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发布时间:2020-03-17 07:03:27

雨霖铃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张剑茹 审核:龙福刚

【学习目标】

1、仔细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内容

2、知人论世,揣摩词的主旨和感情。

3、学习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会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 自主赏析 2、 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1、 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 ,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

词的分类:

A.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B.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境界开阔,风格雄浑,不受音律束缚。)

4、景情关系

(1)常见的景情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2)答题格式:景情关系+说明(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说明其关系,表述形式为:通过描写X X的景物,抒发作者X X的思想情感。

【预习自测】

1、诵读全词。

诵读指导: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

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词的内容大意。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课堂探究】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方法指导:抓住意象和表现感情的词语)

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方法指导:分析情和景的关系)

答: 

4、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这几句妙在何处?(方法指导:可从语言内容,思想感情,手法特点等方面赏析)

答: 

【当堂训练】

1《雨霖铃》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

2《雨霖铃》中的“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中的“ ”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下片中“ ”这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词中的“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6 《雨霖铃》词中的“ ?”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7.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8.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9.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课后拓展】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雨霖铃导学案答案

【预习自测】2.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停。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3.上阕 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阕 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课堂探究】

1.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晚上,长亭送别,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渲染了楚哀婉的氛围。

2.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表现了词人饯别时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的矛盾心理。由此可留恋不舍之深情。

3.词人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烟波暮霭楚天。把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比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比。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全句写景又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4.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当堂训练】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雨霖铃》柳永)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柳永)中的“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柳永)词中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6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说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7C 8C

9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课后拓展】

⑴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⑵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2分);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2分) 。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2分);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2分)。

雨霖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