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宫调与曲牌

发布时间:2020-05-15 02:19:40

宫调与曲牌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俗乐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宫(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事,可据此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宫调

先说一下概念,宫调是乐律的概念。我们这里不必了解那么多,只要知道我们古代老祖宗没引进老外的1(do)2(re)3(mi)4(fa)5(sol)6(la)7(ti)前,把这七个音分别表示成:宫、商、角、变徵、徵(zhi)、羽、变宫。这七个音只有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但相邻两音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我们确定了第一级的音高,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下来了。这个绝对音高的标准古人用来确定。古人有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rui2)宾、夷则、无射(以上为阳六律,简称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以上为阴六律,简称吕),就和我们现代人用的C大调、D大调、E大调等等完全类比(至于哪个对照哪个,是否完全对照,这是音乐界一直争论的问题)。

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一律都有七音,就叫摴(chu1)玛,宫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十二宫(黄钟宫、大吕宫、太簇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六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七十二调(黄钟商、大吕商……黄钟变徵、大吕变徵……),十二宫加七十二调得到八十四宫调。这就是宫调律吕的基本概念。当然八十四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古人实际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宫调。燕乐只用了二十八调,这是因为燕乐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也就是四个律),

凌廷堪《燕乐考原》记载这二十八调分别是:宫声七调、商声七调、角声七调、羽声七调。事实上这二十八调大家也远没有完全使用,南宋时,张炎《词源》所列的只有七宫十二调,即:七宫者: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也。十二调者: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也。(这里宫调名字和前面讲的八十四宫调名字有 些不同,这是传统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学名)

宫调一般表达的感情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 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滉漾 般涉调——拾掇抗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 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 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诸宫调在形式上的特点:

一是唱白相间;

二是集合若干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说唱一个故事,可长可短,机动灵活;

三是说唱时还有乐器伴奏,给后世的戏剧音乐开辟了道路。诸宫调的曲本流传至今的已经极少。仅存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或名《弦索西厢》、《西厢弹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曲)三种。此外,还有南宋时代的南戏《张协状元》前面的一段诸宫调。以《西厢记诸宫调》保存最完整,思想艺术价值也最高。

小结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国的戏剧起源很早,在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已开始萌芽。但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十分缓慢,头绪也很纷繁。直到唐代才有了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从唐代的参军戏发展到宋杂剧、金院本,才把滑稽、歌舞、说唱、角抵等综合在一起,为演出一个故事服务。这样,我国的戏剧艺术基本上形成了。而这时已经是十二世纪的末期,中国的宋、金时代了。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绮丽妩媚,高平唱:条畅晃漾,般射唱:拾缀坑崭,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

(完整版)宫调与曲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