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里的文化立意与家国情怀——对《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的解读

发布时间: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2018年第5期 总第60期中国故事里的文化立意与家国情怀——对《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的解读陈 潇[摘 要]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是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用故事表达国家形象,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从叙事的角度解读《远方的家·一带一路》节目,通过剖析该节目的成功因素,就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索,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出借鉴方法和意义。[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作 者] 陈潇,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相关内容概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然而,在国际视野中,一些西方媒体散播的“中国威胁论”谣言仍在歪曲“一带一路”的倡议、歪曲中国形象。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要在沿线各国与中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合作共赢。因此,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是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避不开的话题。(一)中国故事“故事”属于文学体裁,侧重于记叙和描述事件发生始末和经过,通过趣味、生动和连贯的情节语言来记忆和传播价值观念。狭义上,“中国故事”可以理解为具有中国特色、凝聚中国文化内核、体现中国精神,能够反映中国现实的故事。广义上来说,“中国故事”也可以是现实的中国、古老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活力无限的中国、文化的中国、自然的中国等,囊括有关中国的所有相关的人、事、物。“中国故事”能够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实现“一带一路”的构想,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了解,方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二)《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概说《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于2016年8月29日开始播出的百集大型系列特别节目。节目以记者亲历“一带一路”的方式,探寻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俗等,以全面展现古代“丝路”文明的脉络。节目分为亚洲版、美洲版和欧洲版播出。这样一档传播“一带一路”构想的电视节目,通过播放国外版,建立起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窗口,用中国故事掷地有声的反击“中国威胁论”,其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二、《一带一路》的叙事分析(一)叙事主题1.先行的主题:国家战略的软性表达。《一带一路》以记者亲历的方式行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行走过程中对“一带一路”宏观政策进行软性表达。无论是对沿线各国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介绍,还是对海外中国企业的采访,都是力求让全世界了解“一带一路”真正的理念与内涵。节目开播至今,以拍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浙江作为第一集,沿着“一带一路”的地缘,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非洲、欧洲,走过有“南丝绸之路”之称的缅甸玉石贸易之路,也走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众多商船的必经之地帕泰岛。这样以空间线作为叙事主题的逻辑具有一定的优点:其一关照了节目宗旨。目的在于行走“一带一路”,便紧扣“一带一路”的地缘格局展开亲历之旅。其二则符合观众的收看习惯。节目以空间移动作为场景的转换,衔接自然,每一个“地区”是开始也是结束,故事相对独立。对于这样一个长达400集的节目来说,很少能有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或者PC端一集不落的收看。不过,纵然观众没有连续性观看,也不影响其对于节目内容的理解,这既照顾了观众的收看习惯,也保障了节目内容的内在逻辑。2.后来居上的主题:大战略下普通人的小故事。《一带一路》在对国家战略进行软性表达的同时,并没有直接依托“大战略”来讲述中国故事,而是选择了一- 154 -

中国故事里的文化立意与家国情怀——对《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的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