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 理念 信念

发布时间:2014-10-09 10:15:14

观念·理念·信念

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

观念一词源自古希腊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它同物质意识存在思维的关系密切。它是在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现实和在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化结果,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它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观念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在哲学史上这个术语有不同的说法:

1618世纪的许多哲学家在心灵的表象或概念的意义上使用观念这个术语。R.笛卡尔把观念分为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 3类。J.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认为心灵原是一张白纸,心灵的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G.W.莱布尼茨主张观念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主观唯心主义G.巴克莱认为心中的观念是构成现实事物的本原,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在G.W.F.黑格尔哲学中,绝对观念是客观存在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

心理学中,广义的观念是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总称。狭义的观念和表象同义,包括由早先知觉而来的感性形象的再现和由原初形象组合而成的新的观念整体。

我们对观念进行分类,有利于人们对观念进行区别,进行改革和优化。根据人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和需要,我们可以把观念作如下分类:政治观念;②经济观念;③道德观念;④法制观念此外,还有很多观念,如宗教观念,文化观念等等,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或者生产某一方面的反应。

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指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是一种战略性产业人人应当终身受教育教育既要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应当按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培养人教育应具有民主性、多样性、开放性

现代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①教学应同时完成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两项任务;②师生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③教学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实行多样性;④采用有利于发展智能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⑤广泛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21世纪的教育正在变成学习,这个提法是国际教育界在讨论21世纪教育的时候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反映了从工业社会的教育向知识社会教育转变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因为在工业社会中间,教育主要是集中在学校教育,是集中在人生的一个阶段。进入知识社会,教育将是贯穿人的一生了,也就是终身教育,这种终身教育就不仅在学校里面教育,它是贯穿学校、工作场所,以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这样这个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更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受教育者自主地学习。

学生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当然应该是火源,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是点燃,还是自己燃烧,这是先进教育与落后教育的“分水岭”。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致力于“点燃”,最起码要引导学生同自己一起“燃烧”。否则,纵然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也只是无价值的牺牲。

英国诗人斯宾塞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父母的镜子”。其实,儿童也是教师、学校、社会和他自己的一面镜子。培养学生的人性,教师必须首先具有人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给学生人文关怀和人道援助。

人的本质在于求真、向善和审美学生读书,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求真,就是提高自己活动的自由度和全面性向善,就是人们追求行为的功利价值一切有利于社会、人民和自己的,就是善的审美是人的本质美相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而存在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三个代表”分别代表真、善、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就是代表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代表善,“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代表美。

成功的教育不是培养天才百万富翁,而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够自食其力、积极进取有益社会的人大学文凭只是一张款收据,不能证明你的水平,只能证明你父母为你读大学花了多少钱百度年代的竞争力不是学业成绩、也不是你知道什么,百度比你知道得多,而是创新思维,肯动脑才是竞争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知识不再只是一次性的储存物,而是一种可用以不断开拓、不断补充的武器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可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

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效有用的知识,管用的知识越多越好。书本知识不是真正的,课堂知识不是真正的,只有消化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知识。人有很多功能,主要是两个:消化功能、内化功能。人有消化功能吃进去的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营养,化作血和肉。小孩,哪怕是婴儿,消化都要靠自己,别人代替不了。人还有内化功能看到、听到各种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思想、灵魂、智慧,这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人,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之中,都在内化之中。

学业成绩不等于职业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责任心、执着精神都是职业能力读书需要天赋和兴趣,并不是每个孩子通过努力都可以读到好成绩。读书天赋差一点的孩子应该培养别的生存技能自信和激情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没人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但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积极的人生,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

理念

理念一词译自希腊语ideo,英语拼写为idea,原意为图画”“模型。在西方哲学里,泛指思想表象。《辞海》(1989年版)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现在,理念又有了许多新的引申义:其一,构想创意;其二,信仰信念;其三,看法、态度

苏格拉底认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柏拉图提出:感性事物是按理念来命名的,因理念而得名的 康德认为理念是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纯粹理性的概念;黑格尔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综上所述,他们并没有对理念有一个统一的概说。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与西方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理念在内涵上有许多相通、相同之处。中国历代之演变可分为九个阶段:春秋时期的为经理、治理;战国时代的为义理和天理秦汉为名理;魏晋南北朝为玄理; 隋唐时为空理,即理为事本,事为理彰;两宋时为天理、实理; 元明时为心、心即理;明清时为气之理;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为公理。

我们对前人关于理念的认识大概可以归结如下几条:理念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 属于精神的范畴,其对立统一物是物质世界;理念即有自然的直观性又包含在理性之中,是理性认识的概括;理念自身就是辩证法,即永远处在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才是永恒的创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精神

理念有四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性认识,二是理想追求,三是思想观念,四是哲学观点。 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竿 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即哲学上真正定义的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可以理解为具有现实性于其自身的可能性;或其本性只能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等等。因为理念包含有知性的一切关系在内。

