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山在那里,不曾远离

发布时间:2018-10-04 01:54:53

王石山在那里,不曾远离

  在企业家中他是一个偶像: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由他一手创建的企业,连续20年保持持续增长,这在国内地产界是独一无二的业绩。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他是“在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里最大行业的最成功机构的最高总裁”。

  在“驴友”中他是一个英雄:滑翔伞6100米中国纪录保持者;2005年环海南岛帆船比赛冠军;52岁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保持着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记录;54岁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到达南极和北极的探险,成为全世界完成“7+2”探险的十人之一,书写了中国探险史上的新篇章。

  他就是万科董事长――王石。

  

  “不算什么探险家”的探险家

  

  每次被冠以“探险家”的称号,王石从不肯承认:“要说我是探险家,我的向导就会偷着笑,我在最好的季节,走最好的路线,用最好的装备和最好的向导,这怎么可以称得上是探险家呢?”

  这绝非自谦之辞,而是跟他的户外探险观有关。作为“资深山友”,对于每年都在递增的“山驴”,他有这样的劝诫:“20054月,山地户外运动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列为第100项体育运动项目。据估计,目前我国户外运动爱好者已达5000万人,而且人数仍在迅速上升。这从积极的方面讲当然是非常好的,亲近自然,强健体魄,锻炼意志……但是要注意一点:不是只要勇敢、只要买一些户外装备就可以去做的。”

  谈到发生在深圳山友中的几桩惨痛教训,王石很惋惜:爬的山都不高,有人是错误选择宿营地点,有人只是遇事乱了阵脚,结果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深圳几个山友去英德登山,因为在溪边空地上午餐,遇山洪暴发,结果两人遇难,多人受伤。

  “其实户外探险本身是充满危险和未知数的。登山,无论是高海拔的山还是低海拔的山,哪怕城市周边一些小山矮山,都很容易出问题。参加山地户外运动必须具备一些相关常识,一些专门技能。登雪山还需要专业训练,至少要有专业的向导进行指导。

  “在国外,登山是很普及的群众活动,同时也是极其讲究专业性的活动,例如在瑞士,即使你在山里长大,从小就攀登雪山,有无数登顶成功经验,但要拿到‘高山向导’资格证书,还需要至少两年在专科学校的学习和培训。”

  王石是圈内公认的“模范学生”。登雪山、玩飞伞、驾驶帆船,每一项喜欢的运动他都会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这不仅是“要玩便玩出个名堂”的好强,更是出于珍惜生命、稳重前行的考虑。

  “平时无关紧要的小疏忽,到山上可能就是大祸,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登雪山时,弄丢了鸭绒手套的一只,这个可能对你就是致命的。

  “登顶只完成了登山的一半,而问题往往出在下山过程中,登顶已经令人筋疲力尽,所以,下山时更容易有危险。一个登山队,如果后面的人已经落后1小时尚未登顶,领队就会招呼大家下山,不再等。天气再好,也必须在下午三四点钟下山,不然就要有生命危险。”

  作为超级“山驴”,王石最欣赏自己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上雪山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的体能,懂得如何不分心。

  “所有的极限运动都是可以控制风险的,只要自己做足保护自己的工作。当然,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都取决于一点运气。我运气不错,登山带给我的感受恰恰不是冒险,而是更珍惜生命,更加踏实地走每一步。”

  

  车厢里有问必答的被采访者

  

  我在瑞士卢赛恩两次路遇王石,他也确实不像一个探险家:一副“独行侠”的样子,没有随从和“跟班”,行李啦交通转接啦一概自己搞掂,然后就伸着脖子举着相机东拍西拍,一派菜鸟级摄影佬的天真模样。

  一次是在火车站,王石一身背包客打扮,正起劲地拍着来往火车和车站各个角落;另一次是在小巷里一个巧克力老店前,王石本来要进去的,却正赶上人家关门,他就很老实地待在门外,隔着玻璃橱窗猛拍了一气,脸上有些遗憾。

  我刚买了几颗手工巧克力出来,于是和他分享。他尝了一颗,嚼嚼很快吞下;再试另一颗,嘀咕了一声:“嚯,这个有酒!”

  “你觉得哪颗最好?”

