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水浒之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发布时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金圣叹评水浒之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作者:王青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
摘要: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中提出了澄怀格物的人物塑造方法,并由此生发出忠恕因缘生法等一系列人物创作理论,据此最终方能创作出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一百八人物。这些创作理论显示出金圣叹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思想底蕴。关键词:金圣叹;人物形象;澄怀格物;忠恕;因缘生法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对小说的艺术特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一系列小说创作的方法,涉及叙事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方面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金圣叹说《水浒传》人物塑造能做到鲜明生动,令读者读之酣畅淋漓,是因为施耐庵着重刻画人物的精气神,将其作为刻画人物的核心。而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對比烘托、类似人物形象提炼同中之异,就更能将人物写的立体多面生动。同时,人物的语言行为又都能达到合乎情理,与人物之一脉相承。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创作方法,写活人物呢?金圣叹提出了澄怀格物忠恕以及因缘生的创作理论。
金圣叹在三十五回夹批中说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金圣叹认为文学创造活动是人精神世界外化的表现,而上述的这些人物塑造理论就主要是从创作主体作家自身修养的内在角度提出来的。依金圣叹所见,《水浒传》的各色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就是因为作者深入生活,切身体会生活,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笔下人物的内心,长期积淀酝酿,最终写活人物。一、澄怀格物
其中澄怀格物一词,体现出金圣叹所受道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澄怀,就是说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排除杂念,心灵虚空,内心的宁静和澄明,进入了道家所言的虚静态,心无旁骛地打磨人物,不受外在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创造的人物内心世界中,先让人物在自己的心中、想象中活起来,进而形诸于笔尖纸上,让读者阅读到一个鲜活的角色。
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首先说明了格物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经历长期的积淀才能有朝一日顿悟其中真味,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格物一词,源于理学家所推崇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常,格物总是与致知相连。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修齐治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学之道的基石。而金圣叹将格物一词运用到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说作家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走进自己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分析角色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探求人物形成的原理,以及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而做到抓住人物之核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精气神所在,写出成功的人物形象。那如何才能做到格物呢?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提炼说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1]就是说忠恕是做到格物的方法。二、忠恕
忠恕也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论语·里仁》篇十五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指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核心思想的具体运用: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就是用对待自己原则对待别人。,孔子自己定义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的积极一面,用孔子的话,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金圣叹将此应用于人物创造,就是忠实于人物品质,将自己幻想成他。金圣叹在《序三》中说: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犬鼠亦忠。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在四十二回的首批中他又写到:夫中心之谓忠也,如心之谓恕也。见其父而知爱之谓孝,见其君而知爱之谓敬。夫孝敬由于中心,油油然不自知其达于外也。”[2]又说盖忠之为言中心之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为喜怒哀乐之中节,谓之心;率我之喜怒哀乐无不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恕。”[3]以上几处说明,作家只有将自己化为所写人物,推己及人才能将人物写活。正因为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天道规律,因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作家在创作时就应该想象着自己作为书中角色在故事中的情况下喜怒哀乐的变化和具体的处置方法,人物将如何说、如何做,最终加工润色,则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方自然流露,不着痕迹。作家以这种推己及人、亲身体验的方式描绘人物,就能把人物写的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立体多面,而不是扁平没有生气,或者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揣度本应有灵魂的人物的内心,而使得人物缺少了内在贯穿的精神轨迹,成为一个失败的人物形象。三、因缘生法
那如何才能做到忠恕呢?按金圣叹的说法,就要掌握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本乃是佛教术语,因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概括。按佛教说法,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及条件方才呈现出来,亦即生法。因缘之网网罗万事万物而非凭空产生。应用到人物创作,就是在秉忠恕之法推己及人,深入角色内心时,要切实体会人物言行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样才能精准把握人物特点,创造出传神逼真的人物形象。但金圣叹所说的因缘生法并不等同于说每个人物的生命轨迹都由一个高于世人的神秘力量所操控宿命论,而是需要通过人们的努力、作家的修炼以认识到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正是据此,才使人物的个性发展有迹可循,真实可信。
作家懂得了因缘生法,在创作时进而做到动心而均。金圣叹在第五十五回的总评中说施耐庵兼有奸雄与豪杰之气,也正因如此耐庵在创造这类人物的时候便能感同身受,将自己化身为人物,进而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可是当刻画淫妇、偷儿这类角色时,耐庵是断断没有这种气质的,那该怎么办呢?他说: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4]这就是说,不论创造的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高尚还是卑鄙,自己是否有着亲身经历,与自己本身的个性禀赋是否相似,作家都能进入人物内心,临其境,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经由动心而物化为所写的人物,创作出有生命的、有人情味的角色。施耐庵在创造人物时,将自己幻化为人物本身,进入人物所处的世界,而具备了所写人物的心性品质,所以能将人物写的饱满立体,呼之欲出。动心而均,正如德国美学家利普斯在其作《空间美学》中详细阐述的移情说,我们将自己内心的感觉、情感、意志投射到外物上去,就使得外物也具有了我们的感觉、情感、意志,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有了生机。这既是我们进行审美活动的方式,也是进行艺术创作尤其是人物塑造时应遵循的法则。
《水浒传序三》中写: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尤小试其端也。施耐庵秉承着忠恕因缘生法的创作准则,创作出了活灵活现的一百八人物。另一方面,总的来说,以上所言的几个概念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层级顺序:因缘生法忠恕前提,做到因缘生法,明白事件、人物发展的原因情境后,方知何为明何为,如此一来便能做到澄怀格物,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金圣叹总结的这一过程不单适用于人物形象的描绘,也贯穿于金圣叹所梳理出的总体的小说创造思维流程,发展出波澜起伏的情节推进。
金圣叹从创作主体出发,说明了在塑造人物时主观方面的要求和作用。在金评本第二十八回首批中有云:若夫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第四十七回首批中也写到:以墨为兵,以笔为马,以纸为疆场,以心为将令。”“以心为经以心为将令都说明了文学创造是一种由心而始、思绪驰骋的精神创造活动,这些说法突出了作家主观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与其因文生事的总体小说创造观相契合。而在以上所說的人物创造理论中,因缘生法一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了塑造人物不能离开客观的外部环境制约,说明了客观方面的作用。人物塑造要做到主客两个方面的统一——由心出发,但不忽视客观环境的制约限制作用,最终达到一种主客合二为一的物化境界,进入到了金圣叹所言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化境境界。
金圣叹评点《水浒》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发现总结了小说的一系列创作方法理论,虽然这种评点的方法显得零散不成系统,但就人物形象塑造这个层面来说,金圣叹的理论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通过澄怀格物忠恕因缘生法等一系列命题从较为深刻的角度阐释了小说人物创作规律和文学的属性,对于提高他所处时代通俗文学的地位和后代小说创作及其评点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参考文献:
[1]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下)[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2]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8-222.

金圣叹评水浒之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