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

发布时间:2012-09-17 20:06:13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挫折,才有勇士和懦夫之分。记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价;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第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面和负面的功能。既可使人成熟、取得成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去面对挫折。

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对我们大学生而言,主要会遇到哪几方面的挫折呢?

第一,学习上的。因各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在学习上,特别是大学学习,与以前的有很大的区别,以前基本在上课就能巩固,并且老师讲的又都非常的细致,而现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后的学习,(课上的学习仅仅就那么几分钟)假若在学习上没有抓紧,而在期末考试中不理想,甚至挂科,降级,更严重的到退学。那么,我们就得从现在起好好的学习,好好对待。

第二,生活上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但是大家的家庭条件不同,与之相随的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不

同。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经济条件方面就是自己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还有如身体方面,身体素质不好或是在校期间生了大毛病,那么也是我们要坚强面对的难题。

第三,情感方面的。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谈恋爱,那么情感上的不顺利,失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也是大学生要好好面对的问题

那么,人在遇到挫折时,应如何调试呢?

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需要理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遇到挫折时,应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二,要有一个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是最终造就了成功。

第三,向他人(朋友们)倾诉遭受的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的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第四,学会自我安慰,能容忍挫折,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的去取得成功。

第五,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第六,补偿。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确立新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第七,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如大学生在感情上受挫之后,将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去。这也是大学生在受挫之后一种很好的面对方法。

第八,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即将遇到挫折、失败,会面临很大的 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的追寻?这对我们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动肌体的积极因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就像很多的古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

由此可见,面对 挫折,我们应该大胆正视它、面对它。罗蔓罗兰说得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之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是啊,人生犹如一条河,河道有宽有窄,河水有涨也落,我们航行在河上,一路不可能总风平浪静,大风暴雨,惊涛骇浪是难免的。虽然我们的掌舵技术还不高超,但也要拼一拼、搏一搏。一次次的失败,就应一次次擦干泪,不要哭直挂云帆济沧海

霍奇斯曾说: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而出的就是成功的朝霞。当你冲破黑暗,看到朝霞,当你走完终点时,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如此坚强,生命如此充实。这难道不是挫折对我们的磨练吗?

朋友们,当你面对挫折时,不要低头,不要丧气,昂起头,挺起胸,用希望勇气去战胜它,铸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人生!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风雨。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所谓风雨可能意味着竞选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经济上的困难、考试的挂科、违纪的处分等等……。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挫折使我们痛苦,但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激励我们成长,这是生活的辩证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挫折的有无和强弱,而在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把挫折比喻为人生的风雨,把大学时代比喻为多雨的季节,那么,当雨季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该及时的扪心自问:我该怎样面对雨季,我的伞在哪里?
