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4月10日)

发布时间:2019-07-27 06:41:12

第三讲 《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做《三国演义》专题的讲座的第三讲,想在这一讲里面主要讲讲《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和全书的概况,把这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那么作者的问题,我们在第二讲里面我们就已经提到了,三国的故事、三国的内容,经过长期的流传,最后由一位伟大的作家把它写成这样一部《三国演义》,这个人呢就是罗贯中。那么《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个问题的话其实是有争论的。那么我们今天首先要来谈一谈,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或者说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个问题的确认。

怎么能确认他的作者是罗贯中呢?这个呢那必须要有材料作为依据了,现在看来,恐怕有两方面的材料是完全可以确认这样一个问题的。比如第一,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一些早期的版本,《三国演义》早期的版本主要是明刻本,明代的刊本。这里面的所谓的每一部书都有一个所谓的题署,就是说他要署名,作者要有署名。那么这些早期版本的署题,或者叫题署,就是署名,都非常明确的提到了罗贯中,罗贯中编次也好,是罗贯中这个,反正罗贯中这个名字跟这个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非常硬的材料了。可以确认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三国演义》现在的最早的版本,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版本,就所谓嘉靖元年的刻本。那么这个本子书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种版本。那么这个版本上呢,就非常清楚的题署叫做晋平阳侯史传,下面一句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就是嘉靖本的题署。那么这个题署呢,这两句呢确认了一点,那么他是根据的是陈寿的《三国志》而编次,把这个根据《三国志》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谁呢?是后学罗本贯中。这个里面,大家看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别这看几个字,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后学当然就是一种谦称,自谦的这样的一种自称了,我是后学、晚辈,所以就说明有这样一个后学的两个字摆在这里,可以很充分的说明这个题署就是罗贯中本人的,本人做的。要不然的话何必要自谦呢,称作后学呢?所以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不是别人给加的罗贯中编次,是罗贯中自己写的,自己题写的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罗本贯中这样的一种行文的习惯,那当然就是说他是姓罗名本字贯中,由他来编次。所谓编次呢,因为他前面有一个,有一个陈寿的史传摆在那里了,那么所以他这里呢不敢说罗本贯中传,或者说他所著,而是用编次两个字其实是对前面的史传的一种尊重。这个书是陈寿的史传,我呢只有不过是后学,来编一下。这是一种自谦的这样的一种表述。

但是这里却确确实实是指出了罗本,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吧,这也很清楚。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顺便说一下,这个前面这一句,晋平阳侯陈寿史传,这几个字里有毛病。陈寿这个作家,我们上次讲成书过程中做过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人根本没有做过什么平阳侯了,没有做过平阳侯。而这里所谓的晋平阳侯,实际上这里很多学者都指出来了,这里实际上是说他是平阳侯相,平阳侯手下的一个官员,平阳侯手下的平阳侯相,陈寿史传应该是这样。这里呢掉了一个字就变成平阳侯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不准确的地方。

那么除了这个所谓嘉靖本这个题署以外,其他的很多比如说现在所说的志传本等等等等,都有这种题署,有的写东原,就是从他的籍贯来讲,东原罗贯中,东原罗贯中编,东原罗贯中编次等等等等这样。所以就说从这些早期刊本的这个题署可以确认,《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这是一方面的材料。

那么另外呢,那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好多明朝人所写的一些笔记,他们流传下来的一些文献资料,这里面也有多种提到了这部《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比如说明朝有一个人叫做(朗英),他写的这个(《七修类稿》)这本书里面就很明确的指出,《三国》、《宋江》这两部书,这里所谓的《宋江》呢,其实就指着《水浒传》这种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这两部书《三国》、《水浒》都是杭人,杭州的,杭人罗贯中所编,(《七修类稿》)记载的很明确了。另外明朝人(高如)他的(《百川书志》)也有非常明确的记来载。他说,《三国志通俗演义》240卷,晋平阳侯史传,名罗本贯中编次,也说的非常清楚,罗贯中编次。此外这一方面的记载还有很多了,明朝(林汉)的在《隋唐演义》的续里面也讲到,罗贯中编《三国志》一书,形于世久已,长久的流传在社会上。所以呢,我们从早期刊本的题署和明人的一些记载,从这些文献当中那么我们可以确认《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呢,那么这个罗贯中何许人呢?确认罗贯中,罗贯中是一个什么人呢?这个问题大家当然都很清楚了,就是说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小说家、戏剧家,因为他们不是什么达官贵人,那么有关他们的文献资料,他们的文献材料,流传下来的太少了,有关他们的记载寥寥无几。所以很多人比如包括曹雪芹也好,罗贯中也好,《水浒传》的是施耐庵也好,戏剧家关汉卿也好,(王石普)也好,那么这些人的史料都是很少的,这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对于这些伟大的作家我们对他们知道的太少了。那么罗贯中呢?也是这种类型的一个人,现在我们只能就仅有的一些材料来看看罗贯中其人。

