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文学体现

发布时间:2020-12-31


家国情怀的文学体现
提要:自古以来,有关家国情怀的文学现象在中国不仅如此,同时在国外也有所体现,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本文主要从女性的责任、难遣的乡愁、对月的寄托三方面描写家国情怀在中外的具体体现,以表现那些远离故土的人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关键词:家国情怀;跨文化;文学现象

近年来,跨文化的文学现象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思和说: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指不受文化差异限制的文学共通现象,即文化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隔绝的,反而时不时地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具有某种相似性和共通性。它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而形成的结果;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本文主要从女性的责任、难遣的乡愁、对月的寄托三方面来阐述家国情怀在我国和国外的具体表现。

一、女性的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被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被限制在家庭之内。而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却都同时担当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一是在中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作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一千多年以来,木兰的形象在众口相传和文艺改编中不断推陈出新,得到扩展和充实。《木兰诗》全诗62句,352个字,向世人生动的展示了一个毅然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巾帼英雄。通过对花木兰12年的女扮男装,在沙场出生入死的描写,宣扬了中国妇女勇于牺牲个人幸福,承担国家社稷责任的献身精神。二是法17世纪古典主义作家高乃依的《熙德》描写男女主人公在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选择。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狄克为父复仇,杀了施曼娜的父亲,施曼娜别无兄长,要为父复仇,就必须置自己的恋人罗狄克于死地。关键时刻罗狄克为国立功,击退摩尔人的入侵。最后,施曼娜听从国王的调解,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部作品中女性都是作品的中心人物形象,都处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最初出现于读者视域的是一个安分于传统女性位置的形象: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然而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改写了木兰闺阁女儿的身份与经历: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无兄的严峻现实迫使木兰铤而走险决定代父从军,随后便开始了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军旅生活。作品淡化了诸多矛盾冲突,而把笔墨放在木兰从军生活的描写上,衬托出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的光辉形象。而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推崇理性和意志的力量,强调以理性去引导、规范个人情感,《熙德》的故事框架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行动正体现了这一思想。义

家国情怀的文学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