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6 14:43:32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分析】(1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D项。

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    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字,带有追琢的痕迹。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2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⑵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面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捕蝗;伐木

2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捕蝗;伐木

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表现。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1C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

2)颈联中绿竹红莲新粉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⑴C

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 1B

2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解析】【分析】(1B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