大家知道在上世纪20年代啊,有几位学者包括郑振铎先生,大家熟悉的,他们到宁波有个天一阁,这个大藏书家的藏书楼,到这里去访书,看书,他们发现了一部书非常重要,这个书呢就是元代钟嗣成写的《录鬼簿》,这个书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录鬼簿》。那么这个《录鬼簿》呢就是记载着元代的一些杂剧作家的,记载这些杂剧作家的,有的是有一个小传,或者是有关的事情记几句,还有呢主要就是这些作家的他们的创作的剧目,写了哪些杂剧的剧本。《录鬼簿》这是一部研究元杂剧必读的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文献。

那么同时呢,还有一部,就是郑振铎先生他们发现这部《录鬼簿》同时发现还有一部叫做《录鬼簿续编》,接着这个《录鬼簿》后面。那么这个《录鬼簿续编》呢,这个作者是贾仲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这个《录鬼簿续编》也是这样一个体例,就是接着钟嗣成的《录鬼簿》后面接着往下编,那么就是元代的、明代的就是钟嗣成所能了解到的这些戏剧家的这些情况,这里面一共写了78位作家。而这就在这个《录鬼簿续编》里面这78个作家当中,排在第二的恰恰就是罗贯中。发现了这个材料,那大家是非常的惊异了,非常难得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罗贯中的情况怎么样。那么在这个《录鬼簿续编》里面呢,这里就写到了罗贯中他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小传,这个小传呢使我们对罗贯中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小传是什么说,罗贯中太原人,籍贯太原,山西太原了,号湖海散人,他的号叫做湖海散人,这是他的籍贯、号,下面与人寡合,这是他的性格,这个人不善交往,乐府、隐语,极为清新,这是他写的作的曲子,作的散曲写的非常的清新。下面,与余为忘年交,跟我就是贾仲明自己讲了,跟我是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至正,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甲辰,又跟他重新见面了,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从至正甲辰那复会以后呢,现在又过了60年了,他最后怎么样呢?不知道。这里有这么一个小传。然后呢,还列出了这个罗贯中所写的,所创作的三种杂剧,因为他这个体例他就是记载了杂剧作家,所以他就特别把他一定要表出他的这个杂剧的作品,杂剧的作品。

好,这样的话我们看看,这个从这个材料来看呢,那么跟我们透露了很多的关于罗贯中的这个信息了。你比如说,籍贯问题,他这里提出来了,太原,我们了解一个人当然就(生逐年)、籍贯、民族都是最基本的,那么这里面告诉你他是太原人,籍贯是太原人,至于说罗贯中是不是太原人,大家对这个有不同的争论,这个我们下面再说,但是这个材料提供的就是说他是太原人,这是一个。

另外呢告诉你了他有一个号叫做湖海散人,另外呢还告诉你了他的性格与人寡合,这个不是很随和的跟他大家都能来来往往的,不是,不善交往的这样一个人。那么跟作者的,跟贾仲明的关系是什么呢?是一种忘年交。忘年交是什么呢?那就是年龄差别比较大的两个人又成为朋友,称作忘年交。那么到底说是相差多少岁可以称忘年交,这个没有规定,这完全是一种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这样一种习俗,这样一种称谓。但是一般来讲,你不是相差二三岁这不能是忘年交,我想从历史的情况看,大概至少要相差20岁,甚至30岁,相差40,有这样大的一个年龄的差距那么都可以称作忘年交。那么这里面呢,所谓忘年交,当然他这里说了,与余为忘年交,跟我是忘年交,那这也有两种可能了,从逻辑上推是两种可能,一个就是说罗贯中比贾仲明大了很多,但也可能呢就是贾仲明比罗贯中大很多,但是事实上是说的罗贯中比他大的多,忘年交是他是小的,罗贯中是岁数大的人,为什么呢?后面可以再说明。

