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STS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1-06-14 22:59:03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 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STS研究和STS教育始于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幸福,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生态、人口、能源、资源等等)也随之不断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TS研究和STS教育应运而生。 可以说,STS研究和STS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理论,并对大、中、 小学STS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在第十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上,一位加拿大高中教师提出的按照“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的做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在许多国家已将STS教育作为理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STS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的社会观的教育。它要求科学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注重渗透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特征,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它要求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要把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与科学技术密切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人口、能源、生态环境等。STS教育对现代化学教育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现代化学教育也对STS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密不可分,STS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化学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STS对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影响。STS教育以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培养了解建设现代化社会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大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表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今年教育部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将过去单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全面、动态、综合的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化学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等),交流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界定了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标准。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充分吸收了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STS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

二、STS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影响。STS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在科学技术的全面教育中优化科学素质教育,在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体系上,与大纲相比,五大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和社会发展)改变了过分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的“四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这为化学教材编写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科研生产实际,贴近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高级中学的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范例。化学与科技密不可分,化学提供的技术、材料、能源、方法、环境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实验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切入点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生产实际,及时拓宽知能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搞科学调查、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化学与社会密不可分,化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青铜器到超导体;从“炼丹术”到结晶牛胰岛素;从《本草纲目》到克隆技术、基因重组;化学为社会提供了衣、食、行、住的各种需要,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化学休戚相关,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事物又有两面性,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甚至灾难。众所周知,在众多环境污染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是由化学品造成的污染,环境的检测和治理也要借助与化学分析技术及化学治理手段。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1.化学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心科学;2.化学教育要向公众普及,化学教育既包括未来化学家的教育、也包括非化学家的教育;3.化学教育要联系社会;4.化学教育要在环境、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应涵盖科学、技术、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学化学教学也应该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实现化学教育的社会化。

三、STS对化学教学方法的影响。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科学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全面贯彻STS教育思想,必须改革当前程序化讲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积极推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集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实验探究式等教法于一体;在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打破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走的传统教学框架,选用教师沿着学生思路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自觉地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STS对教师素质的影响。由于课本毕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时间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介绍有关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及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STS教育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素质,教师要逐步实现由专业型向全面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化。这需要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经常关注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沿,广泛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不断进行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教育专家。

