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9 06:21:34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干:求见。沟洫:沟渠。歘():火光一现的样 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自谓可十万________

有土寇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擒。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风清月白    当求于上流

B. 所擒        市鞍马

C. 使试一村      或重泰山,或轻鸿毛

D. 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再啮,石又再转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5)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呢?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率领,带领;适逢,正赶上

2)自 /全 /几 擒。

3D

4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读书)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5)我认为并不是古书欺骗了他,而是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在我们的学习中,应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紧密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解析】【分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年代:清。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会:适逢,正赶上。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都是像这样。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结构助词”/代词。B:表被动/介词,C介词,在/介词,比。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谓:认为。沃壤:肥沃的良田。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

故答案为:(1)率领,带领;适逢,正赶上。

2)自 /全 /几 擒。

3D

4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读书)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5)我认为并不是古书欺骗了他,而是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在我们的学习中,应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紧密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识记时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要注意理解,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归纳。

【附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每逢空气清新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古人岂欺我哉)。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注释】尚:还,仍然。故意:这里指原来的态度、眼光。顾:拜访。虞:意料,预料。造次:鲁莽,轻率。因:于是,就。就:靠近,接近。拊:轻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刮目相待________

说肃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卿言多务,孰若孤?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乙】文中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先是________ 吕蒙给他出谋划策之后鲁肃的态度转为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5)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吕蒙的形象。

【答案】1)重新;有人

2你说事物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轻视;尊重和亲近

4)相同,都是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5)坦诚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善听意见、有勇有谋。

【解析】【分析】(1)尤其注意古今异义词语    更:重新

2)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这里应注意”“”“等关键词的理解。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文段突出的是鲁肃对吕蒙态度由轻视到叹服的变化。

4)理解文章内容,可知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有了惊人进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看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做这些事,揣摩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结合甲、乙两文可知,吕蒙是一个善于听劝、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有所成的人。

故答案为:(1)重新     有人

2你说事物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轻视      尊重和亲近

4)相同,都是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5)坦诚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善听意见、有勇有谋。

【点评】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翻译两篇文章,抓住吕蒙的言行分析,吕蒙起初不爱学习,在孙权的几番劝说下最后学有所成,他能马上为鲁肃画五策,令鲁肃刮目相待,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知错能改、谦虚勤学、自信率真、计谋过人的吕蒙。

【附参考译文】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在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仍然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像一家人一样,但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定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________

卿言多务,孰若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大有好处的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是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1)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重视课本课本下方注释词语的积累.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逐字翻译,语言通顺,特别留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翻译此句,要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为通假字,要落实”“的意思。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理解分析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认真理解分析并判断正误。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故答案为:(1)推托     好处    哪里比得上      粗略地阅读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     吕蒙学有所成      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为通假字,要落实”“的意思。保证语句通顺即可。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之久而不去________

以钱其口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笑而遣之。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答案】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陈尧咨因善射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这里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陈尧咨因善射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陈尧咨因善射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有时还要对主要人物进行评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和具体事例来分析,切记不可脱离文本。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形象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全面分析。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陈康肃公尧咨________

久而不________

取一葫芦于地________  ________

以钱其口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谈谈你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的字的理解。

4)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的原因是什么?

5公亦以此自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本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善于,擅长

;离开

;就,于是

;放

;盖

2)(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点头。①②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3)一方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高超技艺以及其所说的道理的肯定,另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

4)突出卖油翁是以理服人,以酌油的技艺说服对方的。

5)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埋下伏笔。

6)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大。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句意: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置:放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颔:点头 

句意:(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重点词有:尔:罢了 

句意: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情节来分析。 

4)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从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摘抄时注意书写正确。文中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是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的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

5)结合句意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理解分析。

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6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竿入城________

不可________

见事多矣________

依而截之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初竖执之。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答案】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开始是竖着拿长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故答案为:(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是于是,就

3开始是竖着拿长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点评】(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7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 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分析】(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指的是公文,案卷。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意思是离开。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见他清廉,勤政;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指的是公文,案卷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附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其发矢十之八九     发矢:射箭

B. 康肃忿然           忿然:激动的样子

C. 一寺河干           :靠近

D. 十余岁             :经历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自豪。

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找。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

B. 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咨当世无双”,卖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八九”,卖油翁沥油而钱孔不湿。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僧,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

C. 甲乙两文都是先讲故事,最后在文末点明主旨。甲文卖油翁把他的沥油技术高超归结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在最后通过议论的形式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 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卖油翁睨之”“微颔陈尧咨忿然”“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刻画出他们的自负和对别人的嘲笑。

【答案】 1B

2A

3B

【解析】【分析】(1B. 康肃忿然曰:康肃气愤地说。忿然: 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故B错误,选B

2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凭借。矜,夸耀。故B错误。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当,应当。故C错误。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一,其中一点。其二,其中另一点。故D错误。故选A

3B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嘲笑的是教书先生一人,不包括寺僧。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译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 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寨答邢词日: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蔽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

【注】暗疏:默写。滑稽:巧言善辩。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惩艾():惩戒。囊(nǎng):从前。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勒:编辑。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强记\而两狼并驱如故

B. 而常废不勤\吾十有五而志

C. 聪明衰耗\结友

D. 庶几此补之\意将隧人攻其后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案】 1B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解析】【分析】选自《精骑集》,作者:秦观,年代:北宋。(1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都是介词,在。C项,表转折;表顺承。D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故选B

2)根据句意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可知应划分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出本文是秦观对自己学习得失的一个总结,从文中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以看出其优点之一是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可以看出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他读《齐史》,中可得出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的优点。由此可见作者目的在于以此文来劝诫后人,要勤奋学习,善于吸引前人的智慧,方能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⑴B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个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看到孙寨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许多条,编辑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或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 使玉人为之琢之,富而后使其所。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诸(zhū):相当于之于子罕:人名。请死:请求免于死。里:乡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宋人或/悠然自

B. 敢献之/知新

C. 人有其宝/柳絮因风起

D. 富而后使其所/何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文段,说说子罕为什么不接受宋人献玉。

【答案】 1C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3)因为子罕以不贪为宝,如果接受了美玉,就丧失了高尚廉洁的美德。

【解析】【分析】(1A项,解释为:得到/宋人或得玉/得意舒适;B项,解释为:所以/旧知识;C项,解释为:如,像;D项,解释为:回到/又;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故可断句为: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3)结合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的意思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得出原因:因为子罕以不贪为宝,如果接受了美玉,就丧失了高尚廉洁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C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因为子罕以不贪为宝,如果接受了美玉,就丧失了高尚廉洁的美德。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给当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说:我拿它给加工玉石的人看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来奉献给你。子罕说: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献玉的人叩拜后对子罕说:小人我怀揣着玉璧,连外乡都不敢去,把这块玉送给你我就可以免死了。子罕把这块玉放到他居住的里巷里,让加工玉石的人雕琢它,献玉的人卖了玉石富起来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十余岁________

不可得________

木柿________

据理臆断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是:这;臆断:主观地判断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经过,经历是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2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②“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如: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经历;终了,最后 主观地判断

⑵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以军中多务________

往事耳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推托;了解;到,等到

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3)开卷有益,读书使人聪慧,启发我以后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建议,启发我要及时学习,做更好的自己;不仅自己要学习,也应该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人,启发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推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读书人。:就。: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答案。如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等。

故答案为:推托;了解;到,等到;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开卷有益,读书使人聪慧,启发我以后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建议,启发我要及时学习,做更好的自己;不仅自己要学习,也应该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人,启发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