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教学设计完美版

发布时间:2019-05-22 02:04:42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教学设计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对增强文章文采的意义;

培养学生作文讲究文采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通过比较认识“有文采”的作用,通过练习学会把语言写得有文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文章写得有文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认识“有文采”的意义

1、出示孔子的话(以古人名言导入,让学生认识到讲究文采,是作文的传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出示小故事(通过对诗人所写句子的揣摩,明白“有文采”的意义):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问: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参考答案,明白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胜在哪里。(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衬托出盲人的悲哀,更能激发人的同情心。)

二、作文评分细则展示:

1、出示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发展等级”计分的四个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2、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文章“有文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有文采”的界定大体从这几个方面来评判: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用课件一一展示老师精心选取的例句:(具体例句见课件)

词语生动

1)、选用形象、新鲜的词语来表情达意。

2).平常的字,运用得好,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句式灵活:

1).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等等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特殊的美,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陈述句、疑问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精心设计问句,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问句,更有加强语气,引人深思的作用。

3).改变句子的正常语序,能突出、强调某个句子成分所负载的语义,更有一种特别的美。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句有意蕴:

文句有意蕴是指句子富含哲理,有文化底蕴,有言外之意,有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三、学习写得“有文采”

先来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文质兼美的作文

美丽的灵魂

成熟是一种优秀的灵魂,是灵魂深处的独语。

成熟是春天破土而萌的小草,袭一身绿面对荒凉;成熟是夏日亭亭玉立的野荷,静思无人观赏的寂寞;成熟是晚秋暗香浮动的金菊,为凋零的季节挽住缕缕清香;成熟是冬末倏忽而逝的残雪,以冷寂的姿态体现高洁。

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品格,成熟中蕴藏思索;成熟中储藏坚毅。成熟造就了哲人的深邃,孔子成熟,孕育了万古不易的思想;成熟中迸发出诗人的激情,苏轼成熟,创作了诗情不朽的篇章。

少年因走向成熟而懂事,青年因走向成熟而稳重,中年因走向成熟而舒心,老年因走向成熟而淡定。

成功者走向成熟,能在反思中抑制狂热;失败者走向成熟,能在反思中充满信心。成熟使人走出浅薄,学会深刻。成熟让光辉明亮而不刺眼,让音响圆润而不腻耳。成熟是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成熟是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偏激的淡漠;成熟是无须声张的厚实,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不是空虚,成熟与空虚联姻,使人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成熟不是孤僻,成熟与孤僻结邻,就会离群索居,郁郁寡欢。成熟也不是孤芳自赏,孤芳自赏者没有朋友,成熟更不是故作深沉,故作深沉者令人乏味。

成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期待成熟,成熟如萧瑟秋风,有人说其潇洒,也有人谓之悲凉。

我不期待成熟,但我必须成熟,因为成熟像是一面旗帜,它会给你的理想指明方向;成熟又像是一根马鞭,它会鞭笞你奋勇前进;成熟又是一种智慧,它会让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去掉盲目和浮躁,给你智慧的光芒。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惆怅。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凉。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美丽的灵魂。

[感悟]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的特点。

[过渡语]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板书1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

下面我们就以上面四句话为纲,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一)词语生动

[导入语]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例句1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赏析]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板书2

写景状物 —— 绘声 —— 穷形尽相

写人叙事 —— 绘色 —— 惟妙惟肖

抒情言志 —— 绘态 —— 情理畅达

(二)句式灵活

[导入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叫苏武的,作为汉使被派往匈奴,结果由于受其他汉使谋反事败的牵连被定罪,匈奴首领单于只要苏武肯投降屈服,就可以封地为王,苏武始终不降,单于一气之下把苏武送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去放羊,苏武无一人相伴,饿了、渴了就吃草根,喝雪水,苏武在匈奴受尽折磨十九年,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派往匈奴时,手持一根代表朝廷的旄节,日子一久,旄节上的穗子全掉了,回汉时,须发全白的苏武就是持一根光杆儿的旄节出现在长安人民面前,没有人不为苏武这种大丈夫气节所感动的,下面就是一段描写苏武的文字。

