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

发布时间:2012-05-24 17:37:16

《中华诗词之美》课程考试

选择题(20)

1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嘉莹用于什么场合 (2.0)

A.结婚

B.贺寿

C.新年

D.祝福学生

2、辛弃疾的举头西北浮云取自谁的西北有浮云 (2.0)

A.庄子

B.司马相如

C.李白

D.曹丕

3、南唐的词人不包括? (2.0)

A.冯延巳

B.李璟

C.李煜

D.温庭筠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苏东坡被贬密战写一次()场景的词。 (2.0)

A.打仗

B.出游

C.出猎

5、关于中国小词说法错误的是 (2.0)

A.是歌词

B.不言志

C.地位与诗齐平

D.多写美女与爱情

6、下面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的是? (2.0)

A.破音字

B.两字可对偶

C.多音节

D.独体单音

7、周邦彦的似梦里 泪暗滴的韵律是 (2.0)

A.仄仄仄仄仄仄

B.平平平仄仄仄

C.仄仄仄平平平

D.平平仄平平仄

8、关于词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是? (2.0)

A.从赋化之词到歌化之词

B.从诗化之词到赋化之词

C.从歌辞之词变成诗化之词

D.从小令变成长调

9、《词选》的作者是 (2.0)

A.刘义

B.许慎

C.张惠言

D.王国维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谁的词句? (2.0)

A.柳宗元

B.晏殊

C.韩愈

D.苏轼

判断题(30)

1、王国维自己也没有对境界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3.0)

   

2、郭沫若说李后主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3.0)

   

3、一部作品是否可以给人联想在于描写的内容是否深刻 (3.0)

   

4、周邦彦的作品行文常在人意料之中 (3.0)

   

5、小词虽然开始不过是歌宴酒席之间的歌词,但是它演变下来,成为很多圣人君子的这些贤人的一种修养、持守、体会、境界。 (3.0)

   

6我亦深怀并辔心是叶嘉莹收到李霁野的信之后写的。 (3.0)

   

7、李商隐写爱情的诗里边所隐藏的是它对于政治的抱负和理想,以及政治上不得意的。 (3.0)

   

8、陈廷焯说陈同甫:可作中兴露布读,就词论,则非高调。 (3.0)

   

9、南宋末年出现诗化的词。 (3.0)

   

10、诗言志出自《书经》一书 (3.0)

   

简答题(50)

1、你对诗词之别的理解。 (25.0)

题目要求:你对诗词之别的理解。

2、谈谈你对词以境界为最上的理解。 (25.0)

题目要求:谈谈你对词以境界为最上的理解。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是一代宗师王国维先生在文论《人间词话》中的开篇之语。王国维先生所留下的文学财富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能“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所创“境界”说,虽逾百年,迄今却仍在熠熠生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里的所谓境界并非今人常说的思想觉悟,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或情感。即先生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此论虽是词评,然而,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回顾历史、对照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此说绝对可以堪称是一条放之各种文字写作、语言交流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无论是远古传说、神话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是当今各类文学作品、电影广播报刊、文件讲话报告,哪一样能“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因不失去儿童般的真诚之心,方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辛稼轩“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婉,方有“小桥、流水、人家”等众多余音绕梁、脍炙人口的佳句流传人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借古人之词而将境界说做出如此生动形象、宛若天成的比喻,且了无踪迹、浑然一体地将其总结为问鼎事功的若干必须途径,恐非国维先生独具匠心如椽之笔断难有此精论。

古人谈诗论艺,说的话往往比较玄,比如神韵、风骨什么的,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国维虽然在《人间词话》里明确批判着这些玄而又玄的古典神秘主义色彩,但自己毕竟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要想完全摆脱并不容易。所以,“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整部《人间词话》梳理下来,那时候大约就可以会然于心了。 但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或许可以并行不悖。在这里,我先把“境界”一词的来历和影响力简单讲讲,然后再发掘根源,最后再去给它下一个定义。 古人谈诗论艺,最常用、也最经典的一个概念是“意境”,这是题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著的《诗格》最早用起来的一个词。“境界”看上去和“意境”有几分相似,而学者们一般会说“境界”完全是一个外来词语,是佛经里的概念。 的确,“境界”一词在大乘、小乘经典里都很常见。

 佛经里用到“境界”,意思非常普通,即“疆界”,最大的引申也就是“范畴”了,并不存在什么深刻涵义。但这是不是一个外来语呢?恐怕未必,因为本土的传统典籍里也常用的,比如《列子》说“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后汉书》说“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也都是把“境界”当“疆界”来用。从这个源头来作理解,王国维所谓词的境界,应该就是说词所营造出来的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 如果这样理解,的确可以应付《人间词话》里的大多数问题,但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就意味着有些词是没有境界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些词并没能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这似乎就难于理解了,因为一般来说,任何词作都有自己的艺术空间,只是高下有别罢了。我们只能说阳春白雪境界高,下里巴人境界低,但不能说阳春白雪有境界,下里巴人没有境界。

中华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