这个后面所讲的这个,那么遭时多故,天各一方,他们就很少见面了。至正甲辰复会,这句话呢也很重要,为什么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体可以推知的罗贯中的(生逐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大概看所谓至正甲辰,这一点这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年号至正24年,至正24年就相当于公元的1364年。那么大家知道,这个元代灭亡而建立了明政,明代政权,所谓的明代这个洪武元年,就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他的洪武这个年号的第一年是1368年,所以1364已经到了元代即将灭亡的这个时候了,仅有4年之差了,是这样一个事情。那么这样呢,这个1364年至正甲辰这一年,那么大家知道大体上就已经是到了元代灭亡的这个时候,这是一个时间概念。

下面还有呢,还有一个问题呢更值得注意了,那就是说在《录鬼簿续编》呢,这个贾仲明所编著的《录鬼簿续编》到最后,贾仲明自己有一段书后,就是写在书的后面的一段文字,他说永乐二十年壬寅中秋,淄川八十云水翁贾仲明书于怡和养素轩,最后有这么一个题署。这个题署是说什么呢,就是在永乐二十年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贾仲明80岁,八十云水翁80岁,在这一年他完成了这样一个《录鬼簿续编》。

好我们根据这个我们就可以推出,这个永乐二十年,是1422年,1422年那么贾仲明80岁,那么这样呢就很容易就得出来,那么贾仲明生于哪一年,那么一看我们算一下他应该是生在这个1342年,他142280岁,1342年贾仲明的生年可以确认了。那么然后我们再看,他所谓的至正甲辰,就是跟罗贯中复会的这一年,至正甲辰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在这样一推算如果他是生在1342年的话,到至正甲辰1364年,那么这个时候贾仲明应该是22岁。至正甲辰这一年复会的时候贾仲明22岁,那么他的忘年交罗贯中这一年有多大呢?那么这个我们无法确指,但是我们根据所谓忘年交的这样一种习俗,这样的一种说法,那么如果说罗贯中比贾仲明大20岁,那么这个罗贯中在至正甲辰那他就应该是42岁,如果是大30岁,那么他就应该是52岁。好,然后由这个,这个至正甲辰年,就是1364年这个罗贯中的这个年纪,根据忘年交推出的这个年龄,那么再来推算过去,那么就基本上可以得出罗贯中大体的生年,那么这就是说,比如说我们1364年至正甲辰,如果说是这一年,那么罗贯中比贾仲明大20岁的话,那么他这一年应该是42岁,如果42岁的话那他就应该生在1322年,如果他比他大30岁的话那么这一年他应该是52岁,那么1364年减52应该是1312年,那么这样呢,所以有的文学史就讲到了他的生年大概在1312131313141315这些年都有可能。所以这种推算当然是很不准确的,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来,他恐怕就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这个时期。那么所以呢,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那么就是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可以确认,罗贯中是太原人,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些问题不是基本上可以有一个大框框了吗。所以这个材料呢,大家就非常的重视了,认为它提供了一个罗贯中大概的生平的情况,更何况这里还讲到了他的性格与人寡合,他很有文才,写的词曲极为清晰等等等等这样,所以这样我们对罗贯中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略的这样的一个了解。那么这部书呢,他这个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了。

但是呢,这个材料,也有一些非常致命的问题,什么呢?这我们休息一会再跟大家继续来讲。

我们接着讲,那么贾仲明的这个《录鬼簿续编》所提供的这个材料呢,大家非常关注了,包括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讲过一段话,他说:《续录鬼簿》出,《续录鬼簿》就是《录鬼簿续编》了,发现以后,则罗贯中之谜,就是罗贯中到底是谁?为昔所聚讼者,就是过去大家争论的这个,遂亦冰解,这个书出来以后,过去对他的那种争论现在是冰解,就是冰化了一样,像冰化解了一样,就是这个问题完全清楚了。但是呢就像这样的一个材料,大家过去都非常的看中的这样一个材料,事实上它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比如说第一点,说这个里面讲的是罗贯中,籍贯啊什么什么都讲了,但是这个材料里丝毫也没有涉及到这个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个罗贯中。因为在《录鬼簿续编》里面是明明白白的把他作为一个戏曲家,是个元杂剧的作家,这里面著录了他的三种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还有连环谏啊,还有三平章死哭蜚伟子这么三种杂剧,没有提到这个罗贯中就是写《三国演义》的这个罗贯中,你从这个材料里面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说明这个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那个作者罗贯中,此罗非彼罗,这个罗贯中不是那个罗贯中,至少这个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出这样一点。所以怎么就能够由此而断定,这里所说的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呢?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对这个材料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了。因此也就有了怀疑这个材料跟罗贯中的关系,这是一个挑战。

