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大全

发布时间:2018-01-01 12:24:38

初中古文

郑人买履

《韩非子》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一个想买鞋子的人,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就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想起自己忘记带尺码),就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词解:


1. 度:量长短。

2. 而:就。

3. 坐:同“座”,座位。

4. 之:到……去。

5. 市:集市。

6. 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7. 乃:就。

8. 度: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9. 反:同“返”,返回。

10. 及:等到。

11. 罢:结束。

12. 遂:终于。

13. 宁:宁可。

14. 无:不。

15. 自信:相信。


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要过江楚国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解:


1. 其:代词,他的。

2. 遽:立即,匆忙。

3. 契:雕刻。

4. 是:指示代词,这儿。

5. 其:代词,他的。

6. 惑:迷惑,糊涂。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幼时记趣

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掉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词解:


1. 余:我。

2. 童稚:童年。稚:幼小。

3. 时:……的时候。

4. 明:眼力。

5. 察:看清。

6. 藐:小。

7. 之:结构助词,的。

8. 拟:比。

9. 之:这里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10. 强:同“僵”,僵硬。

11. 素:白色的。

12. 以:用。

13. 然:……的样子。

14. 于:在。

15. 处:地方。

16. 其:代词,自己。

17. 以……为:把……当作……

18. 邱:同“丘”,土山。

19. 壑:山沟。

20. 之:代词,指“二虫斗草间”。

21. 拔:移,搬开。

22.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23. 方:正。

24. 神:精神。


三峡

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无论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的路都被江水阻断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词解:


1. 自:在。

2. 略:完全,全部。

3. 阙:同“缺”。

4. 自:如果。

5. 曦:太阳。

6. 至于:到。

7. 襄:上。

8. 陵:山陵。

9. 沿:顺流而下。

10. 溯:逆流而上。

11. 绝:断。

12. 或:有。

13. 宣:宣布,传播。

14. 虽:即使。

15. 奔:奔驰的快马。

16. 不以:不如。

17. 时:季节。

18. 则:表示轻微转折,不译。

19. 湍:急流的水。

20. 潭:深水。

21. 绝:极高。

22. 巘:山峰。

23. 漱:冲荡。

24. 良:的确,实在。

25. 旦:早晨。

26. 肃:寂静。

27. 属:连续。

28. 引:延长。

29. 凄异:凄凉,怪异。

30. 响:回声。

31. 歌:唱歌。

32. 三声:几声。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词解:


1. 生:出现。

2. 为:动词,成为。

3. 之:结构助词,的。

4. 其:它的。

5. 则:就。

6. 悉:全,都。

7. 旬日:十天。

8. 岁:年成。

9. 以:因为。

10. 大穰:庄稼大丰收。

11. 其:这样的。

12. 之:衬音助词,不译。

13. 蔽:遮蔽。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词解:


1. 据:占据,割据。

2. 方:才。

3. 级:层。

4. 患:担心。

5. 云:说。

6. 布:铺。

7. 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8. 其:指示代词,这。

9. 贻:赠给。

10. 以:把。

11. 问:询问,打听。

12. 此:这。

13. 但:只。

14. 讫:终了,完毕。

15. 便:就。

16. 实:使坚实。

17. 如:遵照。

18. 遂:于是,就。

19. 盖:因为。

20. 胠:打开。

21. 履:走,踩踏。

22. 持:支撑。

23. 自:自然。

24. 伏:同“服”。

25. 精炼:精熟。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觉得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刚才没得到骨头的狼停止了,但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快速地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他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词解:


1. 止:同“只”。

2. 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 从:跟随。

4. 恐:恐怕,担心。

5.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 顾:转头看,看见。

7. 苫:盖上。

8. 蔽:遮蔽。

9. 乃:于是,就。

10. 倚:靠。

11.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12.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3. 眈眈:注视的样子。

14. 少时:一会儿。

15. 犬:像狗一样。

16. 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无实意。

17. 瞑:闭眼。

18. 意:神情、态度。

19. 暇,空间。

20. 暴:突然。

21. 毙:杀死。

22. 洞:打洞。

23. 尻:屁股。

24. 股:大腿。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赵普

《宋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词解:


