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6-06-14 14:48:16

一、单项选择题
1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B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B
A.、库利 B、米德 C、托马斯 D、林顿
3、以下( )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 C
A.规模小 B 存在时间长 C 人际关系密切 D 综合性功能强
5、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 )。 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 D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库利 D、韦伯
7、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 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手段目标论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 )和婚姻家庭制度。 B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0、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A
A. 普雷毕什 B 丁伯根 C 托夫勒 D 贝尔
11、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B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2、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 C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13、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 A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4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 C
A、米德 B、布卢默 C、库利 D、托马司斯
15、对贫困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 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学定义 D、环境学定义
1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7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 )。 B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底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8、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9、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 )。
A、综合性思想 B、持久性思想 C、战略性思想 D、长期性思想
20、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21、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因而又被称为() D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22、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行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23、()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 D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24、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C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的前拥后挤
2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26、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B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27、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 )。 B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8、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 )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A
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 D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30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的哪种理论()A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新概念( C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32.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 B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33.下列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4.认为发达国家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 )的观点。 B
A、现代化理论 B、依附理论 C、世界体系论 D、新发展观
3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C
A.规模小 B.存在长久 C.人际关系亲密 D.综合性功能强
3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37.依照社区的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哪项不属于该分类()A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3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 ) 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39、以下哪一种活动不属于集合行为() C
A、时尚 B、球迷不约而同喝彩 C、春游 D、骚动
40后工业社会论是谁提出来的( B
A.弗兰克 B.贝尔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填空题。

a. 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思想。

b.文化概念: 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 文化。

c.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慢斯和布劳。

d.农村社区及社会社区.社会学一般根据社区的结构、功能和人口状况、组织程度等综合因素将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基本类型。

(一)农村社区:
    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们所组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特点是:
    1.人口密度较低;同质性强  2.经济活动较简单,商品交换水平较低; 3.社会结构简单,居民的阶层分化程度较低; 4.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比较简单;  5.居民的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比较慢,有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二)城市社区:
    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特点是:
    1.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 2.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  3.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大;  4.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5.社会生活的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3.简答题。

a.社会的含义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共同生活而结成的具有心理精神意识、享有共同文化,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和相互交往产生联系的共同体和有机整体。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社会实在论(唯实论)观点: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c.社会唯名论:观点与社会实在论相反,它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坚持还原论观点,即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d.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互动是有条件的。

2、互动产生的条件(一)

1)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性条件。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

3)参加互动的人都是有意识的,都基于行动者一定的需要与利益,都力图用头脑中成熟了的计划去调动另一方的行动。

3互动产生的条件(二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5)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6)互动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7)互动的双方一般互为主体或客体;沟通双方使用统一或相通的符号;沟通双方对交往情境有相同的理解;沟通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二)互动的维度与性质

1、互动的五个维度2、互动的性质

1互动的五个维度

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 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

2、互动的性质

决定任何互动关系性质的因素无非就是利益或精神两大类,只不过是两类因素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从互动的性质上可分为理性互动与非理性互动。

理性互动是行动者一种基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利益精确计算而采取的互动方式。

非理性互动是未经精确的利益计算而采取的一种互动方式,行动者的目的是根据某种内在的或理想的东西(意愿、信仰)来确定的。

g.合作的条件:1.合作者有一定的目标,即他们都希望达到某一目标。2.参与者不能只依靠自己,必须相互依赖。3.参与合作这有能力为目标做出贡献,这种能力是多样的,对各方来说是互补的。4.参与合作者相互之间要有基本的信任,即相信对方会为了共同目标做出贡献。

h.社会流动的因素:

 1)个人与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  2)一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所谓社会位差是指由于这种社会位置造成人们获得社会资源能力和机会的不同.     3)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即每个社会阶层的成员的替换都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面向阶层内部。

四、简答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

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推动力和维护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3. 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1)事件的突发性是集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2)情绪感染机制的确立在促成集体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3)匿名效应是导致集体行为及其破坏性后果的最终原因。