另一个呢,就是从这个材料来看,这个罗贯中那肯定是元末明初的人了,但是现在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提出来了,说《三国演义》这部书,他根本就不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三国演义》这部书是成书在明中叶,弘治嘉靖这一时间,这相隔了100年、200年的时间了。那么这个书上所题署的罗贯中怎么就能断定就是《录鬼簿续编》里面所讲到那个罗贯中呢?相差这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所以这里又从《三国演义》的成书的时间这个角度,事实上也就否定了《录鬼簿续编》所谈到的这个罗贯中的这个著作权。有罗贯中,但是呢,书成在明中叶,如果说是有一个罗贯中创作了这个《三国演义》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弘治嘉靖年间的这样一个罗贯中。所以对这个材料也就产生了怀疑。因此在面临着两个挑战,那么这个材料今天就有很多人对它是表示怀疑的。说的很好,但是这里面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吗?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一个问题了。这是一个。

那么另外呢,这个罗贯中关于他的问题的争论很多,而近年来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籍贯问题。这个材料里面说,他是太原人,但是呢,还有很多的材料说明他不是太原人。提到罗贯中的籍贯的,这里讲的是这个材料讲的是太原,那么另外还有说是东原,就是指现在山东的东平,还有所谓钱塘,就是杭州人,还有呢就是说是庐陵人,江西吉安了。所以对罗贯中的这个籍贯有这么几种说法,这都是有文献根据的。但是这里面争论的最厉害的就是到底是太原还是东原?那么太原说,那是主要就是根据我们刚才介绍《录鬼簿续编》里面的贾仲明所记载的这个,罗贯中太原人。但是又有很多讲到他是东原人,比如说我们讲到那个现在所能见到的那个早期的版本嘉靖本,他前面有一篇《序》,写《序》的这个人其实是(蒋大其)了,他当时署的名叫做庸愚子,这篇《序》里面他就讲了,他提到了罗贯中的时候提到的是东原罗贯中。这个《序》应该说也很有权威性,他是最早嘉靖本前面的一篇《序》,而且这个《序》,写这个《序》的时间还是弘治年间,弘治七年,就是说实际上在嘉靖元年这个本子以前还有弘治本,只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了。(蒋大其)这篇《序》是为了弘治本所写的,应该是这样。所以这个弘治年间的这个(蒋大其)所写的这个《序》,他就讲到了东原罗贯中,他是东原的。另外呢还有几种版本,都讲到了这个版本的题署上都讲到了是东原罗贯中编,东原罗贯中编次。十几种明代的自传本,就是《三国演义》的一个系统的版本,都是这样的题署。因此呢,那么这就成了一种很大的一种争论了,到底是东原呢还是太原,于是学者有许多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出了这么一些解释。比如说大概是太原人,这里东原呢是把字写错了,有的说可能是东原,但是这里呢误写为太原,这样的一些解释吧。但这个问题呢一致是争论不休,直到现在,现在所谓东原就是现在山东的东平,所谓太原是现在山西的太原,实际上是指着现在太原旁边的一个县叫清徐县,所以山东的东平县和太原的情绪县,这两个地方现在都认为罗贯中是我们这的人,很多学者也参与这种讨论,并且形成了一些争论。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所以这是一个争论的很厉害的问题。这是罗贯中的大体这样一个情况了,我们只能说有这样一个材料提供了,而且现在呢也对这个材料有所挑战。目前就这么一个情况。

当然此外呢,还有一些材料,比如明代圻这个人所写的《稗文汇编》,他这里面提到了,罗贯中还提到了一个(葛科九),提到这两个人物,那么他就说这两个人物都是有志图王者,他们都是很有,要为王的这种志向的人,就有一番政治抱负吧。这个呢,也让我们少了解一点罗贯中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那么还有呢,像清代的顾苓的《塔影园集》啊,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献资料呢,又提到罗贯中曾经是元代末年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在吴地为王,那是跟朱元璋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之一。说罗贯中曾经做过张士诚那儿的幕僚。这些都有一些书,有一些文献提到,但是不是确实是可信呢,这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