1. 第:府第,大的住宅。

2. 阖:关。

3. 启:打开。

4. 竟日:整天。

5. 既:已经。

6. 发:打开。

7.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8. 忌克: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克”。

9.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10.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11. 尝:曾经。

12. 明日:第二天。

13. 亦:还是。

14. 碎裂: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碎裂。

15. 颜色:脸色。

16. 乃:才。

17. 卒:终于。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词解:


1.东:到东方。

2.游:游历。

3.辩斗:辩论,争论。

4.故:原因,缘故。

5.以:以为,认为。

6.去:离。

7.日中:中午。

8.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9.及:到了。

10.则:就。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汤,热水。

14.决:判定。

15.孰:谁。

16.汝:你。

17.知:同“智”,智慧。


1)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2)说话要有理有据。

3)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虚心学习。

5)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6)学海无涯,我们应该树立终身的思考。

7)学习两小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黄鹤楼

阎伯理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

词解:


1. 隅:角落。

2. 者: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3. 憩:休息。

4. 名:命名。

5. 志:记载。

6. 巃嵸:高耸的样子。

7. 河汉:银河。

8. 临:面对。

9. 翼:名词作动词,像翅膀一样高翘。

10. 闼:门。

11. 霞敞:高大宽敞。

12. 窥:远眺。

13. 井邑:城乡。

14. 最:副词作名词用,最好的事物。

15. 临:临近。


于园

张岱

原文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门上的钥匙就不会拿出打开门上的锁来迎接客人。葆生的叔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用石头堆砌的假山,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厅临近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沟,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长茂盛,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中,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绿、幽深。瓜洲的各个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放置在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词解:


1.步:同“埠”,水边停船之处。

2.显:显扬,有名声。

3.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

4.得:能够。

5.携:带着。

6.余:我。

7.款:殷勤招待。

8.之:人称代词,我们。

9.奇:特殊的(地方 )。

10.磊:堆砌。

11.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12.植:栽种。

13.数:几。

14.缘:顺着,沿着。

15.以:因为。

16.实:满满当当,没有空隙。

17.奇:奇特。

18.临:临近,靠近。

19.绝:极。

20.壑:山沟。

21.绝壑:陡峭的山沟。

22.空:空旷。

23.槛:栏杆。

24.幽阴深邃:阴暗深远。

25.艇子:小船。.

26.蒙丛:覆盖,丛生,草木茂盛的样子。

27.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28.其:代”水阁”。

29.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指舒坦。

30.碧窈:碧绿幽远,幽深的草木丛中。

31.诸:众,各。

32.俱:都。

33.以:凭借。

34.显:显扬,有名声。

35.至:安置。

36.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37.憾:心感不满。


黔之驴

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词解: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至:到。

4.则:表转折,却。

5.之:代词,代驴。

6.庞然大物:(虎觉得驴是)巨大的动物。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

7.以为:把……当作。

8.蔽:躲避,躲藏。

9.窥:偷看。

10.稍:逐渐地,渐渐地。

11.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2.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3.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相: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14.他日:之后的一天。

15.大骇: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骇,害怕。

16.远遁:跑得远远的。遁:跑,逃跑。

17.以为:认为

18.且:将要。噬:咬。

19.甚:很,非常。

20.恐:害怕。

21.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22.视:观察。

23.觉无异能:(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

24.者: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

25.益:渐渐地。

26.习:熟悉。

27.终:始终。

28.搏:搏击,搏斗。

29.稍:渐渐地。

30.近:靠近。

31.益:更加。

32.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3.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34.不胜怒:非常愤怒。

35.蹄:名词作动词,踢。

36.因:于是,就。

37.计之:盘算这件事。计,盘算。

38.技止此耳:(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技,本领。止,同“只”,只不过,仅仅。此,这样。耳,罢了。

39.因:于是,就。

40.跳踉:跳跃。

41.:吼叫。

42.尽:(吃)完。

43.乃:才。


驴子:不要依赖他人或外利,必须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

老虎: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

讽刺了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的人。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词解: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独:只,唯独。

4.自:自从。

5.予: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洗涤。

10.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2.通:空。

13.直:挺立。

14.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15.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6.远,形容词作动词, 遥远,空间距离大。

