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12 01:51:55

前言:《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成为中国人正衣冠的的一面铜镜。看了网上有不少写各省人性格特点的网文,突发狗尾续貂之意,也来写一写黄山人的性格。此文纯属调侃逗趣,故多写黄山人性格中的缺陷,以示警醒,请各位正人君子、高人强人切勿对号入座,更不可大开杀戒。本人系黄山市某县人氏,现客居屯溪工作,娶妻生子,也对自己大加鞭挞一番,只为博诸君一笑一思尔。歙县歙县是黄山市最大的县,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老徽州的府治所在地,因此,理所当然成为黄山市各县的大哥大。歙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最苦的老百姓家也爱读书。所谓“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全家不读书,就象一窝猪”穷苦的山村,孩子们背着菜筒,翻山越岭到学校求学,以争取“草鞋换皮鞋”,改变穷困的地位。历年高考,歙县考生成绩骄人,全市总有歙县学子折桂。歙县历代出高官,过去在老徽州地区有一半干部、各部门有一半当官的是歙县人。读书做官,出人头地,是歙县人梦寐以以求的头等大事。歙县人可谓是“吃苦一族”,是徽州各县中最能吃苦耐劳的群体。歙县山多地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这种两重性的思维定势。歙县人历来就有经商的天才,其外向开拓精神是徽州其它各县人难于望其项背的。徽商虽然创造过一时的辉煌,但其内心深处仍受地理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意识很强。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根”必须留在故乡,牌坊、祠堂、宅院则建在原籍的土地上。歙县人常
以正统徽州人自诩,徽州府衙的修复使歙县人豪气冲天,去黄复徽者以歙县人居多。歙县人永远吐不出准确的普通话,南乡人说话象嘴含罗卜,丝音不断。歙县美女不多,气质稍逊,总脱不了深山的土气,男人不爱洗澡,小老板们虽然穿着西服,但领带歪斜,不修边幅,脱不了乡下人的气息。黟县尽管和歙县一样,黟县在秦始皇时代就建县,但地狭人少,几十年来,人口永远不超十万,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标兵,是徽州的小弟弟。黟县人在老徽州没有势力,老受人侵负。黟县人不恋故土,经商足迹遍及江西、浙江等地,至今瓷都景德镇有十万多黟县籍人,上街购物用黟县话可畅通无阻。在黟县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谚语,如今,黟县女人经历几百年的凄风苦雨之后,似乎仍在默默诉说着思妇的寂寞与辛酸。不是黟县女人生不出孩子,只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谁解侬家相思愁?黟县人聪明、礼貌、勤俭、胆小怕事又有点小气,女人嫁鸡随鸡,讲妇道,不招蜂惹蝶。黟县男人不惹事,不结帮,生怕树叶落在头上把头打破。黟县人曾经用“盐茎(一种腌菜)”换取客汉(北方人)的“腌鸡”而沾沾自喜并以此嘲讽客汉的笨拙,至今成为黟县人茶余饭后的笑料。黟县人小气出名,送人家礼后还计算能不能收回源水。黟县人讲的普通话也是“卖干线”,永远带着浓浓的别人听不懂的土音,至老不改。自从西递、宏村成为世界遗产以后,黟县人扬眉吐气,终于从桃园洞走向世界,脱下“长衫”换上西服,和歙县、屯溪人平起平坐。从此,没人敢看不起黑多人:姥姥的,世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