  (一)从容面对、快乐掌控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其闪避、畏惧、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对不可拒绝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态度是从容面对,如果进而能够快乐地掌控挫折带来的烦恼,那么,一次创伤就会变为一颗宝贵的珍珠珍珠是从愈合了的创伤之中升华出来的东西,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抚平伤痕,而且可以使我们珍视经验,减少错误。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这个小故事说明: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止拥有挫折的痛苦体验,也拥有把不幸变为幸福、把伤痛变为无价奇珍、把令人痛心的缺陷变成新的力量的机遇。当我们从容面对,就可以掌控挫折;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并保持快乐,就可以得到最珍贵的收获。
  (二)适度宣泄、尽早摆脱
  面对挫折,有人惆怅悲观,把痛苦和沮丧埋在心里;有的人则选择倾诉——我赞成后者。如果心中苦闷,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把心里的话倾吐出来,这样,不健康的情绪就得到宣泄。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
  宣泄应当适度,乞丐型进攻型碰触型等宣泄方式是不值得采纳的。如果你还想活得有尊严,还想重头再来干点事的话,就不要像样林嫂那样总是述说阿毛的故事。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们注意你曾经的无能。当你醒悟到还有那么多的正经事等着你去干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选择秋菊的方式,因为过度打官司的成本太高,总是要说法会影响干正事。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你应该做的正事,也许你早就远离了某次风雨的影响。
  (三)激励潜能、独立自救
  独立自救是生命中最闪光的品性,这已经被很多事例所证明。面对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则激发潜能,自己拯救自己——前者没有看到自己的潜能,后者则充分地汲取了潜能的力量。
  一个小故事说:一头猪的腰部脱臼,在那里费力的爬着,孙子要去帮猪按摩,爷爷喊住了他,爷爷拿起一个土块向那头猪扔去,那猪吓得挣扎着跑起来,爷爷在后面追赶它,只见那猪跑着跑着腰部便上去了,恢复了正常。人遭受挫折就好像小猪脱臼,真正能帮助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有时,我们在挫折的伤痛中忽视了自己的潜能和改正错误的勇气,一味地等待外力的帮助,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懒惰和没有出息的做法。
  林肯发现的马蝇效应和无锡小天鹅集团的末日管理,实际上都是一个道理:利用危机状态产生的压力激发生命体的巨大潜能。人是需要压力的,有了压力我们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才会不断进步。其实,在生活中让自己忙起来,是一种自我加压的方法。面对挫折,适度转移注意力,自我增加良性压力,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心境。比如可以通过从事集邮、写作、书法、美术、音乐等趣味活动来调试自己的心情,缓解苦恼带来的种种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沮丧也就渐渐淡忘了。
 (四)适当取舍、远离烦恼
  放弃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但是,面对现实的种种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很多人原本也曾从容、平和地生活着,可一旦被太多的诱惑和欲望牵扯,便烦恼丛生。有的时候,我们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有的时候,我们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多——这是我们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使我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都可能会导致迷失方向,走向绝望。
  聪明的办法是学会取舍,不必事事争第一,舍弃自己还不具备能力与条件的目标不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在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之后,去明智地取舍,并学会放弃,才能摆脱无谓的烦恼,拥有自在的生活。
  总之,有些挫折看上去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却是我们对它的屈服。 对付挫折有许多办法,可以尝试着踏平它,跨过它,既不能踏平也不能跨过,就绕过它。有些挫折是不能磨平消尽的,对待它的根本方法是正视它感悟它。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我们就踩过泥泞,走过雨季,迈向成熟.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涮,便没
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记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
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首先,挫折帮助你成长。人的成长过程是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如果适应得好,就觉得
宽心和谐;如果不适应,就觉得别扭、失意。而适应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动机、追求和行
为。一个人出生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是通过鼓励、制止、允许、反对、奖励、处罚、引导、劝说,甚至身体上的体罚与限制才学得举止与行为的适应和得当,学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规范条件下调整行为。反之,从小无法无天的孩子,一旦独立生活就会被淹没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其次,挫折增强你的意志力。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被服务