4.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4)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

5.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冲突的存在,削弱了社会化机制的功能和社会控制的难度。

第二,社会化机制的不健全是引起社会整合程度降低、引发社会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第三,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完备。

社会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第二,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第三,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第四,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第五,社会问题具有可变性。

1. 试述科层制的特征并分析其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与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有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套专业化的功能、固定的规程和权威分层。科层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层制实行权力分层、职务分等的原则。组织的一切权力不再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而是分层领导、分科负责,下级工作人员要接受上级的领导和监督,下级的决定也要得到上级的赞同和批准。每个管理人员都处于一定层次上。担任中间职务的管理者既接受上级管理,又拥有管理下级的权力。各种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指挥系统。

第二,因公设职。科层制内部除明确的分权外,根据因公设职的原则,进行部门科室的划分和职务的设置,各部门都有专职人员负责特定的工作,各尽其职。

第三,任人唯贤。组织成员要具备必要的工作能力,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一般来说,要成为一个组织的正式成员,必须经过组织严格的挑选的专业的培训,以此保证成员能胜任工作,并且根据胜任的程度,考核成员的工作绩效,作为提拔和降级的标准。

第四,照章办事。科层制内部科室的管理权限和每一职务的工作范围、职责,都有一套明确、正式的规章制度来限定。这些规章,不会因人员的不同而随意改变。组织成员在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照章办事,不循私情。

第五,管理者和管理手段分离。在科层制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的身份。每个成员的首要任务不是向上级领导负责,而是向他的岗位负责。这样就使得终身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即使管理人员出现变更,只要规则不变,组织仍可以保持协调稳定地运行。

第六,公文往来。在科层组织内部的活动中,包括各项业务的处理、各种信息的传递都是以规范性的公文为手段进行的。公文往来减少了口头交往的非精确性,为组织活动的法规化提供了可能。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科层制的管理方式是由分权制权力体系、等级制职务体系和规范制责任体系构成的,它分工清楚、职责分明、任人唯才,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是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的一种理想类型。

虽然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但是,科层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科层组织中等级森严,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科室设置过多,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叠,职权不明,影响工作效率;过分强调公文往来,又会产生文牍主义、繁琐主义等弊病,造成文山会海的现象;同时,科层制只要求每个成员按章办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事物的处理变得呆板、繁琐,导致形式主义。这一切说明科层制与官僚主义有相联系的一面。

2.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1)我国当前个人地位获得模式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正由封闭的社会结构向开放的社会结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向上流动机会: 决定社会流动的因素正在从重视先赋条件向重视自致条件改变。

2)目前我国的个人地位获得模式正处于多元化阶段,收入和财产、职业、教育水平、身份、权力、声望等多重社会分层标准的存在,均对地位获得模式的产生影响。

3)当前社会流动中的问题:总体的流动规模不大:户籍制度的阻碍、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传统就业制度与用工制度的阻碍

1、简述社区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原则。
1955年联合国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文件中,提出的10条基本原则是:社区各种活动必须符合社区基本需要,并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订首要的工作方案;社区各个方面的活动可局部地改进社区,全面的社区发展则需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方面的协调行动;推行社区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社区发展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高地方行政的效能;选拔、鼓励和训练地方领导人才,是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工作;社区发展工作特别要重视妇女和青年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区的长期发展;社区自助计划的有效发展,有赖于政府积极的、广泛的协助;实施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须有完整的政策,建立专门行政机构,选拔与训练工作人员,运用地方和国家资源,并进行研究、实验和评估;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注意充分运用地方、全国和国际民间组织的资源;地方的社会经济进步,须与国家全面的进步相互配合。实际应用的社区发展基本原则,常因各国或各研究者的不同而相异,不可强求一律。
8、阐述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则信度必定高,换句话说,可信的不一定有效,有效的则必定可信。例如以尺量布,量了几次结果都一样,证明其信度高,但尺子若不符合标准,测量无效;若尺子是标准的,测量又有效,则无论测多少次,结果必定可信。在进行测量时,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使测量即有效又可信。
9、简述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
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动物的群体生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规律使得一些物种必须集群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才能生存下去。而人类的群体生活虽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发展 (尤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群体生活不仅是为了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第二,动物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规则是先天遗传的,出自动物的本能,每一代动物不可能发明创造一套群体生活的新规则。而人类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不是靠遗传得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文化继承以及积极发明创造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动物群体生活的形式、内容、活动规则等变化十分缓慢,而人类的群体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则可能十分迅速,就是几年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如现代家庭、邻里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其变化之快乃是有目共睹的。

