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农历的几月

发布时间:2019-02-25 01:12:32

冬至是农历的几月

【篇一:命理农历月份划分】

命理农历月份划分 农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历法,因此命理学中的月份、生肖都是以此为基础推算的。而农历的月份划分,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每个节气在阳历上的时间都是相对确定的,前后会有一两天的误差。大家可以按以下的节气来划分农历的月份: 春三月(月支为寅、卯、辰,五行属木):

农历正月,地支为寅。立春经雨水到交惊蛰为止。农历二月,地支为卯。惊蛰经春分到交清明为止。农历三月,地支为辰。清明经谷雨到交立夏为止。 夏三月(地支为巳、午、未,五行属火):

农历四月,地支为巳,立夏经小满到交芒种为止。农历五月,地支为午。芒种经夏至到交小暑为止。农历六月,地支为未。小暑经大暑到交立秋为止。 秋三月(地支为申、酉、戌,五行属金):

农历七月,地支为申。立秋经处暑到交白露为止。农历八月,地支为酉。白露经秋分到交寒露为止。农历九月,地支为戌。寒露经霜降到交立冬为止。 冬三月(地支为亥、子、丑,五行属水):

农历十月,地支为亥。立冬经小雪到交大雪为止。农历十一月,地支为子。大雪经冬至到交小寒为

止。

农历十二月,地支为丑。小寒经大寒到交立春为止。

关于生肖的确定:从阳历上看,立春一般是每年的24日左右,惊蛰一般总是在35日左右。在此也提醒大家注意,生肖的确定,是以立春日子时为界限的,子时之前,也就是立春日前一天的23点之前出生的,按上一年的生肖定,23点及之后出生的,则按新年的生肖定。在阳历24日左右出生的朋友们要注意一下,可别判错了你的生肖哦。

【篇二:冬至的别称是什么?】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阴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 渐长至也。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冬至的别称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短至。也叫短至节。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着眼于现在时的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而非冬至。

肥冬。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喜冬。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冬至,谓之喜冬。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

履长节。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豆腐节。这也是从习俗角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的比较。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冬至俗谚

冬肥年瘦。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据说此俗以江浙一带为最,其实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在我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冬至节在年节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友贺节所携礼物也颇贵重。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旧时乡民谈菜肴的好坏,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推而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而言,当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冬至大如年。也称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但是,两句俗语的比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九九歌与消寒围

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

一九二九不舒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相对的;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此处以冬至日数起,与现今历法不同,但可能是事实,后世志书也有谓冬至日起数九者。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清光绪14年刻本河北《东光县志》的作者就说:至数九歌词,则自唐以来,颇著载籍。如陆泳《吴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冯应京《月令广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并有夏至、冬至数九两篇,大同小异。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给这种论断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岁时杂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尽热尽宋代大文豪苏辙《冬至》诗还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以下南北对举两首: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余寒消尽暖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

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篇三: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

农历又被称为夏历、阴历、旧历、中历、华历,我国已经用了几千年,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 农历还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就每60年重复六十甲子。如公元199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2051年也为辛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干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 农历还使用干支纪日。古代史书上不记月之几日,而记月之干支日,读古代史书就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再按干支纪日法顺推是月之第几日。

中国历朝颁布的历书,历理均大同小异。编历规则不变、改革的是推算方法。史上推算农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还好各时期的史书都有收录中国历朝颁行历书的推算方法;史书有收录我在编写《电脑医生万年历》和《福星万年历》(简称程序、下同)时才能还原史实农历。程序在网上发布后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同时也有网友来信或来电询问古今农历推算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专门把这些常见问题知识写出来。以飨网友。

程序选用还原的颁行历及使用年限

一、农历(又称:夏历、旧历、中历、华历)

1、农历历算和编历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座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

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11];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12]、鲁历同殷历;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子月为2]‖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

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2、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月策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年策与置閏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11月),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有12个月就不置閏、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如有13个月就要置閏、以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后的第一个没中气月设为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

例如:2032年农历冬至月到2033年农历冬至月之间有12个月,就不置闰。2033年农历冬至月到2034年农历冬至月有13个月就必須置闰,在2033年冬至月(11月)后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就是2033年冬至月后的第1个月,就定为闰月。它正好在冬至月(子月[11])后,所以就叫闰子月(闰11月)。

3、无还原的颁行历

古六历⑴[―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及鲁历‖] –夏朝前 -夏朝、商朝、西周(?-104

4、程序公元前104年以前历法还原参考

(公元前4713 - 1188年)-用现代天文计算(农历置闰在年尾)还原

(前4713-1188年)-暂用现代天文计算(农历置闰规则:用《殷历》闰章)还原 (公元前850- 公元前221年)-暂用周古四分历还原-

(公元前221- 公元前104年)-颛顼历(秦历)还原 - 秦朝、西汉初

5、程序公元前104年后还原的颁行历

平气平朔(公元前104 - 公元618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 - 84年)

汉四分历 - 东汉(85 - 220年)、曹魏(220 - 236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宋(237 - 444年)

元嘉历 - [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445 - 509年)

祖冲之的大明历 – [南朝]梁、[南朝]陈(510 - 589年)

开皇历 - 隋(590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 - 618年)

平气定朔(公元619 - 公元1645年)

戊寅元历 - 唐朝(619 -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 - 783年)

正元历,观象历-唐(784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 - 892年)