17.益,更,更加。

18.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19.可:可以。

20.亵:亲近而不庄重。

21.玩:玩弄。

22.焉:句末语气词。

23.谓:认为。

24.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5.鲜:少。

26.闻:听说。

27.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8.众,多。


木兰诗

北朝乐府名歌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士兵,同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词解:


1.复:又。

2.当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3.惟:只。

4.何:什么。

5.忆:思念,惦记。

6.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7.为:为此(指代父从军)。

8.市:买。

9.旦:早晨。

10.辞:离开,辞行。

11.但:只。

12.至:到

13.赴:奔赴

14.朔:北方

15.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

16.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7.不用:不为,不做。

18.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19.扶将:搀扶。

20.理红妆:打扮。理:整理。

21.著:穿。

22.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3.帖:同“贴”。

24.火伴:同伍的士兵。

25.扑朔:爬搔。

26.迷离:眯着眼。

27.走:跑。

28.安:怎么。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词解:


1.使:出使。

2.左右:近旁的人。

3.谓……曰:对……说。

4.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

5.习:熟练、善于。

6.辞,辞令。

7.者:…...的人。

8.今:现在。

9.方:将要。

10.欲:想。

11.辱:侮辱,羞辱。

12.之:代词,他,指晏子。

13.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何以,即以何。

14.对:回答,应对。

15.为其来也:当他到来的时候。为,相当于“于”。

16.请:恳求,请允许。

17.缚:捆绑。

18.而:表修饰,不译。

19.何:什么。

20.何为者:做什么的人。

21.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22.盗:偷窃。

23.赐:赏赐,给予。

24.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25.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26.曷:同“何”,什么。

27.为:相当于“于”,当。

28.固:本来。

29.善:擅长,善于。

30.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31.之:这样的事,代下面晏子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2.徒:只。

33.实:果实。

34.不同:不一样。

35.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36.然:这样。

37.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38.对:回答。

39.得无:莫非。

40.耶:语气助词,“吗”?

41.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42.圣人:才德极高的人。

43.熙:同“嬉”,戏弄。

44.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45.病:辱。


通过类比巧妙设喻。

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楚王:仗势欺人、自欺欺人。

晏子:机智善辩、不卑不亢、义正言辞、善于辞令。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词解:


1. 俱:都。

2. 笃:病重。

3. 而:表承接,不译。

4. 亡:亡故,去世。

5. 何以:相当于“以何”,为什么。

6. 以:因为。

7. 都:总,竟。

8. 了:完全。

9. 便:于是。

10. 索:要。

11. 素:一向,向来。

12. 好:喜欢。

13. 琴:名词作动词,弹琴。

14. 径:径直。

15. 取:拿起。

16. 既:已经。

17. 调:协调。

18. 掷:扔。

19. 因:于是,就。

20. 恸:(极度悲伤)痛哭。

21. 绝:气息中止。

22. 良久:很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使人骨节寒透,寂静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词解:


1.从:自,由

2.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行:走。

4.篁竹:成林的竹子。

5.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

6.如:像。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 下:向下。

11. 见:看见。

12.尤:格外,特别。

13.清冽:清澈。

14.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15.以……为:把……当作……

1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17.近:靠近。

18.卷,弯曲。

19.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20.为坻,为屿,为,为岩: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2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23.可:大约。

24.许:表约数。

25. 皆:全,都。

26.若:好像。

27.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2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9.下:向下。

30.彻:底。

31.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32.然,愣住/呆呆的样子。

33.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尔,忽然。

34.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或现或隐。

36.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3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8.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使动用法)

39.悄怆:忧伤的样子。

40.邃:深。

41.以:因为。

42.其:那。

43.过:太。

44.清:凄清。

45.居:待、停留。

46.乃:于是……就。

47.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48.去:离开。

49.隶:跟随。

50.从:跟从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词解:


1. 欲:想要。

2. 入:照入。

3. 户:门。 

4.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 欣:高兴,愉快。

6. 然:……的样子。 

7. 行:散步。 

8. 念:想到。

9.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10. 者:……的人。 

11. 遂:于是,就。

12. 至:到。

13. 寻:寻找。

14. 寝:睡,卧。

15. 相与:共同,一同。

16. 步:散步。

17.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8. 空明:澄澈透明。

19. 交横:交错纵横。

20.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21. 也:是。

22. 但,只。

23.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4.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治水必躬亲

