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国“被申遗”现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19 12:18:05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对韩国“被申遗”现象的思考

课程名称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陈非非 学  号 201411001051

课程与教学论 2014

国际教育学院 2015311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制

摘要

随着韩国文化保护政策的深度开展,“韩流”文化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甚至得到不少西方国家的认可。但与此同时,我国报纸上、网络上关于韩国申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报道此起彼伏,这些报道大多没有事实依据,属撰稿人凭空捏造,却误导了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达到了煽动情绪的目的,令不少国人对韩国挥戈相向。针对此现象,国人应该意识到,本国传统文化被其他国家重视是值得高兴的现象,文化没有“偷”与“抢”,优秀的文化值得被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同时应反思本国在文化重视程度上的不足,努力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 韩国、申遗、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保护

“韩流”在中国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韩国文化热让我们发现,中国在文革“破四旧”中遭到严重破坏的传统儒家文化在我们的东邻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承。韩国举国上下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令中国这个在文化方面对其影响甚深的国家相形见绌。可是近年来,随着韩国文化保护政策的开展,关于韩国将中国某个传统文化符号“申遗”的报道此起彼伏,让不少不明真相的中国民众对于韩国这种“强盗”似的行为极为不满:屈原、孔子、西施、李时珍统统都有韩国血统,饺子、粽子、印刷术也早就打上韩国烙印。令人啼笑皆非的报道总能吸引眼球,挑起民众的厌韩情绪,甚至有不少言辞激烈者不分是非曲直随意谩骂排斥关于韩国的一切。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交织确实影响了韩国人的中国观。但不靠谱的虚假报道无论多么荒谬却总是大有市场,引得媒体互泼冷水、民众相互对骂,这一现象引人深思。韩国文化保护政策真的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中国文化符号为何如此轻易就被“偷走”?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吗?围观怒骂过后,是否应该冷静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文化?

1、关于韩国几个谣言

1. 端午节申遗

这是流传最久的一个谣言,然而其形成也最为令人费解,追索关于江陵端午祭的早期报道可以发现,在当年的报道中就有中国民俗专家出来表示“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但这似乎丝毫无碍于这个谣言继续传播。

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这个谣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把申遗当成了注册商标,以为韩国的端午祭一旦申遗成功,中国的端午祭就“侵权”了,其实申遗的内容是一项民间活动,假设韩国申遗的就是韩国的端午节,也丝毫不妨碍中国为中国人的端午节申遗。

2. 汉字申遗

071212的一篇报道说,汉字“申遗”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其实,关于韩国拿汉字申遗的谣言,在国内倒真的是已经流传了一年多。有报道称,061010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经过十年研究和考证后,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他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韩联社13日报道说,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韩国谚文倒是在联合国申遗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世界共识谚文是根据蒙古文的八思巴字创造的,根本和汉字没关系,谚文的样本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只要不是瞎子,基本上难以混淆谚文和汉字的巨大差别。

3. 风水和中医申遗

据称“韩国从2003年开始,就在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主导下联合数十个机关促进了风水地理说的世界遗产登记工作,将会在明年内结束登记工作”。这个谣言的出现以后,马上就有热心人士指出中国人自己不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结果又快要被韩国人抢走了。不过韩国媒体似乎有和中国人较真的爱好,韩国《东亚日报》0712月很快就出来澄清,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和文化财厅确认后发现,风水申遗这件事情子虚乌有。

也有媒体报道称韩国准备把中医当韩医去申遗,这也让一些中国人大感惊恐。其实韩国只是要拿一本韩国医书《东医宝鉴》去申请世界纪录遗产。《东医宝鉴》确实记载了很多来自中医的药方和医书,不过这本书和中国的《本草纲目》差不多,其历史意义大于科学意义,申遗成功也不等于被医学界所接受。《东医宝鉴》申遗成功后,韩国医师协会即发表《关于<东医宝鉴>申遗的评论》,文中指出“《东医宝鉴》中记载了很多类似‘成为隐形人的方法’、‘看到鬼神的方法’等完全不符合今天常识的内容”,文章还宣称,“《东医宝鉴》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世界承认‘韩医’是医学的一部分”。

4. “印刷术”与浑天仪

韩国人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被承认,这倒不是一条假新闻,不过由此认为韩国“偷”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则纯属过度联想。在金属活字印刷术这个领域国际上只承认德国的古登堡是最早的发明者,但韩国人拿出的充分的资料记载,甚至拿出实物证明了来自韩国的同样的发明比古登堡早了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承认韩国人的此项发明,为此世界各地教科书也将作出改写。

关于韩国“抢”了浑天仪则是纯粹的误解。韩国纸币上那个貌似浑天仪的东西其实是韩国编号230的国宝浑天表上的一部分,并不是浑天仪,韩国的混天表虽吸取了中国因素但也吸取了当时新兴的西方科学因素,最大区别是韩国浑天表中心是有地球的,而中国人当时还认为天圆地方,因此浑天仪中心没有地球。其实最早发明浑天仪的也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公元前255年的希腊人。

