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 汪曾祺

发布时间:2017-11-26 21:35:10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汪曾祺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1、说诗情,导入新课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例:读汪曾祺的两段话: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选自《端午的鸭蛋》)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选自《咸菜茨菇汤》)

一首小诗: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汪曾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陆游)——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萦的怀念之情

2、说昆明:翠湖、石林、滇池、大观楼

3、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1、生字词 辟邪 鲜腴 八卦 篱笆 鸡枞 扳尖 绿釉 密匝匝

2、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文章写的是雨季中的果、花及人和事。文章写到的景物有:果、花、菌、仙人掌、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分别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文字(略)

3、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赏析: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2、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文字简洁洗练,内容隽永多味

赏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酒店里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不动地在檐下站着。(口语化)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化用诗句、短句)

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夹杂文言、成语)

四、品生活,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赏读《端午的鸭蛋》、《咸菜茨菇汤》),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五、教师寄语: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

平淡有味 雅俗共赏

七、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 汪曾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