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发布时间:2016-04-12 15:52:24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3、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一、知识梳理:[结合“优化设计——新课助读”]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19首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三、拓展拔高: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短歌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慷慨之气。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忧思”之情。

3、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三曹”以及“建安风骨”。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鉴赏本文的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要求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曹操顺应时代的进步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于此景而持槊立于船头,慷慨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及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卡片】建安诗人:文学史上的建安,指建安到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公元220——226年)这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诗歌。建安时期,文人五言诗繁兴,这时期中国的诗坛,可谓是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坚固的地位。 二、合作探究

1、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2、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3、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4、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泊、宁远的人生境界

2 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

【学习过程与方法】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熟读课文,订正字音,注意字词的写法。

3、通过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鉴赏本文的表现手法。

一、知识梳理:

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从何而归?

为何归来?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请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三、反思与测评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鼓瑟(sè) 洁(jiǎo 度阡(qiān) 差(cēncī) (pān)

B.子衿(jīn) 暧暧(ài 呦呦(yōu) (wèi) 札札(zhā) 兰泽(zé)

C.阡陌(mò) 笙瑟shēngsè) 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脉脉(mò)

D.可掇(duō) 机杼shū (bì) 守拙(zhuō) (jī)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指感情深厚) 阔(久别重逢)谈讌,心念旧恩

B为君故(但是) 明明如月,何时可(拾取,采取)

C.桃李堂前(罗列) 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用相存(枉驾) 绕树三(周、圈)

3.下列词句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月明星稀 涉江 误落尘网中 慷慨 鸡鸣桑树巅 杜康

B.我有嘉宾 泣涕 长路漫浩浩 譬如 池鱼思故渊 俗韵

C.僻如朝露 故渊 兰泽多芳草 守拙 桃李罗堂前 乌鹊

D.契阔谈讌 沉吟 复得反自然 墟里 少无适俗韵 狗吠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暧暧(昏暗)

B.枉用相(问候,怀念) (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阡,东西向的小路)

C.山不(满足) (本性,气质)

D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本爱丘山(天性、本性)

6.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蚓无爪牙之利 D.狗吠深巷中

7.对“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 B.养虎遗患(留下)

C.留待作遗施(遗留) D.小学而大遗(丢弃)

8.对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本性、气质)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B宅十余亩(四面、周围) 望旧乡(回顾,回头看)

C.桃李堂前(排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

D.复得返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越陌度阡,枉用(动作涉及一方)

9.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B.汝岂得自由

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0.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还顾望旧乡,去路漫浩浩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下列各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徒然地来往。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期呆在官场里,(现在)才得以重返自然。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 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里的鸟怀想往日的树林,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从前的 深潭。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五言诗的开始,由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B.曹操是汉魏时杰出的诗人,其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C.陶渊明是晋末的伟大诗人,其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其诗“恬淡自然,蕴藉深厚”。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多表现离别相思之情、失意飘零之感以及人生短促的悲 叹和世事不公的怨嗟,带有较浓厚的感伤色彩。

13.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C.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