崇玄历 - 、后梁、后唐、后晋⑵*、后汉、后周(893 - 955年)、 契丹(辽)(907 - 947年)

钦天历 - 后周、北宋(956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 - 1023年)

仪天历,崇天历- 北宋(1000 - 1064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 - 1067年)

崇天历- 北宋(1068-1075)

补修奉天历(奉元历) - 北宋(1075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 - 1135年)

统元历,乾道历,淳熙历 - 南宋(1168 - 1190年)[统元历(1136 - 1167年)乾道历(1168 - 1176年)淳熙历(1177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 - 1251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 - 1270年)

本天历- 南宋(1277 - 1279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清初(1280 - 1645年)

定气定朔( 公元1644年以后)

时宪历 - 清朝(1646 - 1742年)[以东经116度计算]

重修时宪历 - 清朝(1743 - 1911年)-民国(1942 - ?年本程序到1935年)[以东经116度计算]

近代天文时宪历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年程序从1936 - 1960年)[以东经120度计算]

现代天文时宪历 [紫金历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1 -? 本程序算到7800年)[以东经120度计算]

、古六历据说就是古四分历,只有岁首月份的不同,实无其它历理的任何区别。⑵*、后晋(939 - 943年)用调元历;本程序(939 - 943年)用崇玄历还原,因943年后晋复用崇玄历。

、因为主要是以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为准,所以有人称他为紫金历。主要特点是历法固定,而历算即算法不固定,而是完全用历算时最新最先进的天文数据最新最先进的算法计算。

6、新旧朝代更替时、或分裂时各政权颁行历没还原的

古六历[―黄帝历、秦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及鲁历‖] - [东周] 春秋、战国(前770 -221年)

汉四分历 -东吴(222年)、蜀汉(221 - 263年)

乾(干)象历 - 东吴(223 - 280年)

三纪历 - 后秦(384 - 517年)

景初历 - [北朝]魏(445 - 451年)

玄始历 -[北朝]魏(452 - 522年)、北凉(412 - 439年)

正光历 - [北朝]魏(523 - 534年)、

正光历 –[北朝]东魏(535 - 539年)、[北朝]西魏(535 - 556年)

兴和历 - [北朝]东魏(540 - 550年)

天保历 - [北朝]齐(551 - 577年)

正光历 –[北朝]周(556 - 565年)

天和历 - [北朝]周(566 - 578年)

大象历 - [北朝]周(579 - 581年)

大象历 -隋(581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 - 589年)注:因开皇历只有还原(590 - 596年) 调元历 -契丹(辽)(948? - 993年) 后晋*939 - 943年)

大明历 - 辽(994 - 1125年)、 金(1126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蒙古(元)(1182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南明、住臺湾的南明郑(明皇帝赐姓朱)氏政权(1646 - 1683年住臺湾的南明与清统一)。

7本程序建正说明

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是夏历(即建寅为正),由于历史上改朝换代或君王改换纪元等原因,曾有多次修改月建,本程序编写时为了更符合史实也多次修改月建,所采用的月建(年首)如下:

建寅为正(子月为11月)-(前4713-1600年);

建丑为正(子月为12月)-(前1600-1046年);

建子为正(子月为1月)-(前1046-1046年);

建亥为正(子月为2月)-(公元前255(丙午)-104[太初元年四月]); 建寅为正(子月为11月)-(公元前104[西汉太初元年五]-公元9年); 建丑为正(子月为12月)-(公元9-公元23年);

建寅为正(子月为11月)-(公元23-公元237年);

建丑为正(子月为12月)-237-239年);

建寅为正(子月为11月)-(公元239-公元689年);

建子为正(子月为1月)-(公元689-公元700年);

建寅为正(子月为11月)-(公元700年十月-公元761);

建寅为正(子月为11月)-(公元762-?本程序到7800年);

周朝历法较为混乱(因春秋战国时各国历法不一);本程序公元前1046乙未年公元前723戊午年用周历建子为正(子月为1月),公元前722(己未)年因周不修历用鲁历、鲁历建丑为正(子月为12月),公元前476乙丑年恢复周历建子为正(子月为1月);前264丁酉年256乙巳年可能因周历失闰又(子月为2月)。

(公元761年)九月去年号,但称元年。以建子为正,月以所建辰为名,原十月称亥月,原十一月称子月(岁首),...,原三月为辰月。而建巳月复寅正,恢复原月名,仍称四月。

另、公历

1、无还原的[罗马]颁行公历及使用年限

初期儒略历-([罗马纪年707]公元前46-公元7[罗马纪年760])罗马

2、还原的[罗马]颁行公历及使用年限

儒略历-([罗马纪年761]公元8-公元476[罗马纪年1229(罗马亡)])罗马

3、还原的公历

儒略历[1]-(程序从公元前4713 ?-公元158210)部份西方国家及国际通用换算各国古历

格里历[2]-(158210-? 程序算到7800)西方国家及国际公用;中国官方公元1911年开始使用

1:国际习惯公元1582104日之前(包括104日)采用儒略历,年分12个月,单数月大,长31日,双数月小,长为30日,2月平年28日,闰年29日。每四年1闰;但是和罗马在公元8年以前颁行的初期儒略历不同。

2:公元15821015日之后(包括1015日)采用格里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公元1582105日到1014日,是被删掉的十天,故无此十天。

冬至是农历的几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