钱泳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和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道义,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词解:


1. 躬亲:亲身。

2. 治:治理。

3. 法:方法。

4.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5.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6. 泥:拘泥。

7. 妄意:随意。

8. 盖:表示原因的句首语气词,原因是。

9. 潴:水停聚的地方。

10. 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11. 相度:观察和测量。

12. 情:真实情况。

13.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14.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15. 穷:追究到底。

16. 致:事理。

17. 是以:因此。

18.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19.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20. 昔:以前。

21. 布袍缓带:指轻便的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22. 冲:向。

23. 于:在。

24. 给:供给。

25. 而:并且,而且。

26.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27. 横索:横行勒索。

28. 如是:像这样。

29. 而后:然后。

30. 举:成功。

31. 好:喜好。

32. 恶:厌恶,讨厌。

33. 计:盘算,考虑。

34. 远:远远躲开。

35. 兴:兴旺,兴办。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把它当作普通的马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以使它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词解:


1. 而:但是。

2. 故:所以。

3. 虽:即使。

4. 辱:受屈辱。

5. 骈死:并列而死。

6. 骈:两马并驾。

7. 以:把。

8. 称:著称。

9. 之:助词。

10. 一食:吃一次食物。

11. 或:有时。

12. 尽:吃尽。

13. 食:通“饲”,喂养。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指示代词,这,这样的。

16. 虽:虽然。

17. 能:才能。

18. 美:美好的素质/品质。

19. 见,同“现”,显现。

20. 且:犹,尚且。

21. 等:等同,一样。

22.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3. 其:代词,它,指千里马。

24. 策:鞭策。

25. 以:按照。

26. 道:方法。

27. 尽:竭尽。

28. 材:同“才”,才能。

29. 鸣:鸣叫。

30. 之:音节助词。

31. 通:通晓。

32. 执:握。

33. 策:马鞭。

34. 临:到……跟前。

35.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6.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37.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8. 其:恐怕,表推测。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陋室铭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虽然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品德高尚,才显得这房子不简陋。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词解:


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在:在于。

3.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 灵:灵验。

5.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6. 斯:指示代词,此,这。

7.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8. 惟:只

9.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10.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1. 入:映入。

12.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13.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4.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15. 调:弹奏。

16.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7. 丝竹:奏乐的声音。

18.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19.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20. 之:虚词,无实意。


活板

沈括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又创造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词解:


1. 板:同“版”,名词作动词,用雕版。

2. 尚:还。

3. 盛:大规模地。

4. 为:做。

5. 始:才。

6. 已:同“以”,以后。

7. 为:是。

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9. 为:发明。

10. 钱唇:铜钱的边缘。

11. 为:刻。

12. 火:用火。

13. 令坚:使……坚硬。

14. 以:用。

15. 和:混合。

16. 冒:蒙、盖。

17. 欲:想。

18. 范:框子。

19. 为:成为。

20. 就:靠近。

21. 炀:烤。

22. 止:同“只”,仅仅。

23. 为:算是。

24. 毕:完毕。

25. 具:准备好。

26. 更互:交替、轮流。

27. 就:完成。

28. 以:来。

29. 帖:用标签标出。

30. 木格:用木格。

31. 贮:贮存,存放。

32. 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3. 素:向来,一向。

34. 旋:立即。

35. 以:用。

36. 者:……的原因。

37. 文理:纹理,质地。

38. 兼:又。

39. 不可取:拿不下来。

40. 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41. 讫:终了,完毕。

42. 火:用火烧。

43. 拂:擦拭,掸去。

44. 殊不:一点也不。

45. 45:为……所:被

46. 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


核舟记

魏学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船头到船尾大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佛珠,靠在左膝上——佛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却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词解:


1. 以:用。

2. 为:做,这里指雕刻。

3. 至:到。

4. 罔:无,没有。

5. 因:依据。

6. 象:模拟。

7. 尝:曾经。

8. 贻:赠送。

9. 盖:大概,原来。

10. 泛:乘船浮行。

11. 约:大约。

12. 有:同“又”

