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感悟

发布时间:2019-09-26 17:39:26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

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是迅速却实时可达到效果且非常简便的一种医术。它利用调节虚实平和阴阳的作用,供经络运行,气血通畅,从而缓解、治疗疾病。

从小我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其中,针灸是最让我好奇的。我一直不能理解,小小的一根针是怎么救治病人的。直到我来到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针灸,才拉开它神秘的面纱。我认为针灸治病的根本是通过针灸的刺激,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刺激是外因,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体这个内因。这就使得针灸有非常大的因人而异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我们必须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的方式治疗。

因为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现在针灸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学了大半个学期,我已经对针灸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了解到针灸学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经络和腧穴两大理论部分。这就要求我必须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等有关知识。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才可能看到针灸学的大门。然而理论部分是最为基础的,针灸学的技术部分也极为重要,是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指力的练习等均至关重要。最后,感悟也很重要,是否得气,行针手感等都需要切身体会。这都依赖于平时的练习。

为了练习,我买了针包和针,开始用针包练习时,针很难扎入,即使进入也很容易弯掉。于是,我不断练习,终于能轻松将针扎入不可不弯针。与此同时,理论的学习也在进行中。

首先是经络。它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它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调和相对平衡。十二经脉是其中的重点: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头走足,手三阳经从足走胸腹。其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心胸交接。奇经八脉指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它们既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又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然后还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重要经脉。

第二,是腧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他的发展经过了既无定位又无定名的最初阶段;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症并给与位置的描述和命名的第二阶段与定位、定名、归经的第三阶段。其中,经脉的分经主治规律极为重要。

特定穴则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其中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五输穴包括井、荥、输、经、合。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人和于脏腑。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症外,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关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

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则是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是下合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同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有六十六穴歌: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例如: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这些原文容易记忆,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部位、规律,而且能容易的理解穴位的治疗和归经。然后是穴位的记忆,包括本经有多少穴位、穴位的名称、定位、本经经脉主治病症。此外,记忆穴位时还应结合书后的针灸图谱,这样记忆更加深刻。对于那些容易弄混的穴位要着重记忆,尤其要记忆的是那些重点穴。

刺灸法也是针灸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需要实践的部分。各种进针手法,行针手法都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针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我认为得气是针刺时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病人和医生均可清楚感受到。再看补泻手法,基本的有捻转、提插,其它有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我们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补泻,灵活运用各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一些复式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现在会做的人已经很少的,我更觉得自己应努力练习。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能温经散寒,扶阳固脱,

针灸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