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巧对对联

发布时间:2019-01-22 13:27:26

郭沫若巧对对联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

  

  同样成就显著,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61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生产产诗歌

  

  ,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萧三将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

  事有凑巧,不过三日,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他看到萧三的上联后,笑哈哈地大笔一挥,续了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接着他在下联的后面写到:勉强成对,若萧三同志见此,尚笑我自居高明也。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

  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地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便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昊。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

  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竞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有人曾经称赞郭沫若是字师,这还得从一个下联说起。

  天风海水白云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可知是下联。这下联之所以产生,是广州有一处景点叫白云山,山上经常有白云飞绕,景致秀丽。在山上俯视全城,尽收眼底。有人到此游玩,雅兴大发,便写了这天风海水白云间的下联。上联呢?始终想不出好句子

  

  ,也就作罢。

  后来有人做了两块木板,悬挂在一座听涛亭上,一块板空着,一块板刻了上述的下联,意为征集上联,

  1964年,郭沫若游白云山,看到这两块板,便问明原委。

  他读了下联,稍一沉思,已然成竹在胸,随即说出上联:旭日朝霞红雨乱。

  然后,又把原来下联的天风海水白云间字改为。这一来,便成了: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闲。

  这样一改,用代替,不但工整,而且生动活泼,真不愧是一字师”!

  拓展:

  

  郭沫若的简介

  

  早年

  在重庆政治部处理公务时之郭沫若[1]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

  

  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3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一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流亡日本

  1941年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七号[1]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抗战时期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

  郭沫若青年时的照片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

  

  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

  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

  

  ,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内战时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2]

  中国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9月至1978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巧对对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