悉诗坛掌故的编辑为两首诗加了句小注,称梁先生“从不作诗”。

那么“梁漱溟作诗否?”相信读毕此文,读者都会发出此一疑问了。

先说说这两首诗。

其一是:九儒十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倘若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

其二是: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掌中笔一枝。

这两首诗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后一首稍知建国后文坛状况的人对诗的本事一望即知,读后都会拍案叫绝。

这两首诗均作于文革中,针对性极强,也的确符合梁漱溟先生为世人所熟知的那种耿直、狷介的性格,这也许是诗作者和流传者将它托名为梁先生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敬重梁先生的后辈,从感情上当然希望这两首诗的作者确系梁先生,然而感情终究不能代替理性。

近日机缘凑巧,北京友人赠我一册《梁漱溟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其中两封信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说明了以上所引的诗实非梁先生所作。

一封写于1977年,旧友陈仲瑜“嘱写旧诗”,梁氏书旧作一首后写了段“否识”:“1935年赠陈仲瑜诗,是我一生中惟一的诗词之作,前此未之有,后此亦未之有……”另一封是梁氏回答友人的询问,据梁漱溟之子也是《梁漱溟书信集》的编者梁培宽为此信所加的注,友人在来书中给梁氏抄寄了一首七律,“该诗有淡抹浓妆务入时辜负掌中笔一枝等句,诡称为梁漱溟作”,梁先生在这首七律旁写了句话:“我一生至今天,从来不会作诗词韵语,此诗当然不是我作的。

”梁漱溟先是自承平生只作过一首赠友人陈仲瑜的旧体诗,后又说那首七律不是自己所作,而且这是在几十年老友之间的私人通信中透露的,其真实性不容置疑,以梁先生的个性,如果他是诗作者,他也断断不会曲为掩饰的。

梁漱溟不曾作诗,说他写诗评论郭沫若更无从说起了。

也许有人会稍感遗憾吧?宋时古文家曾巩不会作诗被人指为一大煞风景事,而梁漱溟先生是...

小度写范文小说月报2017免费阅读 杂文报 杂文月刊在线阅读2017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