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25 14:06:50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作者:白斌 周爽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5

        【摘要】本文选自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进行写作,协奏曲《黄河》不论在任何时期在国内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作品分析、演奏技巧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在本文的探究中融入了我个人的视角和想象思维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黄河》;《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简介

        冼星海,1930年生于澳门,为了在音乐上有一定的发展,他决定出国深造,经过不懈的努力,1934年考入巴黎国立音系戏剧院。为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紧跟时代的潮流,1935年回国,其后积极参加抗日英雄救亡等一系列运动,并组织一系列帮助运动的立志活动。1938年冬他接受延安鲁艺的邀清,到鲁艺音乐系任教。他的创作可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斗志昂扬的进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此类作品,他很善于运用富有汹涌澎湃、斗志昂扬和充满宽广韵律色彩的旋律,来表现当时中国人民那种坚定的信念以及抗战到底的爱国情怀;另一类是抒情,柔美相结合的和战斗性相融合的歌曲,

        二、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完成于19393月。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对象,在黄河宏伟的气魄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殊死相拼的顽强斗争,歌颂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坚强力量,展现出一幅硝烟弥漫、不屈不挠的战争画面。

        首演于1970的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的抗战主题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以《黄河大合唱》为创作基础,带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效果。具有强烈的中国风格,与西方同类作品相比较,更具有研究价值。因此,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钢琴协奏曲的认识,还能更好地诠释此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