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4各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发布时间:2019-09-14 21:50:07

高中化学选修4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焓变 反应热

知识点一 焓变、反应热

1焓变、反应热

(1)(H):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

(2)焓变: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之差。焓变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的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符号:用ΔH表示。

单位:常用kJ/molkJ·mol1

表示方法:ΔHH(生成物)H(反应物)

(3)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4)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等于焓变,所以我们常用焓变H)表示反应热。

(5)反应热和焓变的比较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从化学键的角度(微观角度)看: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反应物所有键能之和)(生成物所有键能之和)

如图:

1 mol H2分子和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吸收总能量为:436 kJ243 kJ679 kJ

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释放总能量为:431 kJ431 kJ862 kJ

H2(g)Cl2(g)===2HCl(g)反应过程释放的能量为:862 kJ·mol1679 kJ·mol1183 kJ·mol1

(2)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能量的相对大小来考虑(宏观角度):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反应为吸热反应。

反应热=(所有生成物能量之和)(所有反应物能量之和)

两者联系:分子中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性质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性质越活泼。

3.理解反应热、焓变要注意的问题

(1)反应热描述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的热量变化。

(2)反应热描述的是一定温度下的热量变化。

(3)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不存在不发生能量变化的化学反应。

(4)ΔH的单位为kJ·mol1J·mol1,式中的“mol1”不能理解为每摩尔反应物或生成物,应理解为每摩尔反应

(5)焓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之一,不能进行测量,但焓变(即反应热)可以直接测量,其测量仪器叫作量热计。

知识点二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

E(反应物)E(生成物)分别代表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能量;Q()Q()分别代表反应物断键吸收的热量、生成物成键放出的热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如CaOH2O===Ca(OH)2

所有的燃烧反应,如CH42O2CO22H2O

酸碱中和反应,如NaOHHCl===NaClH2O

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如2Na2H2O===2NaOHH2

中学阶段所学的置换反应多为放热反应(CH2OCOH2H2CuOCuH2O)

部分特殊反应,如铝热反应、过氧化钠与水或CO2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等。

(2)常见的吸热反应。

绝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3CaOCO2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

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

某些特殊的化合反应:如N2O22NO ΔH>0CO2C2CO ΔH>0

CCOH2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3.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判断

(1)必须是化学反应,不是一般物理吸热、放热过程。

(2)比较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高低、大小。ΔH>0时,反应吸热,ΔH<0时,反应放热。

(3)比较反应物、生成物总键能大小。

(4)对照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分析。

4.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正确认识

(1)放热反应、吸热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

(2)并非所有的分解反应都为吸热反应,如双氧水的分解为放热反应。

(3)并非所有的化合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如CO2C2CO为吸热反应。

重点记忆

1.反应热三要素

(1)符号:ΔH

(2)常用单位:“kJ/mol”“kJ·mol1”

(3)正、负号:ΔH<0为放热反应,ΔH>0为吸热反应。

2.反应热计算两公式

(1)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2)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3.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两个原因: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不同。

(2)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释放能量,二者不可能完全相同。

4.牢记反应热和焓变的表示方法,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

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反应热Q就是焓变ΔH,高中阶段二者通用。

5.牢记三个重要的吸热或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硝酸铵爆炸分解、过氧化氢分解。

(2)吸热反应:CCO22CO

反应热的实质及简单计算方法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键能求反应热: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ΔHE(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E(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二、热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还说明了物质的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如:在25 101 kPa时,H2(g)O2(g)===H2O(l) ΔH=-285.8 kJ/mol,表示298 K101 kPa时,1 mol H2(g)mol O2(g)反应生成1 mol H2O(l),放出热量285.8 kJ

3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三步骤:

——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计算出ΔH的数值,并写出单位及符号

4思考与交流——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问题

(1)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热化学方程式的基础是化学方程式,因此必须遵循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如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等。

要在物质的化学式后用括号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一般用英文字母gls分别表示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水溶液中的溶质则用aq表示。化学方程式一般不写反应条件。

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标出焓变(ΔH)。放热反应,ΔH;吸热反应,ΔHΔH的单位是kJ/mol(kJ·mol1)。方程式与ΔH应用空格隔开。

由于ΔH与测定条件有关,因此应在ΔH后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在25 101 kPa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一般不用小数。

根据焓变的性质,若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的数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例如:已知H2(g)O2(g)===H2O(l)

ΔH(298 K)=-285.8 kJ/mol

H2O(l)===H2(g)O2(g)

ΔH(298 K)=+285.8 kJ/mol

2H2(g)O2(g)===2H2O(l)

ΔH(298 K)=-571.6 kJ/mol

特别提示

物质的状态不同,自身具有的能量也不同,一般说来,气态时能量最高,液态次之,固态最小。

不管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还是不可逆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都是指反应完全时的反应热。

300 时,氢气和碘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I2(g) 2HI(g) ΔH=-9.48 kJ·mol1,它不代表在300 时,将1 mol H2(g)1 mol I2(g)反应就有9.48 kJ的热量放出,而是代表有2 mol HI(g)生成时,才有9.48 kJ的热量放出。