假如说这些材料是确凿的,或者说比较考可靠的、可信的,比如他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比如说做过张士诚的幕僚,那么我们在看他写的《三国演义》和他所写的那几部戏,和他的另外的一些小说,我们看这个人大概是对古代的政治历史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熟悉的,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写的都是一些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军国大事这样的一些作品。那么这样呢,那么也就可以解释了他能创作出《三国演义》这样伟大作品的原因。他有过这种经历,是这样一个人物,是有这样一个抱负的人,那么他非常关注军事斗争,而写出《三国演义》,这不是一个可以解释的问题吗。当然前提是这些材料的可信度怎么样,这是一个。

所以我们对罗贯中的了解是非常少的,那么现在我们知道当然他主要是《三国演义》的这部书的作者了,另外呢根据《录鬼簿续编》,比如他有三部戏,三部杂剧作品,那么其中这两部已经,三部我刚才介绍了三部,那么现在流传下来的也只有《赵太祖老虎风云会》这一种,其他两种已经都不在了,不存了。那么小说呢,就是说题署为罗贯中所编的,除了《三国演义》以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这是一部历史小说,还是《残唐五代史演义》,还有这部《三遂平妖传》,这些书都是罗贯中题的。在这里也很有意思,这几部书跟《三国演义》的这个水平差距非常之大。这几部书是不是罗贯中写的?学术界一向是很怀疑的,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绝不是罗贯中写的,委托罗贯中,因为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他的名气非常大,那么书上呢就可以以他的名义来出这个书来赚钱,因为水平相差是比较大的。所以这是我们对罗贯中所能了解到的一些大概的情况,给大家做这么一点介绍吧。但是罗贯中的问题很重要,大家还在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也有待于新的资料的发现,这是罗贯中作者的问题。

那么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版本呢?我们讲小说也好,讲历史文献也好,总要关注版本,关注它的版本的情况。而《三国演义》来讲这尤其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三国演义》的版本非常之复杂,这是应该作为一个专题的介绍,但我们这里只用一点时间给大家大体上介绍一下。

那么《三国演义》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清两代的版本大概有90多种,明代的刊本有20多种,清代的刊本有70种,70多种,所以说这么庞大的一个版本的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怎么了解怎么掌握他呢?那么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作了很多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掌握了解《三国演义》这个版本的一个思路,我看是很好的。就是说大体上这些版本可以分为三个系统,那么一个系统呢,就是所谓的嘉靖本系统,嘉靖本系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比这最早的这样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刚才我们讲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以这个本子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本子,它是一个系统。就是说除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外,另外还有比如说大家平常所说的周曰校的刊本、夏振宇的刊本,这些本子他们都是属于这个嘉靖本这样一个系统的。

另一个系统就是所谓的志传本,这个志传本现在都是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是属于《三国演义》的名字,《三国志传》属于这样一个系统的这个本子。这里面也有很多,比如说比较早期叶逢春本、余象斗本、联辉堂本这一些都是所谓志传本的系统。

还有一个系统呢就是所谓毛本系统,毛本系统是什么呢?就是大家知道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刚)父子所加工润色的,并且加写了很多的评语,还写了一些读法这样一些内容的这个本子。那么这个本子呢,就称作毛本,就是毛宗刚评点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流传最广,就是清朝,清代那么70多种的版本大体上是这个本子的翻印本,就是按照这样一个系统来的。

我们说按照这三类,三种类型来了解本子的情况,版本的情况,这是一个最初的一个线条了。那么大家会说了,为什么是这个系统那个系统那个系统的,他们有什么不同呢?这个是需要很详细的来谈论的,这里不做更多的,我只说两点,一个呢就是说这些这几种系统也好,这几种类型的本子也好,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从文字到内容都有不同,甚至从全书的结构也不一样,所以就很明显的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本子。内容上也有不同,你比如说,这个志传本里面,志传本,志传本里面的话他就有一些关于关羽的第二个儿子叫(关锁),有很多他的情节故事,或者叫(关锁)的有关故事或者叫(花关锁)的故事,总之有他的。而现在大家看到的,比如说毛本等等这些本子其他的本子就没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内容上就有很大差距了。这举一个例子,那么在语言文字叙述的繁简等各个方面差别都是很大的,所以那么就形成了这三种类型的本子。

