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争吵

发布时间:2018-09-28 23:42:41

标点符号的争吵

在标点符号族长的统一管理下,标点符号们过得十分快乐、幸福。可是有一天,标点符号家里中来了一位贵客——字典公公,他说:“标点符号们,今天我要在你们这儿选一个标点陪我去看望语言国王,可我不知道选谁去更合适……”字典公公的话音未落,标点符号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了。

只见逗号摇着小尾巴瓮声瓮气地说:“这次应该让我陪字典公公去看望语言国王,因为我在我们家族里身份最高贵.没有我,一篇文章就没有了停顿,你们的功劳都没我的大……”

句号抢着说:“我才是最强的,我比你逗号强多了!要是没有我句号,一篇文章就会没完没了,这次应该让我去。”大肚子因为激动一起一伏的。

听了他们的对话,感叹号小姐不高兴了。她嗲声嗲气地对字典公公说:“字典公公,你就带我去吧!他们两个再重要也没有我重要,如果没有我,一篇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儿感情。”

……

字典公公听了标点符号们的对话,一脸愁容地说:“你们太令我失望了,想不到你们会为了这点小事而攻击自己的亲人;你们太自私了,我不会带你们中的任何一个去,我还是一个人去好了。再见,你们好自为之吧!”说完,字典公公带着满脸的遗憾走了。

听了字典公公的话,标点符号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难为情。一会儿,他们就低声讨论,相互道歉,破折号大哥说:“我们今天做得不对,以后就要多想想别人,不能那么自私自利了。”每个标点符号都点了点头。

从此,标点符号家族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大家分工合作,更加团结了。

点评:小作者想象离奇、大胆,用词准确,抓住了标点符号家族中发生的故事来写,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上接第60页)分别把“你到哪里去了,你这个坏孩子?”和“我不告诉你,妈妈。”句末的问号、句号改为感叹号。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体验进行思考、感悟,学生意识到不能换: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应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为感叹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她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里品味语言时,通过改换标点,一石三鸟,更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四、通过朗读品味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标点的作用和意蕴。不同的句式,特别是特殊的标点,正确地读出不同的语气、情感,就能很好地把握不同标点的作用和意义。

《孔乙己》一文中的“孔乙已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一句朗读是根据“!”应读出高声、张扬地声调,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一个“!”所表达的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再如“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一个问号看似简单,其实是鲁迅先生的匠心独运,表明了别人家的东西还可偷,“他”家是不能偷的,因为丁举人权势赫赫,凶恶残酷。偷他家,是“找死”。在朗读时应该重读、语气强烈。所以在阅读中,根据句中的标点,正确的朗读,便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总之,品味标点和品味语言一样,是有法可循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标点的玩味和感悟,使学生认识到标点“无小事”,引导他们阅读时能自觉的斟词酌“点”,体味到标点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在平时的练笔中慎用标点,从而达到“着一‘点’尽显风流”的效果。

标点符号的争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