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的春节笔记+练习题

发布时间:2023-09-23 11:52:59

6.北京的春节1.课文简说。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详细描述过春节的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本文写法: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3.“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5.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1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1.“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2.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3.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3.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1.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3.“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4.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⑤“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3.对词语的理解。1.娴熟:熟练。2

6.北京的春节笔记+练习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