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浅谈

发布时间:2019-12-27 01:20:4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之我见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地,在一个呆滞、具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用丰富的表情、风趣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思考。尤其是低段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施展自己的教学艺术,把班上每位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才能保证课堂的效率,为他们进一步思考做好保障。

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创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班里的学生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才能与创造力,要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巧用“问题”,搭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问题”进行“导思”,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各种问题,使学生有兴趣集中注意力思考和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首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语言要简练,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同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

其次,提出问题后,应留足“空白”。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提问后,教师应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后再一起交流思想、互相启迪、由于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交流中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从而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在讨论中答案自动生成。

再次,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把不同难度的问题选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人人都有机会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有必要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体验成就感。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比较分数大小这一环节,教学完的大小比较后,提出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一些优秀的学生能渐渐举起手来,而反应慢的同学却仍存在问题,此时,可让反应灵活、思路清晰的学生回答,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小。”存在困惑的后进生对此会特别认真听。接下去,就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如比大小,这个问题就可以送给中等或中下的学生去解答。这样,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因人而异,使更多的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最后,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机会,修正思考错误。杜威说过:“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知识更多。”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再思考,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出一种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独立思考有章可循,能力习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就是教师渗透科学的思考方法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最后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课堂教学不该是从逗号走向句号的过程,而应是引导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在教学中产生更多的问号的过程。正是这个问号,引导了无数人去思考,进而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