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 - 明朝、清朝前期(专题卷)

发布时间:2020-05-15 15:57:58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朝、清朝前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广州二模,27)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2.(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3.(2019安徽安庆示范中学联考,27)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表明该学者(  )

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

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

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

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

4.(2019福建厦门二模,27)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5.(2019甘青宁联考,27)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

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

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6.(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2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对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2019四川雅安三模,27)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8.(2019辽宁沈阳三模,27)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9.(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8)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10.(2019山东济南二模,27)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8)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12.(2019山东济南一模,27)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江西赣州期中,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削去所有藩镇之支郡,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后来,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5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0分)

14.(2019贵州适应性考试,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雪芹(1715—1763)作品《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凤姐时说:“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答案与解析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朝、清朝前期

1.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没有涉及科举制,故A项错误;“明代初期……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2.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故B项错误;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分析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年限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D项正确。

3.A 解析 根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绝对化结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但是否是“实用人才”,材料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该学者是否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既然“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由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可知其地位有所提高,这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义男”继承权是对“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故C项错误;“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故D项错误。

5.B 解析 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面对外敌入侵,国家的凝聚力较强,故B项正确;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故D项错误。

6.C 解析 材料仅反映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而且此时闭关锁国政策并未终结,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与材料中“明朝平息倭患以后”“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相符,故C项正确;明朝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7.B 解析 由材料“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可知民间商业活动推动珠算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珠算得到推广和发展,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错误。

8.D 解析 王阳明的心学仍然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故A项错误;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属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可知王学打破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9.C 解析 材料“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反映的是效率而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无法体现规范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知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10.C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状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内部分工是否明确,故D项错误。

11.B 解析 题干没有涉及矿工人数及生产规模,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知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矿工是“无籍流民”,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推知这是一种资本主义萌芽关系,雇主与雇工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12.B 解析 由材料“朝廷颁行”说明不是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与西方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 (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朝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朝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朝在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4.参考答案 示例:

情节:贾府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短期内就完成了“省亲别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概述和评价:中国18世纪上半期,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市民阶层依然受到打压,但新的市民阶层在反对封建势力中开始发展壮大,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受到挑战;工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大批雇佣劳动力的出现,标志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入,对中国有所影响,促进了这一发展;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情节,如由材料“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得出贾府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短期内就完成了“省亲别院”。其次,根据情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再次,结合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评价,一方面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多角度全面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2020届 二轮: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 - 明朝、清朝前期(专题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