13. 奇:零数。

14. 可:大约。

15. 许:表约数。

16. 轩:高。

17. 为:是。

18. 篛:用箬竹叶。

19. 启:打开。

20. 而:表承接

21. 相望:左右相对

22. 闭:关上。

23. 徐:缓缓地。

24. 兴:起。

25. 石青:用石青。

26. 糁:涂。

27. 峨冠: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28. 而:表承接。

29.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30. 为:是。

31. 居:位于。

32. 阅:看。

33. 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34. 卷末:画幅的左端。

35. 如:好像。

36. 语:说话。

37. 现:露出。

38. 比:靠近。

39. 隐:遮蔽。

40. 绝:极

41. 类:像

42. 矫:举。

43. 属:相类似。

44. 诎:通“屈”,弯曲。

45. 而:表并列。

46. 倚:靠。

47. 可:可以。

48.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49. 楫:船桨。

50. 舟子:撑船的人。

51.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52. 衡:同“横”

53. 攀:扳。

54. 若:好像。

55. 状:……的样子。

56. 寂:平静。

57. 然:……的样子。

58. 夷:平。

59. 题:写,指“刻”。

60. 曰:是。

61. 了了:清楚明白。

62.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63. 篆章:篆字图章。

64. 丹:朱红色。

65. 通:总。

66. 为:刻。

67. 而:但是。

68. 计:计算。

69. 曾:竟然,还。

70. 盈:满。

71. 盖:是。

72. 简:挑选。

73. 修:长。

74. 狭:窄。

75.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


山市

蒲松龄

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了山市。不大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的城墙,上面有如齿状的矮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看得清晰分明,(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尘土之大无边无际,城市又变得模糊了。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都是开着的;每一行窗户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就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则虚无飘渺看不清楚,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奔忙,有倚窗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房慢慢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猛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商店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词解:


1. 然:然而。

2. 恒:经常。

3. 见:同“现”,显现。

4.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5. 青冥 :青色的天空。

6. 相顾 :互相看。(你看着我,我看指你)

7. 惊疑 :惊奇,疑惑。

8. 念:想。

9. 近中:近处。

10.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11. 甍:房脊。

12. 始:才。

13. 悟:明白

14. 为:是。

15. 未几 :没多久

16. 高垣:高墙。

17. 睥睨: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亦称女墙

18. 连亘:接连不断。

19. 若:像。

20. 历历:清清楚楚。

21.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

22. 莽莽:广大,迷茫。

23. 依稀 :隐隐约约。

24. 既而:不久。

25. 危,高。

26. 霄汉 :天空。

27. 窗扉 :门。

28. 皆:都。

29. 洞:像洞一样地

30. 裁:通“才”,仅仅。

31.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2. 其:它,指“危楼”。

33. 屑屑:忙碌的样子。

34. 或:有的人。

35. :靠着。

36. 逾时:超过。

37. 倏忽 :突然。

38. :终于。

39. 肆:店铺。


口技

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孩子醒了,大声啼哭。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歌曲哄小孩入睡。然后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说话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一时间一齐发出,各种妙处都具备。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碗器物倾侧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稍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喊。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狂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

词解:


1. 善:擅长,善于。

2. 会:适逢,正赶上。

3. 宴:宴请客人。

4. 于:在。

5. 厅事:大厅,客厅。

6. 施:设置,安放。

7. 而已:罢了。

8. 团:聚集。

9. 少顷:不久,一会儿。

10. 但:只。

11. 坐:同“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12. 哗:喧哗,大声说话。

13. 遥:远。

14. 觉:睡醒。

15. 呓语:说梦话。

16. 既而:不久。

17. 乳:作动词用,喂奶。

18. 而:表并列。

19. 止:停。

20. 是:这。

21. 手:用手。

22. 初:刚刚。

23. 叱:大声呵斥。

24.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25. 毕:全、都。

26. 备:具备。

27.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28. 默叹:默默地赞叹。

29. 以为:认为。

30. 绝:极,最。

31. 未几:不多久。

32. :打鼾,打呼噜。

33. 微:隐隐约约。

34.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35. 少:同“稍”,稍微。

36. 舒:伸展、松弛。

37. 稍稍:渐渐。

38. 俄而:一会儿,不久。

39. 间:夹杂

40. 力拉崩倒: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41. 曳屋许许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42. 虽:即使。

