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18-07-28 22:48:14

课程中文名称:语文 口语交际训练

课程英文名称: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Training

2、 课程简介

口语交际训练课程做为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其设置的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在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未来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20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68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三、 课程教学任务、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语言实用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必然途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熟悉影响汉语口语表达的诸多因素;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语言实用和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日常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四、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一)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自觉性;

3.认识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

4.树立正确的口才观,培养学生重视交际和乐于交际的思想观念。

(二)知识目标

1.理解口语交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把握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原则;

3.掌握口语交际基本技巧和方法;

4.使学生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

(三)能力目标

1.纠正口音,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

2.提高口头语言表达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社交场合中的言语交际能力;

4.形成明辨是非、分析言语活动优劣的能力。

五、 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六、 教学实施建议

口语交际是听说方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和学生专业特点的话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1.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突出职

业教育特色。在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状况、学生特点和社会对各专业综合素质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安排。

2.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文化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索富有实效的、形式丰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交流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遵循口语交际教学阶段性、生活性、参与性、综合性、广泛性的原则,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认真开展实训教学,不做过多的理论分析,侧重训练要领、深入浅出,对学生的各种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易于接受。

4.教学中应灵活采取命题式、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并通过不同语言表达角度示范,使学生明白并接受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反复练习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示范与互动相结合、案例与实用相结合。

5.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6.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PPT课件、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组合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

七、 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评价以考查方式为主。

(一)目的和功能

通过学习考核、评价,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和行为转变,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控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核、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学习考核、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等形式相结合。

2.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或实践的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口语表达、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情感趋向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

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建议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每项训练结束都要做出评价或考核,考核以训练要达到的目标为标准,对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把握训练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要通过教师考核、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考核、评价,具体考核形式可以包括口试、现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对垒竞赛和实践活动等。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有准确性、流畅性、可沟通性,语言组织逻辑性要强,能够流利的与人进行沟通,准确、全面、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表达过程中语音、语言组织、知识内涵、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课程考核评价成绩可按适当比例记入《语文》课程学期、常年总评成绩。

普通话教学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