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大庾岭

发布时间:2013-04-04 19:52:48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1],停轺一望家[2]。魂随南翥鸟[3],泪尽北枝花[4]

山雨初含霁[5],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问长沙[6]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官至考工员外郎。睿宗时贬钦州,赐死。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公元七〇五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诗是在迁徙途中写的。

去国离乡,谁能不生怨思。何况宋之问由宫廷侍臣变而为天涯逐客,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去受岁月的煎熬。生活的巨变怎能不激起他感情的激荡。从出朝之日起,他就企望着重返放园,切盼着君王再度征召。

跋山涉水,畏途万里,咬着牙过来了。登上大庾岭,感情又掀起一个新的更高的波峰。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瞻前顾后,忆往思来,怎不百感交集,涕泪交进?本诗劈头就写道:度岭方辞国。一般解释为:方才辞别国门,就来到了大庾岭。这样太平淡、太无味了,没有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出来.应该是:在度大庾岭的时刻,我才突然感到了去国辞朝的深切痛苦。作者另有《早发大庾岭》一诗写道: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可以作为佐证。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此刻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轺一望家,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望一次,再望一次。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时,又有南来的大雁、岭北的梅花触动他的情思。屈原登大坟以舒忧心,有魂一夕而九逝涕淫淫其若霰的诗句,宋之问可能受其影响而写: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看来这一说较胜。大雁南翔至此而折回,人却无法北返,只能把精魂附在雁翼上。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引出泪下如霰,沾湿北岭的梅花。据说岭南岭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象花残办飞。此时此际,诗人怎能不泪尽在这花开花落的分界岭上呢?

在感极而悲、难乎为继的时候,诗人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这是写南望所见:绵细的山雨刚刚停止,微露晴明之色,灰蒙蒙的江云被日光映照,逐渐变成彩霞。乍看这两句,似乎游离于诗外。上一联重在写情.情中有景,这一联专门写景,而景中之情,似有还无。仔细寻绎,它含而不露,是一种烘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祝愿: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在其他诗作中,诗人都直写归乡归国的愿望,如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早发始兴口至虚氏村作》)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早发大庾岭》)。而这一首却退了一步: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只要让我知道归去的日期,就安心在这边鄙之地过窜逐生活,不敢象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有所怨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出来了。

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1]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国:国都,指长安。

[2](ya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3](zhu):飞举。

[4]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5]霁:雨(或雪)止天晴。

[6]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小园》黎简赏析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作者介绍】黎简(1747630日~1799123) 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乾隆五十四年拔贡。诗画书称三绝,诗学李贺、黄庭坚,刻求新颖,书得晋人意。性喜山水。有《五百四峰草堂诗文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二十三日(630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1799年十一月七日(123日)卒。

赏析】从来写景实词,景物鲜明者多,景中见人之作比较少;追求景物逼似之作多,得其神情态者又比较少;求其工整者多,见其风骨者更少。黎简《小园》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值得称说的佳胜。

先看首联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于此诗人炼字的功力。再看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者小园中的景物,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可以概见。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讲究装裱镶嵌艺术。一幅画通过装裱镶嵌,可收相得益彰的美学效应,这首联两句就极具装裱效果。那浮动在池水中的树影,已是意趣盎然的好画,把它镶嵌在小池周垣这个话框中,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山光本来够美,诗人不取全景,让短墙遮住下半截,只露出断墙之上的天光云影。

再看次联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这一联用流水对,写的虽是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趣。如果没有上句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便无法看见满村秋色。可见这一联,从园内伸向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什么说一半入斜阳呢?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一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黎简本来擅长绘事。他这首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将画幅精工装裱,更显得精美鲜明。

这首诗合之浑然一体,折之可分前后两个半幅。从时序上看,前半幅四句写傍晚秋荣。从对象看,前半幅纯写景物,后半幅由物及人。从诗意上看,前半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半幅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请人王昶《湖海诗专》评;黎简曰:峻拔清峭,刻意新颖。符南樵说:二樵(黎简之号)书画冠时,为诗生峭结涩,少陵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于此可知,黎简以清竣为特色,他是一位刻意追求诗意的诗人。他这首《小园》淡墨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

度大庾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