  “嗯?”他有些发愣。

  “我喜欢第一颗,”我觉得要启发一下他,“第一颗层次感特别好,你看那个杏仁味,是在后三分之一才出来……”

  “有杏仁味啊?”他迟疑地说,“我觉得好像味道都差不多……”

  晕。我说,“你吃得太快啦。没听瑞士人说吗,巧克力是‘Patience food’,没耐心不能享受到的。”

  “我就是吃巧克力最没耐性,”王石笑,“登山吃得太多啦!这个东西轻啊,热量高啊,补充能量快啊,每次上山带的都是巧克力,实在吃烦了,后来再吃就全一个味儿,什么牌子都一样。不过看到巧克力,还是有感情。”

  真是王石啊,和他说什么都能回到登山上去。好像他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一座山,走到哪儿都在山上。

  作为“瑞士旅游形象大使”,王石在完成对瑞士最高峰杜富尔的登顶后,打算探访阿尔卑斯的另一座著名山峰铁力士。

  在北行的火车上,王石很健谈,对同行的我们有问必答。

  问:估计这是您给人问得最多的例牌问题,但我们还是要再问一次――您为什么要登山?

  王石:没有为什么,只是喜欢。登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问:张五常先生曾将您攀登珠峰评价为“傻里傻气的创作”――他说,这种创作的本质是,只要自己欣赏,想做,于愿已足,可以没有任何回报,也不需要外人欣赏。但我们平时听得比较多的一种议论是:王石那样的大企业家玩什么登山?恐怕是作秀吧?他真是凭自己的本事登山吗?

  王石:呵呵,这种说法我也经常听到,2003年我登珠峰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哎哟,王石居然登上去了!是让人给抬上去的吧?

  有这类误解,可能因为他们对我这方面的了解只限于珠峰登顶之类的片断,而不知道我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在2001年已经获得国家登山运动健将资格;一年当中我有六个月左右呆在高海拔地区,至少两个月进一次山,至今已攀登了20多座雪山。

  

  还有个原因,是极限运动在中国尚未普及。像攀登雪山,以前属于“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现在开始民间化了,也被认为仅仅是年轻“驴友”们的活动。但在欧美,极限运动是中产阶层很普及的一种生活方式,登山,航海,玩这些的很多人是企业家、银行家、律师,他们当中有些人做得非常出色,比如美国甲骨文公司的董事长埃里森,一生酷爱航海,率领他的团队夺取了9次美洲杯帆船赛冠军。

  问:那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登山的呢?

  王石:从十几岁起。你知道那个时代的英雄有两种最火,一是登山健儿,二是乒乓球运动员,而前者更具有神秘感和英雄气概,于是,攀登珠穆朗玛就成为我的少年梦。家乡广西多山,我从初中开始登山,后来到部队,到大学,到工作,一直在登山,一直爱登山。

  真正决定接受正规训练去攀登雪山,是在1999年以后。说起来契机还是生病:1995年,我左腿突发剧痛,医生诊断为腰椎骨长了血管瘤,有可能导致下肢瘫痪。听到诊断的第一个念头,是瘫痪之前我一定要去趟西藏,我要看看珠穆朗玛。

  在西藏,遇到了两个登山家,聊起我的情况,他们说你不是很喜欢登山吗,山就在那儿,何不趁着还没瘫痪,去登你喜爱的那些雪山呢?

  我豁然开朗。心中目标清晰。开始接受登山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在19995月,成功登上我生命中的第一座雪山――昆仑山脉的玉珠峰顶峰,海拔6178米。

  问:那时候,登山并不完全是您的生活方式吧?是否称为您生活中的目标更恰当?攀登一座座高山,挑战一个个极限……

  王石:你说对了。开始几年,登山对我来说,意义就在于登顶的那个时刻,所以那些年我很在意登顶啊高度啊等等。我给自己定下“72”的目标,就是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和北极。

  问:“72”,这九个点代表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是全部极限点的总和,代表着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至今全世界完成此项壮举的也不过10人。您实现得似乎很顺利?在四年内完成了所有最高目标,当时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每次登顶时很自豪吧?

  王石:哪顾得上什么自豪,每次登顶时我只有一个念头――赶紧下山!一定要活着回去,不要有多余动作,一定要头脑清醒!

  不过回到城市后,想起来会自豪一阵子,但这很短暂。“72”完成后,我有些失落,不知还有什么更刺激的目标。

  但慢慢地,我的心态开始变化,更加在乎过程中的感受,登山的过程,旅行的过程。去年瑞士旅游局邀请我到著名的马特洪峰作山间健行,但未安排登顶,我开始觉得很遗憾,但正是因为没有登顶这个目标,我得以轻松悠闲地逛山,充分领略阿尔卑斯山的种种美妙风景。你知道,在瑞士山区健行,不但能看到很美的自然风光,还能看到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完美结合……想起以往登山都是以登顶为唯一目标,匆匆走过,错过了路上多少好风光,不禁觉得,那样才是遗憾啊。

  此后爬山,登顶啊高度啊就不再是目标,而享受山间风物,亲近自然,变成更重要的事情。到每个国家,我都登一下这个国家的最高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这样慢慢走,和这个国家的风俗人文结合起来……登山带给我的,不是一时的兴奋或自豪,而是健康丰盛的人生。

  问:刚才看您在火车站,都是自己搞掂行李什么的,您登山也不带“跟班”吗?