例句2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上,挟一支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汉使谋反事败;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国;惊诧,单于面对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赏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两组整句:“擎一支……奔走于……挟一支……游荡于……”“哀叹……正气……惊诧……执著……”再现当年历史,表达自己的爱憎,这就远比历史故事中的叙述精练生动了许多,作者又用散句高度概括苏武的功绩,衔接两组整句,这种整散结合的变化造成一种顿挫的效果,读起来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第二组整句中,长短交错,短句短到一个词,于停顿间歇处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

[小结]追求文采可以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的灵活搭配,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被动句等,表达出丰富的语气、情感。

(板书3)长短交错 整散结合 是否相间

(三)修辞巧妙

[导入语]一般而言,一位作家的风格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然而宋代词坛上的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前后作品风格迥异,她的前期作品清丽明快,后期作品凄凉沉痛,更多表现出一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她遭遇了国亡、家破、夫死之痛,看下面的文字

例句3

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却是那乱离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仰天长啸。意外吗?不,这种变化是同情理紧密结合的。意外,是浮涌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揭开了它隐隐约约的掩盖,情理露出了最意味深长的微笑。

[赏析]文段的画线处用到修辞中的设问,问后再答,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语段中的两个问句使材料很好地与话题相呼,与文题相合,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适时地用到修辞中的反问、设问,不仅能造成句式上的变化,还能让人随时明白文章的主题所在。

[小结]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放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

(板书4

比喻——→绽放艺术

排比——→增强气势

拟人——→浓化情感

活动1 试一试

要求 请同学们仿照横线前面的句子再写一句以“春天”开头的句子,并与上文构成排比句。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成草叶和芽苗,春天从山涧迅速地奔了过来,化作溪流和湖泊,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形式,还化作歌声,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四)意蕴丰厚

[导入语]所谓“意蕴丰厚”就是文章的某些关键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或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请看下面一组句子。

例句4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泰戈尔

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在乎什么结果。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

——《南方周末》

我们的文章能引起你的共鸣。

[赏析](先出示带“☆”的一组句子)这些话语,很直接,看过了也让人明白,但很快就忘了,(再出示带“★”的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再看与之对应的一组句子,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任何的修辞,却体现了语言的精练美,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增加了语言表意的形象性和流传性,读罢令人终生难忘。

[小结]使一篇文章的语言有意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引用名言,蕴含哲思,巧设悬念,字词巧排,幽默讽刺等,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或唤起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板书5

引用名言

蕴含哲思

巧设悬念 ——→启迪思想 唤起共鸣

字词巧排

幽默讽刺

第二课时

一、练习“写得深刻”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从思维的角度谈了谈如何做到“深刻”,那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循呢?总结一下这方面的写作方法对使文章显得深刻是有很大帮助的。

1.抓住本质,以小见大。

“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

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

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例如《一件小事》中车夫送受伤老妇女去医院的事。

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例如说:花、草、树、狗、猫、鼠等等。

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是小题材。如:《人民的勤务员》中所写到的雷锋为大嫂买票、帮大娘找儿子、送那个妇女国家、在列车上帮服务员等琐事。

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例如:《背影》中所写的父亲跳下月台,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别小看这些细小的、平凡的材料,其实,它里面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看这则材料: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我们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呢?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那么,星巴克在故宫营业六年的问题本质其实代表的就是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世界很大,发生在世界上的小事很多。只要细心观察分析,你就会发现,小事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知心人,从身边的小事物观察起,从身边的小事物思考起,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真实性,并且感人。

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内在关联,由一个事物想像到另一个事物。联想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想象 但它有别于一般的想象 一般的想像侧重于相似性而联想则侧重于相关性。所以,诸多联想类型中相关联想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联想。