1 科层制 P183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它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 是工作关系.

2 编剧理论中的“前台”和“后台”(P83)

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行动。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观众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有时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意视而不见,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实施前台行为或后台行为。

3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P26-27)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

4 韦伯的三种理想类型的合法统治(P183

韦伯认为合法的政治统治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传统型统治,是建立在习惯和古老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要求上的。这种统治者通常是族长、部落首领之类,他们的格言是:服从我,因为我的人民一直这样做。

第二种类型是个人魅力(卡里斯玛)型的统治,是建立在某个英雄式人物个人魅力上的,先知、圣徒和革命领袖是他们的典型。他们的格言是:服从我,因为我能改变你们的生活。

最后一类是法理型的统治,是建立在对于正式制定的规则和法令的信赖基础上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选举产生的统治者。他们的格言是:服从我,因为我是你们法定的长官。

1 请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丁克家庭”现象;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丁克家庭”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

1“丁克”家庭使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

社会学中把家庭按照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它们是家庭模式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非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事实上增多。我们把这些家庭称为变异家庭,它包括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丁克家庭作为变异家庭的主要类型之一,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家庭模式,使家庭结构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当今中国,传统的联合大家庭已经非常少见了,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倾向。现在城市中的3—4口之家占多数,说明了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再到核心家庭的变迁,使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的二人结构使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可以避免传统的家族矛盾,对婆媳之间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 

2“丁克”家庭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

虽然中国“丁克”家庭的增多对减少人口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减少人口的隐性作用必将会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少,这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丁克”家庭的出现,对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生育观念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当代,他们有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3)“丁克家庭的出现导致家庭的部分职能的缺失 

社会学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感情交往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等。家庭的生育功能说明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然而随着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变迁,家庭原有的生育功能开始逐渐弱化,生育功能的日益丧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夫妻关系,给婚姻带来不稳定的因子。没有子女的负担会导致家庭中双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对于国家的发展会产生很多的弊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丁克家庭对人口质量有一定负面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应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少,高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丁克家庭中夫妻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无疑会高于那些乐于多生孩子的低文化的父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育,那些低素质的父母却在多生、超生。这样,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多,被淘汰出局的不是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人,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问题。

2 结合你自己生活或成长的经历,在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一下你对“社区”概念的理解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文明社区是指社区范围内居住的人群经过广发参与、共同努力、使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区。加强社区建设,创建文明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建文明社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社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所以,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a.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解释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的社会意义。

 

 社会行动理论注重分析社区的领导层、决策过程、社会参与等问题及其与社区变迁的关系。其中心观点是:社区行动具有社会关联性,社区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复合体,社区中的社会行动与区外的社会行动相关联,区内各种社会行动也是相关联的。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1、儿童期——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和基础,主要是初始社会化

2、青年期——出现自我认同危机,重要是预期社会化。

3、成年期——主要是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4、老年期——老年社会化问题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

1)无效的文化传递——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3、代沟(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实际 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学校你是某学校的某专业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你学生。 社会角色 简称角色。原为戏剧名词,社会学特指与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相联系,被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社会对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位置上的个人应履行的权利、义务的要求称角色期待,指导、约束角色行为的准则称角色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众多的角色,按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行事,但也会产生角色差距和角色冲突。角色规范随会变化而变化。 大学生主要是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其次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活动,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读了四年书将来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对社会角色扮演最好的角色期待。

社会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