那么这里面虽然我们没有时间仔细去分析,但是我提要醒大家要特别关注的是两种,一个是就是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到目前为止还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个版本,早是不是就比较接近于作者的原著呢,大家希望是这样子,不管怎么样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较早的一个本子。而且这个本子跟后面的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通行本《三国演义》大家知道,80万言120回,但是这个本子它前面它就非常,大家一打开就看到它不是120回,它是24240折,或者叫240个,也叫240回,总之它是分成240回这种结构,这里还有一些小字的注释等等。作为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本子大家值得重视,应该看一看,他文字跟我们现在看的通行本那里很不一样,这是一本。第二个本子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就所谓的毛本,毛本呢就是康熙年间(毛宗刚》他的父亲就在评点《三国演义》,没有完他最后又把这个工作完成了,那么他最后完成了这个本子大家就叫做毛本《三国志演义》,都是这么一般的,它具体的书名它也不同,比如它有的书名叫《第一才子书》等等。这个本子为什么提醒大家注意呢?他这个本子实际上是在(李汝五)批评本的这个基本上来进行加工的,加工以后这个本子确实是增加了可读性,而且他很有很多一些历史的事实他也进行了一些核对,不是说他完全落实到正史的记载,但是有一些他是做了一定的查证的。所以这个本子呢,可读性强,文字比较的通达,包括他的回目,都是很工整的对仗的对子,一回一回的,大家可以看这是一部通行本。

那么这个通行本跟原来比如说跟嘉靖本那就有很多的不同了,很大的不同了。比如说大家经常讲《三国演义》,罗贯中这个《三国演义》过去还批判了,批判《三国演义》,说他一开始就讲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循环论,批判罗贯中历史循环论等等。其实大家你看一看那个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它前开头没有这个东西,所谓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是毛本上的,大家现在看的通行本是根据毛本翻译下来的。所以这个文字的差异是很大的,但是毛本经过他的加工润色,是非常的,可读性很强,所以这个呢也跟大家提醒大家这个本子是可读性很强的一个本子了。

这两个本子一个是最早的,一个是流行最广的,包括解放以后,建国以后我们印的《三国演义》也都是以这个本子为底本的,这是一个情况了。

那么这个120回的《三国演义》,如果说我们对他的总体的情况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的话,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分成了这么几个大的段落,我这里呢为了我们进一步讨论《三国演义》呢,我给大家提示一下,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又这些个段落所组成的。比如说,它的第一回到第二回,就是头二回,那么可以看作是《三国演义》这部全书的一个引子吧,一个序幕吧,这里面实际上讲了汉末的,汉代末年的这样一个,政治腐败的这样一个形式了,这是第一段。那么从第三回到第十四回,这个可以看作是第二个大段落,这个大的段落大家就看到主要是写了董卓他来为害天下的这样一些故事。那么第十五回到第三十三回,这可以看作是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就是写曹操在北方的这些战争的故事。第三十四回到第四十回,这里面写了很多重要的故事了,比如说写刘备投奔到锦州,然后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是第四大段。第五大段,就是第四十一回到第五十回,这一大段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了,这里写赤壁之战,这是第五大段。第六大段就是第五十一回到五十七回,那么这一大段主要写赤壁之战以后,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这样一个竞争。那么第五十八回到七十四回,这是第七大段这是写刘备集团进入汉中,然后夺取益州建立这样一个政府,所谓的(属政权),他进位汉中王,写这个。那么第七十五到第八十五回,这里就写关羽被杀,刘备讨伐东吴失败,这是第八大段。第九大段就是八十六回到一百零四回,这个主要是写诸葛亮,诸葛亮这个出兵北伐,最后他呢病死军中这些情节。然后第一百零五回到一百一十五回,这是第十大段,这个主要就是写诸葛亮死以后,姜维他带病继续北伐这样一个情节。而且这个时候就写了这个魏国的政权被司马氏所篡夺。那么一百一十六回到一百一十八回,这是第十一大段了,这十一大段主要就是写魏国来攻属国,属国灭亡。最后一百一十九到一百二十回这第十二大段了,这一大段就写吴国的灭亡,三国历史的结束,所谓三分归一统。

这是120回书可以看作这12个大的段落,这个完全是给大家一个参考,这样也可能够对掌握一个百年,近百年历史的这样一个线索。

好,今天就把这个作者问题,版本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好,谢谢大家。

《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4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