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发布时间:2020-04-13 19:59:5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永坪高级中学 孙忠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朗读中,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分析赏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背诵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三、教学难点: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为什么却毫无 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清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粉笔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秋天。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该不会只有一个秋──中秋吧大家的秋暂时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毛泽东的每一首诗都洋溢着他的个性情怀。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了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中国,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导入)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全面细致为理解全词找到突破口

3、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的构成及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3词的分类: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照流派可分为:豪放派作品气势(视野开阔,气象恢弘,情感慷慨悲壮)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风格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代表词人有 柳永、李清照等。

4、诵读全词,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明确:本词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凌云和革命情怀。

5、具体分析这首词:

1在上阕中,哪个字启发了你的联想,启发了你怎样的联想?——“独立”

明确:是字。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立,甚至有屹立”“矗立之意,作者将这一形象放在诗篇之首,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抓住关键词语——”“ ”“ ”进行品味,词人并未因此伤怀,而是着眼于眼前之景

2)阅读字所领起的诗句,谈谈作者笔下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word/media/image1.gif概貌:万山,写山势之绵延;层林,写树木之深茂;

漫江,写河水之充盈;百舸,写船只之众多;

长空,写秋空之开阔;浅底,写江水之明澈。

通过这些景物突出了秋之概貌——壮阔、深广、明丽。

色彩:红遍”“ 尽染”“ 碧透写出了秋的绚丽浓重。

力量:”“ ”“ 写出了秋的强健自由。

词的上阙通过概貌、色彩、力量三方面的描绘,我们可知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壮阔、深广、明丽的,它的色彩是绚丽浓重的,它的力量是强健自由的。(学生此部分的回答是零散的、片段的。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得出综合性的认识。整合的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多种多样。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入诗歌意境。在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概括、提升的综合能力)

3)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秋,该是哪个字?秋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是字。它不仅写出了秋貌,更显出了秋神。秋是生机勃勃的,有着强健有力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关于上阕的三问力求简洁明快,切入实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力求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切体会诗歌所传递的感情)

4)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明确: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5)过渡衔接,一般情况下,秋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此为什么将秋景写的如此壮美?

明确:面对如此的秋景、秋神,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广阔的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地带出下阕。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在词的下阙是怎样以方式回答的,我们能否在词中找到这个答案。

6品赏下阕

1)重点阅读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的岁月中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 极写出他们的年华之美,”“ 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明确: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想到了《沁园春·雪》“数风人物,还看今朝”

3 这首次的上片和下片是怎样有机联系起来的?

明确:上阙最后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少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当然是风流人物。词的下片通过些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艺术的回答了上片“上片誰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就有机的联系起来。

4在最后三句中,你认为哪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吟咏这三句,我们感觉到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身体的,而且是来自精神的。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浮沉”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作者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7、关于课文的问题:

1)词的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纵观全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请用用简介的语句概括出来。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明确:立、看、问、忆。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携──忆”由写景叙事抒情转入到往事的回忆,过渡十分自然。

8、赏读结束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9、【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秋——

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忆──怀人忆事──战士主宰沉浮——

10、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提炼文章的主旨。

八、教学后记:(略)读懂一首诗要弄清楚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具体诗句分析),怎样写的(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

沁园春长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