中学化学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全社会对STS教育思想的不断了解,STS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学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二单元第二节( 2 课时)
学生信息:一个班 52 人,分成 14 个学习实验小组,其中每个组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是优秀一名,良好一名,一般一名,差一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课时数: 2 课时。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4 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学生自备: 2 张直径 5 厘米的圆纸片(模拟氢原子)一张 10 厘米的圆纸片(模拟氧原子)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3 )氢气的燃烧
网上资源:氢能的开发和应用
文字资源:《初中伴你学习新课程从书》中的“课外探究”;氢气的燃烧有污染吗
三、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水的分解
(一)提出问题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生)猜想同或不同
(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4 个小组,每组 3-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2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
(师)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
(生)不是
(师)这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就是氧气,也就是我们呼入的气体。
(板书)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
(师)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1 )教师掰粉笔
2 )《伴你学》 P37 3
(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
(师)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下面老师提醒几个角度,你们分析一下。
1 )从能量角度
2 )从元素组成的角度
3 )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一一点拨,生逐一回答
1 )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师)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紧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
3 )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
结合课本中的模型
(师)想象一下,刚才看到的水通电形成氢气和氧气在微观世界里,他们的微粒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
(生)小结:水在通过时,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氢气。氧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了氧气。
(评价)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生)水通电时,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开,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氧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氧气。
(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展示多媒体)水电解示意图
(师)刚才所说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加热水变成水蒸汽,他们的微粒变化有什么不同呢?
(生)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
水加热时,分子没变,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
(师)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也是一种微观粒子,当然也就具有微观粒子的的一般性质
(看书) P39 看图结合
(七)反馈练习及作业
《伴你学》 P37 反馈练习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穴道了什么?
(生畅言)
第二课时:水的合成
一、复习提问
1 ,水通电生成了什么?是什么反应类型?
2 ,水通电与水加热有什么本质不同?
二、引出新问题
(师)我们知道,水在通电条件下,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分解反应。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来考虑,如果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氧气是否相互反应生成水?
三、解决问题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将氢气点燃看是否生成水,可以在火焰的上方放一个玻璃片,生成水的话会有水滴
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教师演示)点燃从启普发生器出来的纯净的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引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火焰的颜色,找两个学生轻轻触摸烧杯
(提醒)不纯的氢气在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所以要点燃的是纯净的氢气
(生)纯净的氢气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雾,用手触摸烧杯,烧杯发烫。
(生)通过上述实验,说明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水。
(板书)文字表达式
氢气 + 氧气→水
(推断)对比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看此反应的特点,如果让你给这个反应类型起个名字,你会叫他什么?
(生)多变一个,叫合并反应……
(师)这个反应叫化合反映,那么,你认为如何去判断化合反应呢?
(生)首先是一个化学反应,并且有多变一的特点。
五、知识迁移
(师)我们知道,研究问题应从多角度思考,那么对上述实验,你们又能从哪些角度说说呢?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互相讨论)
(生)小结:
1 )从能量的角度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
2 )从元素组成的角度,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3 )从微粒的角度,知道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六、模拟微粒变化
(师)小组同学根据上节课演示的水电解示意图,在组内用大圆纸片表示氧原子,小圆纸片表示氢原子,把水形成的过程模拟演示一遍。
(学生上台演说)
七、物理化学性质
(分析)电解水形成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都是化学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表现出了水、氢气、氧气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称为化学性质。例如:水有通电分解的性质,氢气有可以燃烧的性质,氧气有可以支持燃烧的性质。我们发现不同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而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例如:像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水分子就有通电能分解的性质;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氢分子就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等等。物理性质是很多分子集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性质。
八、知识整合、梳理
九、信息链接
氢气燃烧有污染吗?
氢能的开发和应用
十、练习及作业
《伴你学》 P40 反馈练习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纸片模拟微观世界中水的分解与合成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本节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握的尺度不够好,尤其是在第一课时中,从多角度分析电解水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到位,设计问题缺乏一定的艺术性,造成学生回答困难,好在由于及时更正,使学生在第二课时表现良好。
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轵城七中 胡庆玲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三单元课题一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 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文字资源:《初中化学新教案》中的“课外探究

三、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生)猜想同或不同

(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 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2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

(师)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

(生)不是

(师)这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就是氧气,也就是我们呼入的气体,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板书)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

(师)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1 )蒸发食盐水

2 )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

(师)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下面老师提醒几个角度,你们分析一下。

1 )从能量角度

2 )从元素组成的角度

3 )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一一点拨,生逐一回答

1 )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师)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紧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

3 )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

结合课本中的模型

(师)想象一下,刚才看到的水通电形成氢气和氧气在微观世界里,他们的微粒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

(生)小结:水在通过时,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氢气。氧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了氧气。

(评价)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生)水通电时,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开,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

(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展示多媒体)水电解示意图

(师)刚才所说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加热水变成水蒸汽,他们的微粒变化有什么不同呢?

(生)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

水加热时,分子没变,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

(师)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也是一种微观粒子,当然也就具有微观粒子的的一般性质

(看书) P39 看图结合

(七)反馈练习及作业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畅言)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纸片模拟微观世界中水的分解与合成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本节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握的尺度不够好,尤其是在第一课时中,从多角度分析电解水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到位,设计问题缺乏一定的艺术性,造成学生回答困难,好在由于及时更正,使学生在第二课时表现良好。

