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诗宋词”从语言的麻木中苏醒

发布时间:2014-06-14 04:47:06

唐诗宋词从语言的麻木中苏醒

作者:吴绪磊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09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浸濡着诗性的智慧生命的体验,弥漫着,给人最真切的美的体验,以持久、细腻、真挚之美倾城倾国,感动人类。但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很难指引着学生深入这座宝山,去探骊得珠,去寻美探幽,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唐诗宋词》的感觉是很敬畏”“很麻木,甚至敬而远之,干脆不去选修。这真是一种悲哀,教育专家指出:经典诗文离学生的渐行渐远,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块心病。

        究其原因,应是现阶段的诗词阅读教学未能重点突出对古典诗词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未能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勿要肢解解剖,或隔靴搔痒、舍本逐末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描绘、塑造的意境都具有完整性特点。构成一篇文章的各个文学要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诗歌时,决不能也没有必要把组成意境的各个要素人为地分开,去追本求源、条分缕析地探讨与解说,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意境直接、整体的感悟。不顾整体的所谓欣赏,实际上只是解剖而未鉴赏,结果是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实属买椟还珠、得不酬失。比如很多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泊瓜州渡》这首诗时,都遵循前说,只是千篇一律地分析绿字之妙,而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处理感情的方式,以至于本末倒置,领悟不到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把一篇充满着丰富意蕴、真挚情感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真的是目无全牛了。其实王安石的这首诗说的是他身处飘摇不定的宦途,泊船瓜州渡口,与故乡总是隔山隔水,思归不得,只好一次再次产生有家难回的失落感;至于句中绿字的有无,对于诗意可谓无关宏旨,倒是应以字为诗眼,方能呼应何时的感叹,突出他年复一年思乡难归、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看来,文学欣赏如果仅仅着眼于一个角度,局限于一个侧面,那只能是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甚至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要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一定要通览全篇,从自然景物、作品的色彩、作家处理感情的方式、情节的发展节奏、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综合探究,才能切中要害,得其主旨。

让“唐诗宋词”从语言的麻木中苏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