 

 

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1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挫折,才有勇士和懦夫之分。记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价;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第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面和负面的功能。既可使人成熟、取得成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去面对挫折。

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对我们大学生而言,主要会遇到哪几方面的挫折呢?

第一,学习上的。因各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在学习上,特别是大学学习,与以前的有很大的区别,以前基本在上课就能巩固,并且老师讲的又都非常的细致,而现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后的学习,(课上的学习仅仅就那么几分钟)假若在学习上没有抓紧,而在期末考试中不理想,甚至挂科,降级,更严重的到退学。那么,我们就得从现在起好好的学习,好好对待。

第二,生活上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但是大家的家庭条件不同,与之相随的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不

同。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经济条件方面就是自己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还有如身体方面,身体素质不好或是在校期间生了大毛病,那么也是我们要坚强面对的难题。

第三,情感方面的。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谈恋爱,那么情感上的不顺利,失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也是大学生要好好面对的问题

那么,人在遇到挫折时,应如何调试呢?

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需要理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遇到挫折时,应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二,要有一个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是最终造就了成功。

第三,向他人(朋友们)倾诉遭受的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的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第四,学会自我安慰,能容忍挫折,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的去取得成功。

  【摘要】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道德构筑了法律的价值基础,道德弥补了法律的空缺不足,法治的实现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
    【关键词】法治建设 道德规范 有效支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道德应该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如何发挥其在调控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研究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支撑,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发展中的法律与道德的关联互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1]p216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规范,数千年来,交融与制约并存、互补与互动同在,矛盾与冲突始终交融其中。法律与道德作为同一社会母体的双炮胎,其共同任务是克服个人任性,从不同途径协调社会个体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法治与道德相互结合的作用更加突出。
    法治是一个相对于人治的概念,是现代民主制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指用法律规范治理国家。任何国家要实现稳定发展,除要进行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外,都要不断地进行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立法、司法和守法等环节,在一般意义上,法治建设表现为法治规范。
    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个人和社会关系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完善起来的,具有社会历史积淀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始终是人类调控制社会的最主要的两大社会规范体系,虽然两者的作用机制和标准有所不同,但它们毕竟共生于,并规范着同一个社会,因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必然的。从调整范围来看,法律和道德面对着同一个社会,道德调整的领域几乎包括一切社会关系,法律调整的领域虽然不及道德广泛,但大凡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几乎同样需要道德关系来调整。从功能来看,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旨在规范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并通过自身的评价作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因而法律和道德这两种调控体系之间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法律和道德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体戚与共的关系。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渊源上,在调控社会的内容、范围和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区别。法治规范作为国家法治的社会规范,强调对整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调整,强调外在地、强制地调整社会关系。道德规范,表现为历史自发形成,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强调通过教育感化,内在地自觉自律个体的行为。从调整的属性上看,道德规范属于应然的调整;法律规范大多是实在法,属于实然的调整。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不仅是相互区别的,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首先,两者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统一于一定社会的价值目标,都为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服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同时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2]法治与道德的这种内在同质性,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法治建设与德治建设的完美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国家可以把社会现存的某些道德规范通过法定程序认可为法律规范,即道德法律化。同时,国家也可以把法律精神、法律思想、法律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为准则,借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法律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不需要用法,民众都遵纪守法,在这种意义上,法律也就转化为道德了,即法律道德化
    二、道德对法治建设有效支持的内在根据
    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具有刚性、普遍性、效率性特征。但这些特征也决定它本身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弱点,弥补这些弱点,道德的介入不仅需要,也意味着可能。正是基于这种关系,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中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强调依德治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道德构筑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法律如果要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获得至上的地位和权威,进而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要体现和维护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与大多数社会主体的道德水准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法律才能获得合法性依据,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法律的实施,依赖公众一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需要获得道德的拥护,没有这种道德根基,法律就难以顺利地实施。
    第二,法律调控需要道德弥补。从空间维度看,立法机关尽管不断加强立法,但要求法律规范能应对大千世界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从时间维度看,社会生活千变万化,不断发展,法律规范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法律规范在应对社会生活时只能是滞后的,不可能超前社会生活本身。同时,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形式是外在的、强制的,手段是单一的,只能对一定的个体行为实施调控,而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思想动机目的性,对于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属于个体内的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法律规范只能是望洋兴叹,无能为力。而道德规范调整人们行为是从思想认识出发,通过宣传、教化的途径,解决个体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对于那些法律无法调整,或者应由法律加以调整而法律只有原则性规定而没有明确的细则,甚至没有任何成文规定可供遵循的情形,通过良好的道德秩序弥补法律的空缺,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法治的实现需要以道德的支持为前提。如果说道德建设的确需要法律的配合与保障,那么法律的实施更加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抑制是法治的内在动力。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也需要人来遵守。法律的确立和实施,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过程,法治是靠人实现的。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
    英国现代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教授曾说: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强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建立起来[3]p96这种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出自他们在道德价值观上对法律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法治建设,尤其法律的实施,必须充分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必须充分依靠社会成员的主体人格,一句话,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的道德机制。假如说法律在本性上需要社会道德的外在支持,那么法治的实施则更是必须以全社会的道德支持为前提。
    三、法治建设中道德支持的表现
    法治建设的道德支持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依据,在现实性上,亦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在立法活动中的体现。立法即法的创制活动,包括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和废除。道德对立法的支持表现在立法的内容和立法的程序上。
    法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与统治阶级提倡的理想、信念,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要求随之变化发展,底线在移动,那么立法机关以及立法者在创制法律规范的时候,必须认真细致审视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不断提高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能起到稳定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立法机关的成立、立法机关的功能设置、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产生,都必须以一定社会基本道德原则为基础,受社会基本道德原则的影响。道德不仅是法律的基础,还是进行法律批判和促进法律改革的标准。
    第二,在司法活动中的体现。法的适用是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形式,能否正确、合法,及时地进行法的运用,取决于司法制度的完善度和司法人员的素质。其核心则是司法公正。公正是法律精神和伦理价值都一致追求的目标和原则。公正的法律制度,才能被广大人民支持、接纳、遵守,才是道德的法律,是善法。公正是司法队伍和司法人员素质的首要要求,也是司法执法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在司法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除了要不断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外,也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司法公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习惯只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关系,片面强调社会对人的要求,表现在司法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人权的现象,使法律成为自相矛盾、理论脱离实际的虚假道具。因此,在法律制度建设和司法实践上,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理念。应当指出,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法律标准,不能以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
    第三,在守法中的体现。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这是法治建设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民众思想觉悟,从而有助于树立、提高和巩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增强人们的行为自觉性和自律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从而有助于公民准确把握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法律之精神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