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童年分析

发布时间:2014-08-20 21:00:41

大人读鲁迅的黑暗,孩子读鲁迅的童年

——鲁迅散文中的童年世界

从小就开始学习鲁迅的文章,这个本名为周树人的严肃先生似乎是一直陪着我们长大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本一直都会有他和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或怪物。甚至到了大学,他和他的作品还是避不可免的出现在文学生的课本中,甚至是许多毕业论文研究讨论的对象。

对于鲁迅的作品,很多人说是非常的犀利尖锐,具有对现实强烈的讽刺批判的感情。

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著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这些作品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也反映了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轨迹,同时也是记录他自己的心理路程,对以前美好生活的追忆。

而我在这里单单想讨论的是鲁迅作品世界中的,童年。

自幼最先接触鲁迅先生,是因为一篇《三味书屋》的课文,虽然这篇文章不是鲁迅写的,但是从文章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幼时鲁迅的童年,那个大文豪开始握笔的时候。

语文课本收录鲁迅关于童年的作品有《少年闰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还有《故乡》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逐渐成长,有血有肉,天真幼稚,完完全全一个寻常的小孩子。

不懂所谓的阶级观念,没有半点乡里人的架子,和乡下的小伙伴们开玩笑打闹疯玩,喜欢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闰土,也憧憬过很美好的鸟羽毛花贝壳之类的小玩意儿。

小时候读语文书偏爱读鲁迅的课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拟人比喻手法用的很好。我读到用手指按住蜈蚣的脊梁时,心不由自主的想,鲁迅真是勇敢。

其实不是鲁迅勇敢,而是调皮的孩子都会这样玩闹,只是被明亮教室困住的我们,不敢去尝试,也无法去尝试。

“赤练蛇”的典故吓了我很久,一个读书人被一个美女模样的人叫了名字,结果美女是美女蛇,夜晚要来吃人。还好有老和尚救了书生,打死了美女蛇。

这个故事吓到了鲁迅,也吓到了我。

接下来在鲁迅童年中陆续登场的有念到好文章便会微笑拗过头的老先生,有从乡下来的长工的孩子闰土,还有鲁迅又讨厌又喜欢的保姆阿长……这些人从他的世界里走过,或深或浅,从此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至少他向我们展示的便是快乐幸福的。

他讨厌背书讨厌打手板,可以因为阿长“谋害”了他的隐鼠而讨厌,也可以因为她买来自己期待已久的山海经而又重新喜欢他,在夜晚时和小伙伴们去偷吃毛豆,因为要去五猖会而兴奋得狂跳,因为一个可以一起玩的很好的小伙伴的离开而闷闷不乐几天,他向往好玩的乡村,心里一个劲儿的想着抓鸟捕猹的夜晚,他也会欺负自己不喜欢的小孩子,有着孩子的顽劣天性。

这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

从他的童年里,我看到了我自己。

最好的作者,是要读者读着死物一般的书,而产生活水一般的思想,产生共鸣。

鲁迅作品中便是这样子,带读者回到他的童年,他的百草园他的三味书屋,他的精神世界。

与《野草》《呐喊》等作品集相比,《朝花夕拾》是很温馨的。

老师说,一个人失恋的时候最想做什么?回忆相恋时候的温柔。

对,当鲁迅面对黑暗的社会,他决定要拿起笔投入反对白色恐怖的战斗中,他便知道他世界便是义无反顾的黑暗。

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渴望。

并不是鲁迅中年生活不如意,他有结婚,有自己的家庭,有事业有孩子。他也有平平常常的幸福,然而他此时的苦难忧愁似乎多过他小小的快乐,于是他把自己不多得的快乐全部加在了他的童年生活上,使得他的童年变得过分美好,他或许是想回归最初的生活,无忧无虑。

然而鲁迅回不到过去的时光,也就无法重新拥有光明而平稳的生活。他寄情于他的童年,他倾力打造他过去的世界,让一切都变得美好。

这种美好是与鲁迅众多文章中的黑暗是截然相反的,甚至有种坚决背弃的意思。

读鲁迅的《记刘和珍君》,读《呐喊自叙》读《祝福》读《狂人日记》读他的很多作品,会心情沉闷低落甚至觉得自己也开始有点愤世嫉俗的样子时,你是绝对不会想象到他作品下的童年,如清水般透彻。

说到童年,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描写童年的大文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这个同样被誉为阶级斗士的作家,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

有一段关于两个舅舅因争家产而在外祖父家打架的描写,“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第一次读高尔基《童年》这本书,是在语文课本的《名著导读》里,这篇像是自传体的小说给我一种除了人物名字混乱外,也给出了里面生活混乱社会混乱什么都混乱的感觉。

它展现的是沙皇统治下人民艰难的生活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虽然它也表达了对自由与权利的追求和向往,对个别人性的赞美和追求。

但恕我直言,高尔基的童年不会放在小学课本里,而是放在中学课本,等我们接触到高尔基的童年世界时,我们的童年已经在鲁迅先生的陪伴下慢慢度过。

没有人会在刚刚懂事时需要启蒙时看到如此纠结的文章,也许,鲁迅的童年才是适合天真活泼而又淘气的我们。

会有人说,也许是高尔基的童年过得比鲁迅痛苦和艰难。

那让我们回顾一下鲁迅的童年。1889年,鲁迅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当时是鸦片战争后四十年,帝国主义对中国不断进行侵略,清政府昏庸无能,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社会矛盾加剧,秩序混乱。家道中落,父亲生病。鲁迅童年也未必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欢乐。

就算高尔基的童年是诸多苦难,鲁迅也未必是非常快乐幸福的长大的,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

很庆幸,这些苦难只是鲁迅作品中的童年世界里的一笔带过。

鲁迅和高尔基都被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士,都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他们作品的风格有相像的地方,同样将笔当做战斗的武器,同样决绝得锋利。

高尔基把自己的苦难摊开让众人看,鲁迅却乐衷于分享自己的童趣。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基和鲁迅的照片不苟言笑,严肃得十分相像,而我却从鲁迅照片脸上看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的原因。

鲁迅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正如童话作家们给孩子们盖的梦幻宫殿,可以是水晶黄金珠宝玛瑙宝石建造,一切王子公主女巫的故事都围绕其发生。也像好多作家把所有动物拟成人,上演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最终代表光明正义打败坏蛋的情景剧那样,鲁迅也给孩子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留下一片干净的山水村土,孩子们田间奔跑时的欢声笑语,古老的赤练蛇故事,长着各种花草的百草园,月下吃瓜的猹,摇橹拨动水花的声音,放飞的风筝,奇怪的新年风俗……

一切一切回归最初,回归童真。

是纪念自己的童年,也是身在黑暗时所打造的精神世界,但鲁迅想不到的是,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他的童年成了许多被困在水泥建筑中长大的孩子所好奇而向往的。

感叹鲁迅不泯的童心,和他笔下的纯真世界。

大人读鲁迅的黑暗,而孩子读鲁迅的童年。

27 13级中文系新闻班

陈宁

鲁迅作品中的童年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