43.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44. 指:指明。

45. 名:作动词用,说出。

46.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47. 奋:张开、展开。

48. 出:露出。

49. 股:大腿。

50. 几:几乎,差一点儿。

51. 走:跑。

52. 绝:消失。

53. 视:看。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用手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气非常寒冷,砚池中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不放松抄写。抄写完后,赶快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往,曾奔向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从来没有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在他的身边(侍奉他),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神色更加恭敬,礼貌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能有所收获。当我去求师的时侯,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冒着严冬凛冽的寒风,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我却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书馆中女仆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和我住在同一学舍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朱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用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想法。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太学里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都给他们送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的房屋里读书,没有奔走的劳累;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从来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凡是所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这样亲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得到了。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因为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东阳县的马生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温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用心很劳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拜见他的父母,我所以讲讲自己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词解:


1. 即:就。

2. 嗜:特别喜爱。

3. 无从:没有办法。

4. 致:得到。

5. 每:经常。

6. 假:借。

7. 于:向。

8. 弗:不。

9. 怠:懈怠。

10. 走:跑。

11. 逾:超过

12. 是以:因此。

13. 以:把。

14. 因:于是,就。

15. 既:已经,到了。

16. 益:更加。

17. 患:担心。

18. 硕:大。

19. 游:交游。

20. 尝:曾经。

21. 趋:奔向。

22. 叩问:求教。

23. 望:声望。

24. 填:塞,拥挤。

25. 未尝:从来没有。

26.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7. 立:站着。

28. 侍:侍奉。

29.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30. 援:提出。

31. 质:询问。

32. 以:表修饰。

33. 或:有时。

34. 叱咄:训斥,呵责。

35. 愈:更加。

36. 至:周到。

37. 以:来。

38. 复:辩解。

39. 俟:等待。

40. 则:就。

41. 故:所以。

42. 虽:虽然。


43. 卒:最终,终于。

44. 之:取yy独,无实意。

45. 负:背。

46. 箧:箱子。

47. 曳:拖拉。

48. 巨:大

49. 支:同“肢”,四肢。

50. 僵劲:僵硬。

51. 汤:热水。

52. 沃灌:浇水洗。

53. 衾:被子。

54. 寓:居住。

55. 逆旅:旅店。

56. 日:每天。

57. 再:两次。

58. 食:同“饲”,提供伙食。

59. 鲜:新鲜。

60. 肥:肥美。

61. 被:同“披”,穿着。

62. 朱缨:用朱缨。

63. 宝:用宝石。

64. 腰:挂在腰间。

65. 容臭:香袋。

66. 烨然:光采耀眼的样子。

67. 若:像。

68. 则:却。

69. 袍敝衣:穿着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70. 处:在。

71. 略无:一点也不。

72. 慕艳:羡慕。

73. 以:因为。

74. 中:心中。

75. 足:值得。

76. 奉:供养。

77. 若:比得上,如。


78. 盖:大概。

79. 若:像。

80. 诸:各个。

81. 于:在。

82. 日:每天。

83. 县官:这里指朝廷。

84. 供:供给。

85. 岁:每年。

86. 遗:送。

87. 馁:饥饿。

88. 患:忧虑。

89. 大厦:高大的房屋。

90. 而:表承接。

91. 为:当,做。

92. 之:他们的。

93. 凡:凡是。

94. 宜:应当。

95. 手:用手,动手。

96. 诸:之于,兼词。

97. 其:他们的。

98. 天质:天资,人的智力。

99. 之:取独,无实意。

100.卑:低下。

101.若:像。

102.过:过错。

103.流辈:同辈的人。

104.称:称赞。

105.朝:朝见。

106.以:凭,用。

107.谒:拜谒,拜见。

108.撰:写。

109.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110.畅:流畅。

111.达:畅达。

112.辨:同“辩”,辩论。

113.夷:平和。

114.谓:称。

115.故:所以。

初中文言文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