所谓相关联想(也叫接近联想)是一种由概念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当然更多的是由于空间和时间接近(以及事物因果关系)而引起的对其他事物的联想。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总是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反之亦然。一提起火烧赤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周瑜、曹操等等、因为,他们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因素。如果提起火烧圆明园,你则会联想到八国联军。慈禧太后等等。门捷列夫也正是应用这种接近联想,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他认为,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经过一定的间隔(周期)它们的某些主要属性就会重复出现。而在每一间隔范围内一定的属性是逐渐变化的,如果这种逐渐性为突然的跳跃所中断,那就一定应该有个未知的元素存在,来填补这个空位。门捷列夫正是靠上述相关联想(空间接近),提出了关于元素周期的大胆设想。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及理论计算,证实了这种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之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属关系,属种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事物与其活动、功用、性质、成品、主持者或使用者的关系,行为与其对象、凭借、处所、结果或发生者的关系等等。事物之间的这种种关系就是相关联想的客观基础。

我们仍旧以上述“星巴克”的例子继续展开。在上一条目中,我们已经从现象看到了本质,分析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 经过思考,我们就能知道近些年外来文化因素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我们适当引入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写出,文章就会显得论证充分了。

3.进行对比,促人思考。

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法。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再比如苏洵、苏辙、李桢的同名议论文《六国论》:他们都针对六国亡秦原因进行论述,宋朝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意在借古讽今;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余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用以暗示北宋王朝勿失中原;清代李桢唯心地说秦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实是为清朝入主中原张目。此三者论点迥异,有错有失,却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较好地服务于当时的政治。

学生习作也常有对比法的运用。例如一名学生在描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写到:“一幅摄影作品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带着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于一间破败的教室里,缕缕阳光透过没有玻璃的门窗洒在她的裙皱上。多么美丽宁静,多么富有诗意。你也许这样想。但当你知道这间教室是被轰炸遗忘的废屋子,当你知道屋外的巴勒斯坦是怎样的局势时,你还会这样想吗?”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激情。但没能揭开浪漫的诗意和残酷的现实背后的伤痛。文章接着写道:“也许你会感慨这美丽和诗意是多么的脆弱,一颗炮弹就可以使它灰飞烟灭;也许你会叹惋:小女孩脸上那迷人的微笑还能盛开多久?她那温馨的梦能否不被炮火惊醒?她那纯净心灵能否不飘进一片战争的乌云?战争,摧毁的竟是这般美丽这般纯净的事物!物质的毁灭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能否愈合?”女孩的美与摧残美的战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激情,同时也形象的揭示了战争是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恶魔这一公理。

4.摆出现象,追溯原因。

任何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要受其特定条件(原因)的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行文中以问引论,追根求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维要有穿透力,只有对各种生活现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比如《“百姓包养”的邮政体制还要继续多久?》这篇文章就是从邮政涨价开始追问缘由,找出原因就是邮政系统仍旧是百姓包养模式而不是市场竞争模式,这就显现出了问题的本质,显得更加深刻。

  5.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比如我们来看看这篇《狼来了》中的片断:

 “中国加入WTO,美国的柑橘来了,小麦来了,大豆来了……外国货严重冲击着中国市场,还有通信、金融、保险、旅游等也相继开放。狼来了好不好?当然不好。由于‘狼先生’到来,把本该属于我们的金牌夺走了,或为我们摘取金牌设下了障碍。可转念一想,‘狼来了’也未必不是好事。正因为狼先生的到来,才暴露出我们的不足,逼着我们因‘亡羊’而去‘补牢’,或是逼着我们再加快一些前进的步阀,我以为还是时而有‘狼先生’光临的好。”   这篇文章是针对外国货进入中国市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狼来了”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深刻透彻,令人信服。

  另外,还需要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指在具体写作时,要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从语言来讲,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用语富有层次,也可增强立论的深度;在结构的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也可使文章脱颖而出。

二、【作文训练】运用上述方法,完成下列作文训练:

1. 据报载,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在经过了丰年的精心准备后,和电脑进行了一场比赛。结果大师输给了电脑。于是,人们开始忧虑,电脑今后是不是将取代人脑?

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有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内容具体,要运用联想和想象(3)不少于800字。

三、例文借鉴:(同题作文两篇)

金鱼之死的启示

胡梦琴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冰毒白粉,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贪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简评]

“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

胡远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简评]

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附: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教学设计完美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