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发布时间:

故都的秋郁达夫
课前小测:
蓊蓊郁郁袅娜脉脉斑驳酣眠妖童媛女链锯惆怅揣摩两全其美、导入新课:完成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ppt
这两组诗都是写秋的,我们来抓住诗句中的重点意象来比较一下他们的不同?一组洋溢着欢喜愉悦,写的是乐秋;一组充满悲伤气氛,写的是悲秋。悲秋历来就是诗人们喜爱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悲秋之作。我们的任务是通过领略故都的秋的秋色和秋味来进一步体会“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板书:故都的秋)二、解题
1.同学们看题目,故都指的是哪,关于北京还有那些称呼?周、秦:蓟
汉、魏、晋:幽州隋:涿郡
唐:幽州/(天宝年间:范阳郡)元:大都
明(洪武):北平府
明(洪武之后):北京/顺天府/京师清:北京/顺天府/京师民国: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北京
2.按照写作年代,当时的北京应该叫做北平,那作者为何不写“北平的秋”?
A.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B.“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却饱含着眷恋深情。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秋的世界。.整体感知
同学用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回答问题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3--11自然段
2.郁达夫先生既然花费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证明他十分喜爱故都的秋,那么他是怎么来写故都的秋的?——通过几幅画面(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些画面)【ppt
明确:(庭院静观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清秋佳果)【形散】3、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
章的先后顺序呢?

明确: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
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4.我们来看这五幅图,假如你身临其境,身在其中,你会感受到什么?那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或者说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明确:【清、静、悲凉。】【神聚】
5.现在,我们来走进这五副图画,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在画面中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特点的呢?
(请同学们细读3——11段,把文中描写的景物和有关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ppt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明确:冷色。(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
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②同学们或许去过北京旅游,香山的红叶、故宫的富丽堂皇一项被人称道,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也不失明艳之色,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
热闹。
(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当时是一种精神状态,走进作者)【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1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ppt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6.写声音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213
其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
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1.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2.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4、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议论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
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
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合为一体,完美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
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

故都的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