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906423

人生苦旅读后感(一)
余秋雨的散文多是写文化古迹的,读他的作品好象是在跟随着千年老者,出去追寻人类历史的足迹,从而引起我们对自身和人类文明的引致深思,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平时喜欢读剧作和诗歌,不怎么看散文,或者是因为崇拜名人的缘故,偶尔翻一下的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感觉他确实是一位散文大家。莫言首先是个学者,然后才是个外交家,因此,他的散文处处显出作为一个学者的智慧和哲思。他能在断垣残壁中看到人类文明残迹的轨迹,进而反思人类和含意文明存在的终极意义,而且,他总是把这种政治史思考放在历史的长河和无限的大自然中,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思索,因此,他的深沉散文的思想显得更为含蓄。
《荒原沧海》选自《千年一叹》,它是作者周游世界几大文明古国时所写的散文当中一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首先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红海和千里单调的沙漠。两种格调相反的景色相映相衬,组合成了非常奇特的景象,既雄伟又壮观。但作者接着指出,在这里,“根本没有留出人的位置”,作者一行,走在这浩大的大自然中,自觉“人影微若草荠”,但又心有不甘,不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驱动吉普洒出一片气派,但太阳、沙漠、大海,很快就将它溶化;人,这点微不足道微不足道的力量终归于不尽然。这是否意味着人的存在毫无价值和必要呢?如果不是这样,人应该是以何种状态存在?在这篇散文的后面,作者描写了一位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其中最大者最高者的一个还不到十岁,他们在空灵的大海中出现,划破夜色,踩海而来的,然后又在海边的房子底下入息。作者把他们存在状态看作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致。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挑战大自然的极致,和大自然是多么的和谐,人不在意自然的对立面,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余秋雨通过自己想自然来证明自己和母子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做比较,深刻的告诉我们:人类若自以为是的试图嚣张的对待自然,必然被自然所湮没,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当

中全人类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在对待自然之时,既不要自卑也不要嚣张。
这篇散文里还有无所不能一对主宰的意象:沧海和沙漠。沧海象征文明,撒哈拉沙漠象征文明的对立力量,他们是直接的碰撞,中间没有任何阻隔。而文明礼仪从来就是脆弱的,经得住动乱和碰撞,更不要说天然的力量,就是人类自身的内战,都轻而易举将人类几千年辛辛苦苦创造的文明。无名氏体悟到这一点,因此,“我敬佩希腊,也理解埃及,尤其在这沙漠与大海交接的边沿。”因为希腊哲人推重人,又怀疑年轻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告诫饿责怪人们不要多愁善感也不要嚣张;而埃及文明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和文明的,于是,它便以坟墓的幻影来阻绝文明的后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明除了自然因素外,文明为什么会毁灭自身呢?而且是文明敏感性越高,人类文明毁灭得越彻底?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问题。
余秋雨的散文几乎都是这样,充满着对文化的木患,它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所以取“苦”字,大概是因为作者对于文明的深深担忧吧。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