人类宏观历史发展可以用几个大写的字母M来代表:人类最早获取成功需要靠“muscles”(肌肉)后来工业革命发生了,有了金融资本,靠“money”(金钱),金钱能使鬼推磨人类如今进入第三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就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第三个M出现,取代前两个M,就是mind(心智)的时代,知识这时候才体现成力量。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理念是指学校之高层行政主管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办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点: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④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⑤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

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从神化教育转向物化育,进而走向人化教育的过程。 与此相一致, 教育理念的发展也体现为从崇拜的教育转向占有的教育,进而选择尊重的教育的逻辑崇拜的教育是人类古代与中世纪神化教育的理念。这种教育及其理念的方向是把人的内心引向神性占有的教育是人类近代以来直至当代物化教育的理念,其根本特征是以的方式占有人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实现人的独立性 尊重的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和人性要求下提出来的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出了人化教育的特征。

在家要听长辈的,上学要听老师的,工作要听领导的。说刻薄一点儿,我们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我们用听话两个字,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丰富的个性,积极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如果将教育的理念仅仅定位为“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淡忘“使人成为人”这一终极性价值诉求的话,在短期内或许给学校带来一定利益,但从长远看,它会动摇办学基础,使学校丧失发展后劲。教育的正确理念应当是,“使人成为人”与“使人成为某种人”的有机统一。

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是教育的基本特质之一。教育是一种慢工,一种细活;教育是一种熏染,一种陶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聚积过程,一个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潜变过程,一个或起眼或不起眼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的过程。人才培养成功之后,又有一个作用发挥的过程,一个长年厚积而后经久薄发的过程;或者说,有一个教育的累积效应持续释放的过程。

宏观方面姑且不说,就中微观而言,揠苗助长、期望过高、简单粗暴、急于求成、求责备、随意挑剔、缺乏宽容、缺少等待等等屡见不鲜、有违规律的教育现象,都与不能把握教育的累积效应的特质息息相关。用心体悟、准确把握教育的这种累积效应的特质,实在是我们在教育上少做错事、少干蠢事的秘诀之一。

信念

关于信念的理解:1.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思想带有价值判断的坚信不疑的认识或反映;2.信念带有强烈的信任的情感色彩;3.信念是支持和驱动人克服困难采取行动的力量。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能使人主动从事相关的活动并在行动时具有坚定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韧性。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信念是认感和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来支配自己行动个性倾向性。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阻碍一个人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促进和加深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一个对现实抱冷淡态度,只凭死啃书本来掌握知识的人,是不能形成为之而斗争的真正信念的。

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内心信念。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它超出单纯的知识范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

信念是一束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穷家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信念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是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念是春蚕吐丝一缕缕地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没有信念的人,等待他的将是失败和痛苦。

教育信念

教育者通过学习实践,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信奉和努力实践的教育理论、观点或主张。它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价值的认识,包括发自内心深处的对教育事业投入、参与的真切愿望,包括对克服前进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坚定决心。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对教育的强烈、真挚、矢志不渝的情感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行动倾向的统一体。其核心是坚信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积极作用。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指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教育信念指向的是教育者,包括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教育理论者、教育管理者等,而在学校活动中更多地指向广大的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信念的拥有者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信念也可以归入教育活动,但教育信念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组成,更是教育活动的内驱力。

教育信念无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有正确的教育主张,二是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守最为重要,不抛弃,不放弃,必能成功。陶行知先生在办育才学校时,遇到重重困难,感叹说我是背着爱人游泳,这有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但因为背着的是爱人,志向、信念、原则不会有任何改变。美国教育家杜威从1896年创办他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始,就一直坚守着他的五大教育信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关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好社会》一书中说得再好不过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悠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

应该说,无论是一位大家的教育信念,还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信念,大抵都内在地蕴含着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及其发展的理解。教师的信念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师的信念首先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它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包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信任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再次是教育本质观,它涉及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即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看法。在教育本质观上,教育即解放儿童个性,教育即培育儿童生命价值。这些信念是教师信念的内核。

其实,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信念和奋斗的目标!就像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

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好孩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长教出来的。好老师是好家长的帮手,坏老师是坏家长的帮凶。网络时代,电脑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昔日的师道尊严即将成为历史,传统的学校面临网络的虚拟学校的巨大挑战

联系与区别

观念指观点、看法、想法,是中性词;而理念指绝对正确的观点,可以作为道理、真理来形容。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引申为对某人或某事信任、信赖或有信心的一种思想状态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看法。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相比,其不同有四:第一,教育理念比教育观念更强调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观念可以是大众的、流行的,人云亦云,但理念必须是自己的,即使是学习和接受别人的或大众的理念,也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过程才能使之变成自己的理念。第二,教育理念是坚定不移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不一定具有这种坚定性。第三,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则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关于一般的浅层次小问题的看法叫观念或观点可以,称之为理念就不合适。第四,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教育信念是自己确信无疑的观念。教育理念都是教育信念,但教育信念不都是教育理念。那些盲目接受和顺从的信念,我们不称之为理念,因为这些信念不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宣传和强调教育理念是要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自觉和独立思考,从而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的要求与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教育智慧结合起来,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坚持独立的理性思考,反对盲从,是确立教育理念时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更多精彩在850041632QQ空间

观念 理念 信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