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9-11-06 14:06:38

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方面:教学分析

一、立足文本 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促进民族团结》是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包括“民族大家庭”、“家和万事兴”两个目题,本框从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下一框讲述“维护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二、立足学生 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

从个人能力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辩证分析能力。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见闻,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总体来看,九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认识不够。

三、立足生活 说目标

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出“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要求和基本点,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政策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自觉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立足目标 说重难点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懂得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难点是了解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第二方面: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综合运用“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活动体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真正内化。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

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

活动一:共唱民族融合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播放歌曲《中华民族唱起来》,引导学生猜出少数民族名称,顺势展示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这样导入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构建初步认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团结友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断融合中孕育的宝贵传统。接着通过搜集并分享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并肩御敌的故事及感悟,引导学生明白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相关民族政策。

活动二:共促民族大繁荣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首先播放《奋进中的长阳》的短视频,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长阳近几年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从而了解党和国家贯彻落实民族政策,采取诸多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用真实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进行体验、感悟,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接着,将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利用网络从生活中搜索能例证促进民族大繁荣的实例,分享到班级学习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选择一个关键词进行分享并学会分析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扩散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三:共传民族团结棒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被广泛接受,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活动体验法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生活实践,知行合一。

首先请身边的援疆教师张老师讲述自己的援疆故事,并让学生现场采访张老师,启发学生对新疆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创设具体情境——假如暑假班级要组织去新疆研学旅,你作为小组长将提醒你的组员注意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知道即使我们作为中学生,也能为民族团结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通过这系列情境引导学生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最后拓展延伸,课后开展走进少数民族——(长阳土家族、五峰土家族等)文化调查”研学旅。以此激发学生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方面:教学反思

总体上来讲,这是一节朴素、真实的课。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依据教材和学情,确定了本课目标,依据目标,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环节逻辑性强。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的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环环相扣。

3、开发本土教学资源、贴近生活实际。积极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与生活实际融为一体,小课堂见大视野,教学资源来自于学生的原本生活,教师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又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之处:

1、生活资源挖掘不够彻底。对视频、音乐未能进行更有效的处理,没有做到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学会把资源用活用透。在课堂中,要顺着学生走,在活动中追问、挖掘。

2、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不够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的回答很是精彩,但是由于拘泥于预设教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动态反馈,没有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继续深挖探讨。

3、课堂驾驭能力有待进一步磨炼。在一节课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小状况,因此对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有些许影响,需要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加强课堂驾驭能力。

《促进民族团结》是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包括“民族大家庭”、“家和万事兴”两个目题,本框从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下一框讲述“维护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丁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学生活动组织有序,时间分配合理,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中的亮点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上课前,丁老师充分了解学情,并让学生通读课本,这样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丁老师在时间的分配上也较为合理,一些浅显的、能看懂的知识点丁老师都是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善于运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事例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的讲解。

比如在讲到民族地区大繁荣的时候,丁老师开发本土教学资源,选取学生所在家乡宜昌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长阳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取得的成就以及原因,启发学生知道党和国家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大繁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平板,现场查找能例证促进民族大繁荣的实例,启发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在讲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时候,丁老师请来了身边的援疆教师张老师,现场为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援疆经历,并让学生提出最想了解的问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对民族团结的做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不仅贴近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让重难点在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轻松的解决。

3、教态自然,有亲和力。

丁老师的语言和教态很具亲和力,构建了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各环节衔接自然,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体现了道法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

当然,我觉得对生活资源的挖掘不够彻底,比如长阳的视频,在分析问题时,由于拘泥于预设教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灵活的动态反馈,没有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继续深挖探讨,再比如现场采访环节,还能够再努力激发学生们的情感。

整堂课,可以看出丁老师做了很多课外资源的搜集,也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的素材呈现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也自然提高了。

总体来讲,丁老师的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很真实的。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经过这一次的锻炼,丁老师会迅速成长。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