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和舒曼艺术歌曲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0-10-23 09:06:16

舒伯特和舒曼艺术歌曲的异同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有其独具的审美特征、形式结构特点和重视表现的音乐风格。它源于19世纪初在德奥兴起的浪漫主义利德歌曲(Lied),这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音乐形式,是以抒情诗为基础带有伴奏的独唱歌曲。它多取材于著名诗人的抒情诗篇;歌曲形式适应诗歌的结构特点,力求词曲融合,突出诗意的表现;用钢琴伴奏渲染气氛,烘托形象,抒发情感,描绘意境;演唱要求细致内在,近似吟诗的方式,表现诗情画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舒曼是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舒伯特·弗朗茨·彼得(1797—1828),1797年1月31日诞生于维也纳近郊里赫田塔尔的一个市民阶层的家庭里,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属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也是音乐艺术领域第一个浪漫派伟大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称之为“浪漫古典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创作范围也较为广泛,包括艺术、歌曲、清唱剧、康塔塔、歌剧、交响曲、钢琴音乐等,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艺术歌曲的创作,因而他被后人称为“歌曲之王”。

舒曼·罗波特·阿历克山德尔(1810—1856),德国作曲家和音乐文学作家,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评论家”等称号于一身。他的生活和艺术创造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与弱点。他的创作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有抒情歌曲、清唱剧、交响乐等,而其最优秀的一面是他属于19世纪具有特色的音乐评论家之列,是当时的音乐领袖,“音乐的导航人”“乐坛上的斗士”。

  

  一、作品的选材

  

  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优秀文学诗歌的丰饶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地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内心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舒伯特共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包括两部根据席勒的诗作而创作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后人为他编成的《天鹅之死》曲集。他的歌曲中最新颖的创造是使音乐与诗歌比过去结合得更为紧密,其中的音乐逐渐变得与歌词文采同等重要,甚至成为更起作用的组成部分,比如在他的歌曲中,独唱旋律适合诗的朗诵,往往包含朗诵音调因素,同时旋律本身既完整又简练。

  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常产生一种意境美感,因为他能将诗人的诗词与旋律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多层次、准确而又细致地把握诗词中提供的意境与情感,如《魔王》就是通过旋律来表现歌曲的情景的,这独特的创作全凭借他的艺术直觉与敏感。

  无独有偶,不同国籍而同属于浪漫派的舒曼发展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优秀传统。在细致处理的独唱声部表现出感情的细腻、诗的诗意和生动语言的音调感。在选词方面,他的眼界更为宽阔,但要求也很严格,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夏米索、爱申多尔夫、朋斯等人的诗歌均成为他选词的对象,而这些歌词也都是他认为最有价值、最富有诗意的作品。比舒伯特更为深刻的是,他为了确切而又细致地传达歌词中所写的心理状态,常在音乐中直接体现诗句的语调,从而创造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或在旋律中间加入朗诵的因素,比如歌曲《我曾在梦中哭泣》(《诗人之恋》第13曲),《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第18曲)、《两个禁卫兵》的对话部分。

  作为伟大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在选词方面他们俩还有同样的一个嗜好,就是偏爱海涅。舒伯特选用了海涅的诗词创作了36首刻画心理的小品,其中有十分戏剧性和内容高度浓缩的杰作《阿特拉斯》《城市》《孪生子》,也有明净而闲适的船歌《渔家女》。而舒曼最优秀的声乐套曲之一《诗人之恋》同样也是取自海涅的诗作《抒情间奏曲》(1840年),这首套曲的16首歌曲中表现的情绪色彩无限多样化:极度抑郁(《如果花朵猜到》),回忆的酸甜、恬静的心情(《我是否听到了歌声》),沉痛时刻(《我不恼怒》)以及与舒伯特相近的,纯海涅式的嘲讽(《你,恶毒的歌声》)。

  有一点,舒伯特比舒曼更能深刻地表现出艺术歌曲的意境,舒伯特能够为每位诗人“量身裁衣”,其声乐作品充当了近一百名诗人诗作的代言人——诗篇语言有德、奥、英(译成德文)和意大利等语之分,并为每位诗人都找到了适合表现其诗作风格的方法。

