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9 19:38:15

韵书的演变和当代韵律“韵”是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它的演变发展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上古“韵”字都用“均”字表示,而且没有明确的韵部上的分类。《诗经》《楚辞》汉乐府用韵的所谓韵部都还是清代学者在归纳古人用韵的情况后,想当然的划分成29韵部的。到三国时代,“声”字也能代表“韵”字了。魏国李登撰《声类》十卷,就是雏形的韵字分类。而本意“韵”字的出现,是在诗歌用韵千余年后,才见于晋代陆机《文赋》中的句子“采千载之余韵”。此后,“韵”字使用渐广,晋人吕静作《韵集》,南朝人又作《四声切韵》《韵略》等,“韵”便逐渐成为韵部的代名词。现在尚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残卷。《切韵》计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该书以传统读书音为依据,不拘于某地方言,在当时颇受重视,后来诗人谐声协韵都以此为依据。到公元751年,中唐孙愐奉旨官修吏部韵律,编成205韵的《唐韵》,乃是《切韵》的进一步完善。《切韵》和《唐韵》为当时文人作诗用韵的正统韵书。经过五代十国南北民族的再次融合,人口的再次迁徙,汉语言变化较大。针对这一情况,宋代又出现了《大宋重修广韵》,后来又据此摘编出《礼部韵略》,作为作诗应试的通用范本。到公元1252年,江北平水人刘渊又修订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就是影响深远的“平水韵”他将历代繁细的韵部合并成107韵部,侧重体现了南方特别是吴语区音韵的分类。直至明末清初,正统文人还常依平水韵谐音协律。后来金人韩道昭编的《五音集韵》、元人黄公绍编的《古今韵会》,阴时夫编的《韵府群玉》都与平水韵大同小异。这类韵书的韵部比较多,是因为它们分类都比较细,读音相同,声调不同的字皆分属不同韵部。
到了清代,张玉书奉康熙命令在1711年编成以康熙佩文书斋命名的《佩文韵府》同时编印出《佩文诗韵》,稍后,周莲塘又编成更为简化的《佩文诗韵释要》,这些是清代官方要求遵照使用的韵书。因为约定俗成和习惯势力,这类诗韵一直沿用的解放以前。以上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旧诗韵的情况,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词韵。其实,一直到北宋结束,并没有专门的词韵专书,人们填词就依诗韵。直到金兵南下时,才有一位诗人朱敦儒编成了应制词韵十六条,取韵比作诗用韵要宽得多。但该书流传不广,乃至逐渐失传。后来词不再用于吟唱了,完全成为案头文学。词韵书籍便又应运而生。明代胡文焕编辑的《会文堂词韵》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词韵专书。到了清代,关于词韵的书则大量刊行,主要有沈谦的《词韵略》戈载的《词林正韵》朴隐子的《诗词通韵》李渔的《笠翁词韵》等。实际上,都是对诗韵做一些重新分类或归并的工作。其中以《词林正韵》名气最响,传也较广。关于曲韵,情况又复杂一些:曲之所以有南北之分,主要就是因为用韵不同。金、元以后,北京成为都城,以阴阳上去为主要声调的北方官话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汉语中的入声字逐渐演变的平、上、去三声之中。北方唱曲大多采用北方官话,于是,元人周德清便据此制定了北曲韵书《中原音韵》。到明末清初,蒲松龄对《中原音韵》加以修订,编成了《北曲十三辙》,这十三辙被北方戏曲和说唱曲目一直沿用下来。另一方面,公元1398年,朱洪武的儿子朱权专为南曲编成了一部韵书《琼林雅韵》基本采用了吴语区的音韵分类。但是,这些曲韵专书都是为配唱服务的,如果用作朗诵的标准,则将严重损害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时至今日,再用任何一种旧韵书为蓝本来谐声协韵,都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都将是一种历史的倒退。1950年,商务印书馆刊出第一部现代韵书《增注中华新韵》汉语拼音字母问世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语音标准,甲类方言和乙类方言的韵书更趋式微。为方便人们作诗用韵,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