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一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无答案)

发布时间:

韶关一中实验中学2020-2021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右图文物反映了当时A.采集狩猎B.逐穴而居C.农业初兴D.贫富分化
3.考古挖掘发现,河姆渡遗址上普遍存在一层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0吨以上。由此可见,河姆渡居民A.最先进入农耕社会B.生产能力较高C.水稻产量领先全国
D.只能种植水稻
4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华夏民族的A.生活习惯B.形成特点C.神话传说
D.发明创造
5.右图为西周青铜器逐公盨xǔ),盨上铭文开篇写道:“禹采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这是现知有关夏禹最早的文字资料。这一记载A.是验证大禹治水最可靠的证据B.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C.有利于后世学者研究中国文明D.时代久远不足为信
6.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对研究商朝的历史而言,以下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甲骨文、《史记》B.甲骨文、殷墟遗址C.《封神演义》、青铜器D.青铜器、《史记》
7.观察右边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C.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9.四川某地二王庙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A.郑国渠
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
10.它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
全新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它”是A甲骨文
B.商鞅变法C.科举制D百家争鸣
11.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这说明百家争鸣

A.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C.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B.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13.《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渔阳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被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14.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A.废除严刑峻法B.提倡勤俭治国C.注重以农为本D.减轻赋税徭役
15.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20个诸侯国中,除6国未分封外,其余14国,王子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实行“推恩令”A.壮大了诸侯王势力B.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C.削弱了诸侯王势力D.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
16.”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A.“无为而治”B.儒法并用C.重用外戚D.“以德化民”17.下表中的信息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变革
B.中央官制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走向统一的趋势
18.20世纪70年代曾在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先后出土西汉帛画,虽然两地相距千里,但帛画从内容到风格却极为接近。这表明
A.休养生息政策效果明显B.秦汉统一推动了文化融合C.山东先进文化被广泛学习
D.独尊儒术促进了绘画发展
19.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A.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入臧C.张骞凿空
D.班超投笔从戎
20.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衣物和车马帷帐,其精美程度可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一争高下。这一考古发现可直接印证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C.丝绸成为南越国民众主要衣料
B.汉代岭南地区丝织技术的进步D.南越国丝织技术来自中原地区
2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作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
A.开通与西汉政府有密切关系B.是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C.起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D.推动了宗教向中国传播22.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3.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
A.侧重史书记载B.注重史料考证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4.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请来了两位印度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万言经典。并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由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是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C.丝绸之路的开通D.汉朝皇帝的支持
25.《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A.普治伤寒杂病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外科手术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26.下表展示了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曹魏建立前的几十年间的人口数量变化,引起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7.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应该掌握的重要能力。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C.三国鼎立,由军阀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D.吴国造船业发达,曾派人到夷洲28.右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源于自然灾害B.阻碍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9.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观水之战D.南朝政权更迭
30.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B.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C.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4分)自古以来,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众多措施,西周和秦朝所开创的两种制度,最具有代表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封建所形成的诸侯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大部分诸侯国,特别是姬姓诸侯国,……它和夏商以来旧的诸侯国不同,其建立和巩固不仅与周王朝息息相关,并且和周王朝有主从关系。其次,这些诸侯国有着自己的国君、官吏、土地和疆域,对于周王朝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分封制是周初统治者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一项创举。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材料二:天子与贵族的礼乐规制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维说:“诸侯国刚刚灭亡,燕、齐、楚远离咸阳首都,不建封国难以控制,请求皇上分封各皇子,建立封国。”廷尉李斯说:“周文王、武王分封很多同姓子弟,然而后来彼此疏远,互相攻击,好像仇人一般;诸侯互相攻伐,周天子无法禁止。现在仰赖陛下的神威统一全国,分别设置郡县,诸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这样容易管理,天下不再起异心,这才是安定国家的办法,设置诸侯适当。”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意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西周的诸侯国与夏商以来旧的诸侯国有何不同?4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西周的礼乐规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室为什么要设立这些礼乐规制?4分)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说一说西周的分封制度有何优缺点?4分)4)就秦朝统一全国后的情况而言,你认为秦始皇应该推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来巩固政权?再列举一则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2分)
32.14分)古代学术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提供r治国理念,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所需要的学术思想,都是不一样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三个思想学派分别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回应战国乱世:
甲:所谓的礼法都是虚伪奢侈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大家兼爱和终止所有的战争。乙:礼制、刑法只会使社会更加混乱。应行无为而治,恢复“小国寡民”的社会。丙:人性本恶,无法教化,只有以赏罚才能控制人的行为。君主只要善用法、术、势就能控制全国上下,巩固君权和提升国力。
材料二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夷三族)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死刑),有凿颠(凿开犯人头颅)、抽肋(以抽取肋骨的方法处死犯人)、镬亨(烹)之刑。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每天处理120斤公文),而奸邪并生,赭衣(犯人)塞路,囹圄(监狱)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班固《汉书刑法志》

材料三陈胜揭竿而起,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了,连秦王子婴也要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实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
——据贾谊《过秦论》意译
1)材料一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哪个学术思想派别?他们各自的治国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如何反映了材料三所说的“不实行仁政”?联系这两则材料谈谈这与“秦王朝七代宗庙被毁坏”有何关系?(4分)
3)有观点认为秦成丁法治,而又亡于法治。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33.中华民族是由汉族与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融合与同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必须出于他们君主带头来推动。因他们有条件接触汉王朝的统治者,也易于理解汉文化对统治国家的重要作用……王朝之汉化,总是靠他的君主大力任用汉人文臣来进行的。
——熊铁基《六朝史考实》
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材料三:公元529年,南朝官员陈庆之描述洛阳的情况:自晋宋以来,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穿着华丽服装的世家大族,在中原比比皆是。那里的人识文知礼,物产丰富,是我从前没有见过,也是难以描述的。
——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意译和整理
材料四:孝文帝亲政的八年时间里,北魏的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拓跋鲜卑的民族性在中央级和普通的民众层面上全部丧失。……尽管这时的北魏以礼仪全备而沾沾自喜,但是经过汉文化的全面扩张后,北魏曾经有过的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不复存在,剩下汉文化的糟粕的吸收。北魏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政治弥漫伪饰的风气,华而不实。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汉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君主推行汉化的目的。4分)
2)材料二反映孝文帝在迁都前后颁行的汉化措施所涉及的范围有何区别?4分)3)材料三反映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取得什么成果?(2分)
4根据材料四说一说作者对孝文帝汉化的结果持什么观点?其依据是什么?2分)

广东省韶关一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无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