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上述目标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理论简介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是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学记》中就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要彼此交换学习经验,以增强学习效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合作学习的观念后来在我国的教学中已十分淡漠了。
    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并在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学。各国的研究一致认为,合作学习是众多的教育理论中最引人注目,且能及时转换成教学策略并成功地付诸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合作学习不仅能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人与人之间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一系列能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中每种形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于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积极互赖——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负责,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与其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
    个体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显示出对分配作业的掌握。
    面对面积极互动——学生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助去理解和完成作业。
    社交技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小组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
    小组加工——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情况是否良好,应该怎样提高其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这五个要素,可用于许多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对以讲解——记忆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来说,合作学习的要素为师生提供了选择余地。
    互助合作小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联合体,同传统的学习小组或行政小组相比,它有许多不同之处。合作学习以自控论为理论基础,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把传统教学理论的重点从教师如何转移到学生的上,从而使教师的服从于学生的。这样,教师的力量和学生的力量得到了整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 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 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外,更要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依据一定的原理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上,并动手验证自己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通过探究式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设计要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探究性原则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要让学生主动设计、实践,在探究中学习,去体验探究的乐趣。
  3.实践性原则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必须不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中来,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
  4.和谐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探究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要创建一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情景。
  5.表现性原则
  由于原理选择、方案设计和探究实践是让学生来实施的,因此学生个体、小组在进行探究后,能够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探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可以或应该怎么做,每位学生都具有参与和表现的热情,教师则为其创设必要的时空环境。
  6.延缓评判原则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项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既可能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而提出一些不理想甚至错误的假设,又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但可以实施的方案,这时教师不应过早作出评判,而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其错误方案,通过试错而获得新知。
     二、案例分析
     下面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重在阐述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估计,以便准确预测学生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正确或错误),并尽可能为学生可能产生的需要提供条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完成此实验方案设计的知识基础;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得到创新发展的情景;学生可能产生的判断、疑问和困难;学生可能需要的仪器和药品等。
  1.原理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关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用列举这些反应开始本课题的探究,并以问题式情景逐步展开。
  探究(1):由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并书写,部分学生板演。
  由学生书写并互相补充、点评,教师补评。
  问题(2):如果要求你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一瓶气体,你认为可以选择上述哪些反应,或者哪个反应不宜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反应更适宜?
  探究(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以下流程进行理论探究:独立思考协作讨论表达交流评价辩论得出结论(教师必要指导提示),学生尝试得出结论,其他同学补充,直到形成以下认识:
  不合适:因为反应时氧气不充足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得到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一氧化碳,使制取的气体不纯。
 不合适:因为这个反应需要高温条件,在实验室不易实现。
  可以,但不太理想:因为反应速度快,不易控制,收集时比较困难。
  问题(3):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你能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如果将稀盐酸改成浓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可以呢?
  探究(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寻找最佳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交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氢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如果用稀硫酸,其生成物中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上,阻止反应进行,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合适,最后确认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方案设计
  在对以上原理进行认真分析,明确了各种化学反应应用于制备二氧化碳的合理性和利弊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合理的反应原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了。
  问题(4):将学生分组,分别针对上述可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个部分考虑,并明确以下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试剂规格用量、选择的仪器规格及组装顺序;说明选择依据;画出装置图。
  探究(4):教师组织学生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注意控制好每段流程的时间:分组讨论设计组间表达交流和对比展示评价并完善建立可行性方案。
  教师点拨: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状态,如何提供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药品的溶解性和相对空气的密度大小。
  经过本次的探究,学生形成三套方案,其装置图如下。
  3.实验验证
  问题(5):以上方案在理论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是否真的科学可行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下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以上方案进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
  探究(5):学生根据上述方案进行操作实践,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全程巡视指导。
  4.目标达成
  实验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情况汇报(结论)、评价与交流。
  问题(6):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经历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过程,请大家从整体上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归纳。
  探究(6):分小组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示和引导。
  通过探究,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装置、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结论等方面完成了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面认识。
  总之,探究式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体味合作意识和科学意识。当然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新课标,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实效性,以培养出更多的有头脑、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初中化学实施实验探究之我见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本文着重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化学课程标准”,切实开展实验探究进行了探讨。结合案例分析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对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做了研讨。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化学新课程一是进一步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二是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初中化学的这两个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途径进行科学研究。而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最后总复习

点击数:201   录入时间:2009-6-29 16:20:00  编辑:zhuofuzhu

  知识技能要掌握  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省 略交换。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要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现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且一一对应。
    单元知识网络化
    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按章编网络,按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别编网络,包括分子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可根据它们来设计解题思路。
    四类知识复习好
    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方法: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二是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纵向联系法,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保存、鉴别串成知识链;横向比较法,如三种气体、三酸二碱、金刚石、石墨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综合运用法,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鉴别、转化、除杂、推断)
    三是化学计算的复习方法: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解题思路要清晰,通过认真审题弄清已知之间的关系,再借助于数学工具。注意每一题与这类题型的关系,举一反三;解题要规范化。
    四是化学实验的复习方法: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等。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