  

  二、创作的题材

  

  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题材都不是单一的,他们从身边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去搜寻创作题材,同样,他们的歌曲也体现了不同的韵味。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

  舒伯特的音乐完全扎根于民间艺术之中,但在其艺术歌曲中,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民间主题,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艺术歌曲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艺术家,从不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供贵族们享受、娱乐的作品。他同情弱小者、流浪汉、老艺人……为他们呐喊,为他们歌唱,始终站在人民大众一方,如大自然主题便成为舒伯特常用的主题,而也往往与那些可确定为哲理性的歌曲有着一定的联系,如《克鲁纳士的马车夫》和《人类的界限》;英雄精神也是他某些歌曲想要表现的主题,如《荡舟者》;由于生活的原因,作曲家还有以理想未遂苦恼因而四处漫游为题的,如《漂泊者》。虽然舒伯特一生中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恋情,但其盖过一切的还是爱情主题,抒情色彩在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如《恋人相亲》《你是我的安慰》《爱情说了谎言》等等。

  与舒伯特不尽相同的是,舒曼的艺术歌曲的风格与德国民间日常生活艺术及经典音乐作品的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林中相会》就是德国浪漫派的典型之作。与舒伯特不同的是,舒曼在艺术歌曲中还很少直接去描写现实社会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抒情性经常和自然的诗意以及幻想联系在一起,如《歌集》中的《月夜》《春夜》《黎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舒曼在声乐叙事曲和场景歌曲中触及到很广泛的主题:激情和命运结局的主题,如《兄弟一家人》(作品第49号海涅词);虚假的幸福,如《母亲的梦》(作品第53号,海涅词);具有公民性抒情范作的叙事曲,如《两个禁卫兵》。舒曼最具特点的艺术歌曲的题材是爱情题材,这取决于他自身丰富的爱情经历,如《林中相会》(表现的是迷路的猎手和莱茵河女神夜间相遇的场面)、《音乐家》(描绘短暂的爱情)等等。

 

三、钢琴伴奏的处理

钢琴伴奏在他们二人的艺术歌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舒伯特首创了钢琴伴奏的多彩性,舒曼紧接着又大大地发展了它。

舒伯特成就最高与最受重视的作品就是艺术歌曲。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部分具有“主导”作用,体现着由和声功能向色彩性方向发展。钢琴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伴奏,不只是用和声来衬托旋律,而是直接参与音乐形象的塑造,是歌词内容富有创意的延伸。在他的作品中钢琴往往发挥着声音造型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传情作用,例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塑造的是一位纯洁少女沉湎在初恋中的形象,她边歌唱边摇纺车,抒发着内心炽热爱恋的情怀。钢琴伴奏部分的延绵不断流畅的六连音音型不仅刻画了纺车转动不止的形态,也刻画了少女思念心上人时的不安心情;在《魔王》中,钢琴就以马蹄疾奔的节奏伴奏着,低声部一再出现风声,呈现出林风飒飒、放马飞奔的生动场面;同样,在歌曲《菩提树》中一段描写性的引子里,作者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描写风吹树动的声音,把人们带到了菩提树随风摇摆、树叶沙沙作响的这样一意境之中。不仅如此,甚至有时琴声与歌声彼此交融形成完美独立音乐形象的真正的二重唱,如《小夜曲》里,歌曲中声乐的高潮部分“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愿你倾听我的歌声。”这里人声与钢琴伴奏构成了二重唱,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应关系。

