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1-04-01

生命的价值
作者:徐嘉穗
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
要:韩国电影《隧道》讲述的是汽车销售员李正洙行经刚开通的河图隧道时,突然隧道塌陷,让他经历此生最孤立无援的三十五天的故事。由此讽刺了韩国媒体为追逐热点的不顾一切和政府官员的为政绩虚伪的表现以及豆腐渣工程。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讽刺社会黑暗的电影,但实际上它讨论的是关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值得花多少代价去拯救,它的上限是多少,生命是否是无价的。本文引用电车学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讨论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隧道》;电车学;生命的价值;DDE 韩国电影《隧道》讲的是汽车销售员李正洙下班后行经刚开通的河图隧道时,突然隧道塌陷,让他经历此生最孤立无援的三十五天。这一事故引发了各界关注,并且由于施救的难度,出现了各种意外事件,甚至出现了救援队人员的死亡。国库的大量花费,促使舆论审判,迫使李正洙的妻子世贤签下放弃救援同意书。幸运的是,在决定放弃救援时,搜救队长金大庆听到了李正洙在绝望时按喇叭的声音,将人救了出来。导演金成勋将其定义为悲喜剧,以戏谑的语调讲诉了一个灾难片。在该电影中,涉及到了一个社会难题,那就是电车学。本文将联系电车学,探讨韩国电影《隧道》所传达的主题意蕴。 一、电车难题
1967年,菲利帕·福特在《牛津评论》上发表了她的文章《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首次提出了电车学。她用此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困扰了哲学家大半个世纪的思想实验:
你站在铁道边,突然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你呼啸而来。显然,刹车失灵了,而前面有五个人被捆绑在铁轨上。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不个人将被电车碾死。幸运的是你生变有一个开关,只要扳动开关,就能让失控的电车转向另外一条铁轨,但是你看见另一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改编电车的方向肯定会让这个人送命。你该怎么办?”[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菲利帕·福特的论文中,她提到了另一个概念,那就是DDE,也就是双重结果原则。福特对此的解释为:一个结果是人们可以预见到其自发行为的结果,另一个结果是严格意义上的故意。”[2] DDE最早是有托马斯·阿奎(St.Thomas Aquinas)提出,阿奎认为,故意的杀戮永远都是非正义的,但如果一个人受到威胁,而位移能够救命的方法是杀死攻击者,那么这种杀戮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电车难题实际上讨论的是关生命的问题。

生命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