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

发布时间:2019-03-15 01:13:03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南乐县第四实验小学 王瑞雪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识记逶迤、磅礴、岷山等生字。

3.理解诗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

1.师:上一单元我们讲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百年受屈辱的历史,从而告诫我们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那么,是谁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之路,建立了新中国呢?对,就是毛泽东。他扭转了中国近百年来弱肉强食的屈辱史,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这一单元,让我们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板书)第八组:走进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印象?他是伟大领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对,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毛泽东,来学习他的一篇杰作《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

3.师:了解体裁。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并且律诗一定要求押韵。

二、学

1.介绍《长征》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介绍长征的原因和经过:

1934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经过: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火线——翻越五岭——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翻过岷山——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历经十一个省,总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

2.我读《七律·长征》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出示字词:逶迤、磅礴、岷山

学生自由读、老师指名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

磅多音字。

学生识记生字:逶迤、磅礴、岷山,形声字。

三、展

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生跟读,提示注意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生自由练读。指名按节奏试读,指导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有感情的程度。再齐读。

四、讲

1.师:现在同学们小组讨论诗句意思。等会儿交流学习体会,谈自己学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生:(自学、讨论)

3.师:现在可以交流了吧?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4.生:读句、释词。

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生先说,师再按句集中揭示重点)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细小的波浪。

磅礴:气势雄伟,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生逐句说,后出示对照)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全部笑逐颜开。

五、练

1.背诵《七律·长征》

2.翻译《七律·长征》

六、板书:

第八组 走进毛泽东

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25 七律·长征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课时]

一、导

1.齐背诵《七律·长征》

2.翻译颔联和颈联的意思。

二、学

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弄懂了诗句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你们想一想,这首诗是围绕哪句诗来写的,找出来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读,师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3.师: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每天还要跟饥饿、疲劳、伤病,作生死的搏斗。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会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师:从193410月到1935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困难的回答是什么?(板书:不怕)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1.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2.学生交流后,汇报。

第二句:

  找出表现困难的词语?(逶迤、磅礴)

  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腾细浪、走泥丸)

你是怎样理解的?红军对困难的藐视。

对偶、比喻、夸张。

  第三句:

  师:如果说第二句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句就是万水的说明。

  找出表现困难的词语。(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面对困难,红军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说暖、寒?

  讨论归纳:

  暖——1935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体会这两句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押an的韵。

第四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想象红军会因什么而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展

欣赏歌曲《长征》。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2.播放歌曲,你仿佛能看到什么?

  3.生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4.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四、讲

  1.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2.交流:

如: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我想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

  我以前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退缩不前。以后,我要跟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

  3.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多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五、练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六、板书

25 七律·长征

红军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等闲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设计理念和思路】

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为课文中的阅读理解铺垫。

3.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课上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本课设计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展现诗中丰富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达到教学目的。

4.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在“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历史资料理解,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

5.在拓展环节,通过对《长征》歌曲的欣赏、对同样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朗读,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七律 长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