与舒伯特相比,舒曼的钢琴伴奏开创了浪漫主义钢琴表现技巧的新天地。他的转调手法,使音乐从古典和声和转调法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和表现手法。此外,他还吸收了复调音乐织体的写作风格,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歌声与伴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无法舍弃伴奏而用歌声单独演唱。如《奉献》的结束部分,舒曼借用了舒伯特《圣母颂》的旋律,把克拉拉比作圣母,来倾诉他对克拉拉的赞美和敬仰。舒曼很多歌曲的主要内容都是用伴奏来表达的,因此,要深刻理解舒曼的艺术歌曲,就必须认真理解其伴奏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在《诗人之恋》中16首歌曲之所以能表现出色彩无限多样化的特点,正是因为其中的钢琴伴奏非常具有特色,它的位置甚至比在舒伯特作品中的位置更为显著,钢琴伴奏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其中在第十首歌曲的结尾处,单纯的歌唱似乎已无法表达诗人失恋后的内心痛苦,而只有钢琴伴奏才能担当其任。由此,整首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不仅贴切地传达了词意,更将诗词中的情感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重视钢琴伴奏,但这二人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舒伯特无疑比舒曼更适合“长相左右”,他其实是以钢琴来“唱”,体现了“歌曲之王”的本色,而舒曼体现的则是一种“钢琴诗人”的姿态。

四、作品中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深刻是这两位作曲家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把对现实的看法融入到音乐中去,用歌曲唱出内心的感受。可以说,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和舒曼的生活再现。

舒伯特生活在艺术辉煌发展而政治却相对黑暗的19世纪欧洲,这也是古典主义结束和浪漫主义诞生的交替时期,艺术歌曲被浪漫主义潮流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它不是那种内容简单、形式单调的传统意义上的歌曲,而是一种心理意境刻画极其细致、具有抒情因素的、诗歌与音乐达到了一种完美结合的新型艺术体裁。由于生活时代的特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表现了明显的时代性和人民性,他非常重视诗歌意境的烘托与营造,并善于刻画自然的、纯真的人的本质性情,从而创造出一连串的“人民心灵之歌”。

舒伯特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曲中,其艺术歌曲的抒情内容和题材范围从“自我感受”出发,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而正是时代的原因,这些“自我感受”却成了作者追求幸福生活和失望的记录,这一切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如表达孤独无助情感的声乐套曲《冬之旅》,真切表达由于苦闷、压抑、孤寂和悲哀的生活氛围而产生悲哀伤痛情感的《死神与少女》等。虽说屡遭不幸,但舒伯特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例如《信鸽》色彩鲜明,就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绪。舒伯特正是利用“抒情诗人”的才能,像大多数人感觉到希望倾诉的那样表达出生活的欢乐和悲痛……(阿萨菲耶夫语)所以,他的音乐纯朴而恳切,并且有直爽、“完全坦白”的特点。

比舒伯特幸运的是,舒曼的作曲才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得到了充分显示,而且他并没有为生活而四处奔波,更重要的是,他一直有爱情支柱在支撑着他,舒曼生平创作的高峰期就是1840年他与克拉拉正式结婚之时。他是个热切而专注的人,做事精力集中得能忘记一切,从而使他在1840年一年的时间内就创作了100首以上的艺术歌曲,其艺术风格也多为乐观活泼的,如歌曲《狮子的未婚妻》《手套》等。

与舒伯特相似的是,舒曼也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的歌曲《两个禁卫兵》《森林中的故事》写的正是他对自由无羁生活的憧憬。但比舒伯特更高一筹的是,他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产生自感情,他那充满欢欣、天真、青春的勇敢,像含羞草一样敏感的真挚、温柔的理想,在其艺术歌曲中一览无余,恰恰这种感情有着比文学更高的表现。由于爱情与生活的阅历,炽热的感情、豪迈的精神、细腻的抒情意识、众多印象和思想的莫测变化都是舒曼艺术歌曲最典型的特点。在其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才华横溢又多情善感的浪漫主义青年,从一极端堕入另一极端,充满着矛盾冲突。对他来说,生活就是热情和梦幻,而音乐恰是生活的翻版。

结语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舒伯特、舒曼二人与其他众多作曲家相比,尤其受到偏爱,因为他们俩能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一种乐思,将艺术歌曲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艺术歌曲将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联系到了一起,使他们成为音乐史上两朵竞相绽放的艺术歌曲之花。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舒伯特和舒曼艺术歌曲的异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