5. 火炕申遗

国内媒体也曾传出,韩国国土海洋部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并称韩媒体担心,拥有火炕生产技术的中国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先机必须加快进程。于是国民开始担心东北常见的土炕也要被韩国抢走了。

韩国计划申请的传统“温突”系统与中国人理解的“火炕”并非完全一个概念。
2014317日,的确有《朝鲜日报》刊登消息称韩国政府有意计划申报朝鲜“暖炕”,但在此之前先要进行4个月的基础调查。不过,韩国计划申报的取暖设施学名为“温突”,其发音Ondol更为英语、日语等社会所广泛使用,专指朝鲜民居特色的地热取暖系统。它与中国人熟知的东北火炕并非重合概念,公元7世纪开始在朝鲜半岛上广为流行的温突主要为整间房间全铺式地暖,当地居民也因此至今保持低坐卧的起居习惯。

6. XXX是韩国后裔

2008731,广东《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报道中称,这是韩国“朴芬庆”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此,《朝鲜日报》81澄清:从未报道过这一内容,这是“假新闻”。另外,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也并没有名为“朴芬庆”的教授。

不过“抢祖宗”的谣言越来越多样化,冒出了诸如西施是韩国人,李时珍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后裔,毛泽东是韩国人后裔,熊猫的故乡发源地在韩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等等多种版本。这些谣言时至今日仍然被不少人相信。

二、韩国人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眼中的韩国

这种韩国“被申遗”的虚假报道层出不穷,并且大有市场,既有韩国自身主体史观的问题,也有国人对韩国抱有成见的观念在起作用。

中韩两国虽然一衣带水,但直到1982年方才建交,彼此的了解程度因媒体的妖魔化报道等原因似乎并不深刻。韩国撰稿人金宰贤曾写道:“如果不身临其境,就很难了解中国,并且,从外边了解的中国和实际的中国不太一样。如同观察西瓜般的,从未接触西瓜的人会猜测果肉颜色接近绿色,但实际上它的颜色却是红色。”金宰贤说,韩国人对中国的情绪是挺矛盾的。“韩国人普遍比较看好中国的发展,而且韩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国,这一处境让韩国警惕。”也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

韩国国民对待很多问题的心态都是复杂矛盾的,如韩美牛肉风波,在自尊心问题上不肯让步,在生活中也不乏与现实妥协的理性。韩国不少重量级媒体至今仍有反共和亲美倾向,不了解中国但热衷于负面报道,喜欢看笑话。而且在报道中国时,还经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受害者的心态,总感觉中国在有意欺负韩国。而部分中国媒体抓住这一点特点和民众心理,频频打出“倒韩”民族牌,效果不错,尝到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国部分不理性网民的推波助澜,让中韩这两个经贸联系密切,一衣带水的邻邦总是显得若即若离,心存隔阂。普通的韩国老百姓并不是都如媒体渲染的那般自大狂妄、小家子气,劲爆挑逗的报道抓人眼球,却让两国百姓的心越走越远。

三、学习吸收创新不是偷盗,中国需调整心态

平心而论,韩国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上确实自有一套,上到总统下至百姓,都有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韩国总人口5千多万,主要为朝鲜民族,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资源匮乏,特色稀少。韩国的品牌战略就是借助外物来完善自身,韩国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而且做得比中国还要好,保留的更完整。在文化营销上,韩国人更是不遗余力。韩舞、韩剧、韩服等都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名片,韩国不仅将品牌形象塑造得很好,塑造了深厚的品牌内涵,而且以实际行动来提升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为了传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内容纳入了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 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如5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渊源悠久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俗。200511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但大多数都已经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所淹没和抛弃。“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邻国日本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一点值得中国反思和借鉴。中国是“申遗”起步较早国家,但几十年过去以后,文物和文化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维护性强拆”、借“申遗”赚钱等乱象层出不穷。个人和政府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短浅的、功利的态度,无法对文化传统有正确的认识。在喊打韩国“盗走”中国文化符号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对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做了些什么?

再说韩国“抢”中国文化符号一事。不少学者都同意文化遗产的共享是一种荣耀这一观点。我们的文化产品被别人因袭、模仿甚至再创造,体现了国家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比如,韩国接受了端午等中国文化,并作为自己文化符号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并不等于中国就丢掉了端午节。反过来说,中国文化遗产,也有一些是借鉴外来民族的,比如说,佛教、以及藏传佛教,都是中国借鉴过来以后又做出自己民族的重要贡献。印度并没有指责中国、缅甸、泰国抢走佛教文化。美国也没有指责其他国家抢走圣诞节,并不是说因袭过来,就没有自己新的创造。

总之,国人在面对他国文化保护政策,尤其是承袭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时,要摆正心态,优秀之处我们就应该虚心学习,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似的加以批判打压;而我们自身更要看到自己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要多做努力。优秀的文化应当被世界各国人民分享,我们也应该高兴地看到本国的文化符号出现在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冯燕容. 由“韩国文化热”引出的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D]. 上海:上海戏剧学院, 2006.

[2] 李志峰,乐爱国.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与政策演变思考[J]. 人民论坛, 2014, (460): 8-11

对韩国“被申遗”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