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及东汉散文

发布时间:2020-04-10 01:58:40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典故:

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

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

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正献公闻之大笑,曰:

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释义:

这是说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

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

苏舜钦饮酒读《汉书》的事迹说明,作为正史的《汉书》曾经具有相当普遍的文化影响和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班固的家世和思想

班固(32-92)东汉初年人,字孟坚,是扶风安陵(今陜西省咸阳市东)人。

(一)豪强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世渊源

豪强传统:

其先祖避秦祸迁于楼烦,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

儒学渊源:

及其祖父班穉、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叔皮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班固的父亲班彪字叔皮),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

班固既长,博贯载籍,学无常师,不为章句(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不剖章析句,举大义而已。)纵观班固一生行事,实与豪强兼儒学的家世传统有关。

(二)儒家正统,不宥一家

班固既是经学家,又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班固发展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的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在思想上是忠于儒学正统的。但经历了两汉之际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班固接受了古文经学的影响,对今文学派的谶纬迷信、阴阳灾异之说与繁琐迂腐的学风,有所怀疑和不满;其于经义的阐释,又往往是不拘章句,不宥于一家的。

.《汉书》的成书

班彪撰写《史记后传》

司马迁《史记》,记事止于武帝太和年间。其后一些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等都曾做过续补《史记》的工作,其中班固之父班彪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最为著名。

承父遗愿,遭人控告

班固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成了《汉书》。大体武帝以前的历史记载多采用《史记》原文,作了一些改动补充;以后部分,多本于《史记后传》。

其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共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总计为一百篇,一百二十卷。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

23)。共229年,时间跨度比《史记》短得多,但是就(西)汉一代来讲但内容更充实完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班彪死于建武八年

54),班固回到家乡,有志完成父业,就着手《汉书》的著作。时年班固23岁。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班固因此下狱。

班昭营救,明帝支持

其弟班超赶到洛阳替他上书辩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读了他的初稿,十分赞许,召之为兰台令史,让他继续《汉书》的编著,并受过明帝的面谕。

所以,《汉书》实际是奉旨修撰的官书。班固本人,又具有强烈的正统儒家思想观念,《汉书》中既不具有司马迁那种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更不具有司马迁那样的深刻的批判意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班固甚至是同司马迁直接对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承认班固是一位严肃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

他作为东汉史官记述西汉历史,又自有其方便之处。因此,站在儒家传统的政治立场,他对西汉历代统治的阴暗面也有相当多的揭露,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惺惺相惜的同情。

因受牵连,未竟而卒

永元四年,因窦宪事件受到牵连,班固被免官。同年又因教诸子家奴不严被捕,死于狱中。

班昭马续,相继完成

班固死后,《汉书》所未完成的八表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班昭的徒弟马续,续写而成所以说《汉书》的主要作者是班固,除班固之外,还有班昭马续等人参与。

.《汉书》的内容特点

(一)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一些罪恶

班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尤其伦理道德的评价往往以儒家学说为标准。其一方面称赞司马迁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同时也不满意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

就是说他评价的是非跟孔子的观念不太一样《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陈涉列入世家,这是司马迁给这两人的特殊待遇。班固就认为这两人不够格:

项羽不是帝王,怎么入本纪呢?陈涉不是诸侯,怎么入世家呢?都一律改入列传。看出来他(对二人)的评价就比司马迁低一点。《史记》对社会下层的刺客,游侠加以肯定,《汉书》则批判这些人不道德,认为他们有罪,可诛。显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秩序的立场说话,刺客报私仇,藐视法律他认为不对。不过班固还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汉书》也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一些罪恶

《外戚传》揭露宫廷的丑行特别是帝王的残暴。著名的赵飞燕姐妹都在宫中,汉成帝后宫其他嫔妃生了孩子怀了孕,她都给弄死。非常残酷,读来令人发指。

《酷吏传》谴责酷吏专横残暴,残忍狠毒,鱼肉百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慨肯定赞扬爱国志士。对于体恤人民疾苦的官吏、忠贞爱国的志士、卓有成就的学者、立功异域的军事家、外交家,班固都给予应有的肯定赞扬。

对于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和阴阳灾异之类说法书中表现一定程度的怀疑,当然没有做到完全否定。

《汉书》的批判性不如《史记》,尤其对最高统治者不敢批评。但还是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西汉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更自觉地展示和肯定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二)《汉书》的人物传记,文笔简练准确,描写生动感人,不少故事传诵千古。

《汉书》的人物传记不象《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一种娓娓而谈的过程中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色人等的心理神情生动地显现在读者面前。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用人物的言语、行动和细节来表现其个性和品格。有不少优秀传记可以与《史记》比美。比如著名《苏武传》,苏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记录就是《汉书》。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扣留遭到迫害并且一再诱降,逼他投降,引诱他投降他都坚决拒绝。面对死亡威胁,毫不畏惧。受尽难以想象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苏武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其中苏武在北海牧羊最动人:

(省略文本)匈奴的首领叫单于,他把苏武关在一个地窖里,不给他吃喝。天上下了雪,苏武躺在地上吃雪,以及牛羊毛一起吞下去充饥,这样居然过了好几天没有饿死。匈奴就觉得这个人是个神灵,于是把他迁移到北海边上(贝加尔湖)没有人的地方,让他牧羊。牧什么羊呢?牧公羊。对他说等公羊有了奶再放你回来。这个话当然是不可能的,母羊才有奶,公羊怎么会有奶呢。把他的部下分别安排到别的地方,不跟他联系。苏武到了贝加尔湖旁边之后,没有粮食供给他,就挖田鼠和草根来吃。牧羊的时候,他手持汉朝廷给他的节,节是一种竹竿或者木竿,上面有一些标志,使者的标志。他不管是睡觉还是起来,这个节都拿在手里,不离身旁。多年以后,节上的毛都掉了。苏武的形象都是手里拿一个节、竹竿。那就是代表汉王朝给他的使命,始终没有忘记使命;代表他的身份,他是一个外交使者。苏武这种爱国精神事情过了两千多年今天仍然感到肃然起敬,了不得。

苏武的故事在后世家喻户晓小说戏剧绘画雕塑还有乐曲都来表现苏武的故事之所以感人首先要归功于《汉书》的生动记载。

再看另外一篇,《朱买臣传》。这是个民间很流传的故事,朱买臣是个很贫穷的书生,平时一边砍柴一边读书,不会赚钱。他的老婆看他窝囊、没出息,就离开他走了。同乡人也瞧不起他,后来辗转经历了很多曲折之后做了大官。《汉书》专门写以前瞧不起他的人后来如何恭敬、畏惧,简直丑态百出。其中有一段很有趣:

(省略文本)

朱买臣没有事情做了,等着皇帝和朝廷给他安排一个事情。现在的话就是待业或者待分配。他就住在会稽郡驻京办事处,他是会稽人,会稽太守在长安有一个办事处,朱买臣就住在办事处里吃白饭、闲住,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后来叫做会馆,现在叫做驻京办事处。后来经人推荐,不久朝廷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也就是会稽郡最高地方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省长那么大。可是还没有宣布,朱买臣就穿着破衣服,把他那个太守印揣在怀里,没有坐车,走路走到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正好碰到会稽郡地方官员到京城汇报工作,他们一块吃饭喝酒,看见朱买臣来了,理都不理。他觉得这个人在这里不过是个闲人,混饭吃的。朱买臣进到屋里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跟他们一块吃饭,吃饭当中看见他腰里掉出来一个腰带,像个印绶,就是古人印上的带子。办事处的人觉很奇怪,就把他带子拽出来一看,里头有颗印。再仔细一看,这个印章是会稽太守印,就是省长的大印。就吓一跳,就赶紧告诉地方来汇报的官员。那些人都喝醉了,说这个胡扯蛋,不可能。办事处主任说你来瞧瞧。其中有个人是朱买臣的老朋友,一向瞧不起他,就进去仔细看了,一看朱买臣挂的那个印以后,因为这个时候朱买臣已经喝醉了,看完以后马上掉头就跑,大声喊:

是真的呀!屋子里吃饭的人都大惊失色,于是就报告驻京办事处的最高长官,把人员集合起来排着队在庭院里头来拜见太守大人。

这个时候朱买臣慢慢地迈出房子,一会朝廷派了四马拉的车来接朱买臣上朝,这个时候朱买臣风凤光光地乘着朝廷的传车离开了。

这是一个场面,可以说是一个滑稽戏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得非常生动,很富于喜剧效果。后来有出戏叫《朱买臣卖柴》里头就有这一场后面还有碰见他原来的妻子羞愧而死等等。

汉书还写了重要政治人物的传记比如说《霍光传》,霍光是西汉中后期实际控制政权的人物。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他都是实际掌权的。人物传记着重表现霍光忠于汉室又把握权柄,既小心谨慎而又专横恣肆的性格。特别是昌邑王汉昭帝死了以后没有儿子,弄个小孩来做皇帝,这个皇帝不行,昏暴,后来没多久,霍光就把他废了,另外立了汉宣帝。这个废君是大事,把皇帝废了,霍光做得很认真仔细。他先找老部下田延年、张安世预先商量,很周密。还没有报告太后,就召群臣在未央宫开会,可见他专断。他定计之后,明礼暗兵突然袭击,派兵监护昌邑王逮捕他的近臣。可以显示他果断。皇太后是霍光外孙女,霍光这时六七十岁,他外孙女二十多岁,受他的指使,他怎么说就怎么做。这里写尚书令宣读奏令,实际上是对昌邑王的控告和宣判,宣读完以后说,你不是皇帝了,你有很多错误,很多罪行,不够格做皇帝。霍光马上就解脱昌邑王身上的皇帝印玺,表现他态度非常坚决而且迫不及待,马上就解除他的权柄。写他送走昌邑王时候又显得卑恭,婉转陈词涕泣而去,含蓄地表现他耍弄政治权术,好象他不得已。这个传记写得非常好,很细致地表现这个人物的特色。