  王石:我出门从不带助手、秘书,更不用说登山了。你想想,每次上山,每人都要背自己的两瓶氧气,每瓶4公斤,这个不可能有人帮你背的。另外8000米以下我还带相机,8000米以上只带氧气,此外一张纸都多余。如果我登山带随从,到时候谁照顾谁啊?

  问:很多人将企业家登山理解为出于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但您让我觉得,您登山与做什么工作无关,您很适应这项活动,身心都深爱它,似乎您生来就是要登山的;可回到城市里,您又是运筹帷幄的企业掌舵人,对这样两个角色,您怎么看呢?

  王石:在我看来好像没多大区别,进了山,我每天都要接听公司的电话,解决一些问题;在公司里待着我也要做登山训练。其实,每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不需要刻意去扮演角色。既然做了企业,就尽可能去做国际一流的企业;喜欢山,去亲近它就是了。

  还有啊,对我来说,登山不是心理需求,而是生理需求。

  问:比方说?

  王石:比方说,攀登雪山的人,在高海拔地区待一两个月,下来后身体会有一种很特别的通透感:我每次登山后回到城里,感觉真是好极了,血管脉络非常舒畅,人非常轻盈透亮,仿佛自己身体是透明的……那是真正的神清气爽,我以前从没体会过的。那样的感觉可以持续两个月,但慢慢的,坐在电脑前,就觉得脖子、腰椎哪儿都不舒服,渴望回到雪山上。

  问:登山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王石:每一次登山的过程对我而言都是一次修炼。登山让我明白:人一定要知道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事情可以炫耀,哪些不可以。一定要给自己留余地,一次不行有第二次,不要和大自然较劲。有时候放弃比坚持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莽撞的勇气付出的是生命。放弃了,还会有机会,山总在那儿。

  

  为天下“山驴”做广告代言:自然、勇敢和分享

  

  2001年,坐在热气球上为某品牌的一款手机做广告;

  2005年,携某品牌笔记本电脑远征南极并做代言人;

  2006年,为某通讯业巨头代言形象广告;

  2007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地旅游年”出任瑞士旅游形象大使;

  ……

  这几年王石频频出镜,大有成为另类广告明星之势,他接拍商业广告的价格是七位数,已经是一线明星的价位。王石的个人形象非常健康:成功的企业家,极限运动爱好者,擅长登山、滑翔、帆船……成就有目共睹;他出席财富论坛,在哈佛演讲,业余生活和职业生涯同样动人;而且,王石不是资本家,他本身只是拿工薪加奖金的职业经理人,奉公守法,积极纳税,私生活检点,从无绯闻。因此,看中他广告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越来越多。

  有媒体拿他和英国维珍公司的老板布兰森做比较,后者也是爱玩户外探险,每年还亲自为自己的公司做广告。

  “我和他完全不同,”王石明确与布兰森划清界限,“他是时尚人士,我不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企业的广告宣传,我的登山形象是与万科隔离开的,因为我做的是传统事业――房地产,而登山有风险,如果出事,对公司也是有影响的。我不会主动宣传公司的品牌。我担任广告代言人的都是在其他行业。”

  王石担任广告代言的初衷,还是为登山。登山要有物质基础,最贵的是去南极,一个人的费用在45万左右,登珠峰20万以上,其他的则是在三万到十万。但珠峰也好南极也好,很少一个人登,王石个人的支付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那些年轻同伴们的支付能力往往就有问题。于是王石就通过替人家做广告,使他的登山伙伴们获得赞助。

  在从事“形象代言”的几次经历中,王石最爱的,是免费担任“瑞士旅游形象大使”这一角色。

  “瑞士是现代山地运动的发源地。今年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地旅游150周年,瑞士旅游形象大使定位是:亲近自然、勇于挑战、乐于分享。对一个真正的‘山驴’,这三点正是最准确的评价,也是我最希望自己能与之契合的。”

  令王石觉得特别投合的是,瑞士国家旅游局并没有请他拍什么电视广告,而是邀请他去攀登瑞士最高峰杜富尔峰。登顶后,王石接到搜狐总裁张朝阳的短信息:“登阿尔卑斯山很享受吧?”王石回复:“不仅是享受,还有刺激。”

  自然、勇敢和分享――这应该算是王石为天下所有“驴友”做的最本色、无疑也是最愉快的形象代言。

王石山在那里,不曾远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