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板书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10 05:48:25

岳阳楼记》板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积累词语。

二、理解句意。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 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 ?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 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 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 ; 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 不改其乐也。既仕 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 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 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 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 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

2.思考: (1)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 ?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 京的处境如何 ?(2)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 本文的中心句 文眼在哪里 ?

三、课外作业。

1. 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 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 14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 1 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 即庆历五年 ,而据《岳州 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 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 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 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 如“发闾左適 同“谪” 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 缘由。

2. 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泳笔钡拇场 k 悔匾院笮那椴缓茫急感 藓迷姥袈ズ蟆捌纠覆烩薄 ?勺髡咂谖恼碌囊豢肪偷愠稣飧觥摆亍弊郑 獠皇谴嫘拇ネ蠢吓笥崖穑渴粤嫡恼碌囊馑枷胍幌耄髡哒庋词欠癖鹩 猩钜猓?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 “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 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 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 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

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 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 2 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 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 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 既然洞庭湖是这样 气象万千 ,它 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 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 不同吗 ?《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 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 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 “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 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 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 如“得无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 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 思考与讨论。

(1)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 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 —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 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 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 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 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

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 气魄; “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 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 “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 “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 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 34 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 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 3 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 语。第 4 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 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 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 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 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 部分代整体 ,加上“锦”字的修饰, 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 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 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 把门关上 , 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 “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 思考与讨论。

(1)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 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 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 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 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 3 段为 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 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 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 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 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 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 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4 段的特点与第 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 体会。)

(2) 34 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 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 ; 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为情设景,缘景抒情 ; 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 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 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 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 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 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第三课时

( 教读第 5 段,总结 )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 5 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 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 ?”用“⋯⋯乎”这样测度的语 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 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可层层启发,设问:

(1)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 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 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 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 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 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 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 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 变化; 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 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 “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 ; 他们“进亦忧, 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 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 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 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 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 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 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 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 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 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 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 “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岳阳楼记》板书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