(三)家庭兴衰之史的艺术展示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数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

班固也批判酷吏,《汉书》亦设《酷吏传》。可是,《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其子孙张贺、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杜钦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其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四)、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

1.和《史记》相比,《汉书》对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对于和《史记》重叠部分的人物传记,《汉书》增加许多有价值史料。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主要把贾谊写成了一个失意文人,传中只收了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汉书·贾谊传》则收录了他的《陈政事疏》等一些重要文章,写出了他政治家的面貌。

2.《汉书》除对与《史记》重叠的部分作了有价值的补充,并新增了一些人物传记外,还在中,对西汉一代的官制、刑法、经济、学术源流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和记载。《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

.《汉书》的艺术成就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细密。

1、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

霍光和金日磾是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他们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光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连脚步的尺寸都掌握得很准确,霍光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班固对于金日磾亦有类似叙述: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通过目不忤视数十年,不敢近所赐宫女,不肯送女进宫三件事情,把金日磾的笃慎表现得很充分。

霍光、金日磾都以谨慎著称,然而,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金日磾则不同,他不但自己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

(例文略)

霍光死后才三年,霍氏便遭灭族之罪。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作为俘虏留在汉地,最终成为股肱之臣。其子孙历经武、宣盛世,一直到哀、平之际,七世为内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对于霍、金两个家庭的不同结局,班固运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2、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此事后写道:

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这是明确告诉人们,先拜相后封侯的做法是从公孙弘开始的,在此以前绝无仅有。类似的提示语在《汉书》中还有多处,显得非常醒目。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3、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

《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穿插在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文字略)

于定国传记的前面有关于其父治狱的记载,上面所引文字完全可以放在于公治狱一段中,但班固却偏偏置于篇末,显然是精心安排,有意为之。这种篇末讲述传主早年生活故事的写法在《汉书》其他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与其说是追述往事,不如说是为所写的人物作一生的总结。再如前面所说班固家奴侮辱洛阳令种兢致使固狱中致死亦是如此。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

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记》、《汉书》的不同风格,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第二节《吴越春秋》

一、《吴越春秋》简介

1、作者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年青时曾做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而去。到犍为资中,谒见杜抚受韩诗。求学二十年,音信断绝,家人为之发丧制服。赵晔学成归家。州如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生平见《后汉书·儒林传》。

2、体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其书今存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内容主要根据《国语》,同时兼采《左传》和《史记》。然虽采自历史,却又不拘泥于史,里面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象正史那样严谨。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

二、《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1、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时,特别集中描写了伍子胥奔吴和破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吴雪耻的故事。故事取自正史,但作者在写入本书时,又根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情节,特别是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如伍子胥奔亡过程中渡江和乞食二事,将《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百馀字发挥到了六七百字。情节比原来曲折复杂了,富有小说的特点和吸引力。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

《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其源在于《吴越春秋》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写越兵攻城时,已经自杀的伍子胥头颅须发尽张,又托梦给范蠡指示攻城路线,以及驱水为涛等事,皆荒诞不经之谈。在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

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大量存在,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3、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伍子胥,作者把他描写为吴国兴亡的中心人物。他因父兄被楚王所害,逃难奔吴,以客卿的身份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终于破楚复仇,使吴国称霸于诸侯,显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夫差继位,刚愎自用,伍子胥强谏不从,终于饮恨自杀,吴国也随之灭亡。他奔吴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发展。《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尤重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的特点,对后世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伯嚭鹰视虎步,以此突出他的专功擅杀之性。

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

上述特点,都体现了《吴越春秋》由史书向历史演义小说过渡的轨迹。《吴越春秋》所记载的故事,以唐宋以后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唐代的俗讲有《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有《吴越春秋连相评话》,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等,都是根据此书改编创作的作品。今人曹禺的话剧《胆剑篇》,也是取材于本书而别有新意的作品。

三、《吴越春秋》与吴越文化

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康和吴平。二书的区别在于: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成书和宗旨

成书:

王充《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的十馀年间。正是在章帝年间,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虎通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教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

宗旨:

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书: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他之所以将此书取名《论衡》,就是想让它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自纪》),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是非。

《论衡》的特点

《论衡》的第一个特点是疾虚妄,深刻地批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

《论衡》的第二个特点是论述范围非常广泛,八十四篇文章,涉及了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思想的各个方面。

《论衡》的第三个特点是论证全面,征引广博。

《论衡》的第四个特点是语言浅近通俗。

《论衡》的缺点

一是过于繁复

二是过于朴质无华,缺乏文采。

从桓谭到王充,重质而不尚文,是文章发展的一种极端现象,是对谶纬之书以华美的言词文饰其迷信虚妄的一种反动,并非全是王充的个人文风问题。

《汉书》及东汉散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