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历史)

发布时间:2020-09-18 12:56:50

2019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文综历史)

24.2019·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孝、悌、礼、乐等信息可见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于西周初年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西周时期正是以宗法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制度渊源正是宗法制,本题正确答案为A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领导人的方式,与本题无关C项和D项是从秦汉以来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故与本题无关。

【答案】A

25.2019·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在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提倡,得以迅速地蔓延和发展,十六国时期北朝的统治者十分热衷于兴建佛寺和石窟造像,从而开石窟艺术之端并逐步走向繁盛,这些石窟分布于丝绸之路上,与佛教东来的路径相致、石窟艺术中佛教造像表情、衣着的变化正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发生这一变化正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所致。故正确答案为D,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A、B、C项与此没有关系。

【答案】D

26.2019·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相关知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从题干"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 政府财政负担必然加重A项正确。兵士待遇好,并不必然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故B项可排除,C、D两项与 题干并无必然关系,故可排除。

【答案】A

27.2019·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将历史爭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及说明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地主主要在城里或他州郡县居住,田地委托给佃户种植和经营,这一方面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农耕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题干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也得不出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和商品化生产普遍的结论,故B、D项排除。实际上,该题的主要背景为江南地区定额租制普通实行,考生即使不了解这个知识,但通过题干和所学知识完全可以答出来。

【答案】A

28.2019·全国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B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分析】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的情境设置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盛行外国人将名字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反映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私人资本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应的知识点是教材主干知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早期工业化开始,一些人有了创办民用企业的想法,但清政府担心民办企业难以成功,或者即使获得成功也以为官府所用,予以种种限制。为了摆脱清政府的阻挠,一中国商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利用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创办新企业,扩大经营。这种做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故B为正确选项。民间设厂高潮外国资本大规模向中国输入均在19世纪末出现,故A、 C项均可从时间上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也可排除。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进而掲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的两面性,是本题的立意。

【答案】B

29.2019·全国卷)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B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分析能力。考生须能分清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流的不同。新文化运动前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主将,集中火力,以西方的民主、科学 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解放思想成为主流。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题干中所引陈独秀文个人之人裕高”“个人之权巩固”都是强调个性解放,冲破封建束缚,所以B项正确。陈独秀文中 的“国家之人格” 国家之权”是为说明“个人”,并没有主张国家至上,所以A项错误。陈独秀此文并没有反对西方民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故C.D为错误项。

【答案】 B

30.2019·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D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均为高中历史学的必备知识。题干材料摘编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当时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都认为中国经济性质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个记述虽然比较夸张,但反映的史实是对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的认识在当时经济学界较为流行。结合高中阶段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可知将近代中国定性为半痙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出的。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另外三个选项,“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以偏概全,过于夸大,不符合历史事实;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故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与題意不符。

【答案】 D

31.2019·全国卷)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D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图4 《数他劳动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掲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规律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史环境下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历史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其中就包括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倡导和教育,全社会逐渐形成充分肯定劳动价值、树立劳动光荣观念的社会新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多以劳动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展现劳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新国的建设者和主人。从材料中的画面来看,劳动人民无疑是唯一的表现主题,生动地呈现了新的时代对“劳动”的歌颂,刻画了劳动人民的新生活与感受,无声地批驳了一切过去轻视劳动、轻视工农群众的观点,从面讴歌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以及国家的伟大和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并非此时期,此画也并非中国传统文人画作风格的继承,故A、B、C非正确选项。本题体现了引导教学的作用,立足于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五育并举”,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