5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六个必看

(1)看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例如:CH4完全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是CO2而不是CON2O2反应(放电)的产物是NO而不是NO2

(2)看表示物质化学变化的部分是否配平。热化学方程式同时表达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此它应同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3)看物质的表示形式是否正确。例如:NaOHHCl在稀溶液里反应的热离子方程式为OH(aq)H(aq)===H2O(l) ΔH<0NaOHCH3COOH在稀溶液里反应的热离子方程式为OH(aq)CH3COOH(aq)===H2O(l)CH3COO(aq) ΔH<0

(4)看物质聚集状态的标注是否正确。任何物质都可以呈现不同的聚集状态,如固态、液态、气态。一种物质在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固态与气态等之间转化时,也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必须在化学式右边的括号内标注其所呈现的聚集状态,否则,ΔH的值就无意义。

(5)ΔH的正、负号是否正确。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放热反应的ΔH;吸热反应的ΔH

(6)ΔH(包括数值和单位)与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对应一致(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作中和热。

(2)示例:1 L 1 mol·L1的盐酸与1 L 1 mol·L1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57.3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Cl(aq)NaOH(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

2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实验用品:(以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为例)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碎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 mol·L1盐酸、0.55 mol·L1 NaOH溶液。

(3)实验装置如图:

(4)实验原理:

实验时,先分别测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求其平均温度t1,两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读取混合液最高温度t2,再根据公式ΔH=-求得中和热。

(5)实验步骤:

按上图所示组装量热计。

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盛盐酸的小烧杯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6)数据处理

①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②计算反应热。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实验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则:

a500 mL 0.50 mol/L盐酸的质量m150 g,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的质量m250 g

b.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上述盐酸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m1m2)·c·(t2t1)0.418(t2t1)kJ

生成1 mol H2O时的反应热为:ΔHkJ/mol

(7)误差分析

由于在本实验中涉及量筒、温度计两种计量仪器,故其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1)体积、温度测量不准;(2)仪器保温效果不好或操作缓慢造成热量损失;(3)实验过程中液体外溅等。

特别提示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易错提示

①实验中改变酸碱的用量时,反应放出的热量发生改变,误认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也发生改变,因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是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l)的反应热,故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与酸碱用量无关。

②误认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数值是57.3 kJ/mol是针对所有酸碱中和反应,57.3 kJ/mol是稀的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时的反应热,浓酸或浓碱溶于水时也要放热,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数值会大于57.3 kJ/mol,而弱酸或弱碱参与的中和反应,因弱酸或弱碱电离时要吸收热量,则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数值小于57.3 kJ/mol

③误认为酸碱混合后立即读数即是终止温度,实际是读取反应混合液的最高温度是终止温度。

④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知识点一 燃烧热

教材解读

1定义

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作该物质的燃烧热。

2理解燃烧热的定义时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条件:25 101 kPa

(2)标准:可燃物的用量为1 mol纯物质。

(3)反应程度:完全燃烧,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4)单位:kJ·mol1

(5)表示方法:

ΔH=-a kJ·mol1文字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用ΔH表示时,带上负号。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1 kJ·mol1ΔH=-890.31 kJ·mol1

(6)燃烧热表示的意义:

例如:H2的燃烧热ΔH=-285.8 kJ·mol1所表示的含义是25 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是285.8 kJ

3研究燃烧热的意义:

在工业生产上,许多过程需要热量,这些热量大多数是通过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多了既造成浪费又可能对生产不利,热量少了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对生产也不利。因此,研究燃烧热可实现合理使用能源,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4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燃烧1 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例如:

C8H18(l)O2(g)===8CO2(g)9H2O(l) ΔH=-5 518 kJ·mol1

特别提示

(1)判断某物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是否注明反应条件,若没写反应条件,说明是在25 101 kPa条件下;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是否为1产物是否为稳定的氧化物。

(2)热化学方程式与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5.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1)要有足够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6.提高燃料燃烧的效率应采取的措施

(1)通入足够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空气足量但要适当,否则,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

(2)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通常将大块固体燃料粉碎、液体燃料雾化。

(3)将煤气化或液化。煤的气化或液化更易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同时又防止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SO2和烟尘污染环境。

7.选择燃料的标准

根据物质的燃烧热,燃料的储量、开采、储存条件、价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综合考虑。

8.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比较

9.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由燃烧的定义可知,相同状态下,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其燃烧热的绝对值,即Q放=n(可燃物)×|ΔH|或物质的燃烧热ΔH

知识点二 能源

1能源的含义

能源就是提供能量的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2能源的分类

3.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解决的办法是开源节流,即开发新的能源和节约现有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4当前化石燃料的利用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常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全部被有效利用,总有部分热量转化为废热排出或损耗掉。此外,燃料利用还存在着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煤和石油燃烧时,常发生不完全燃烧,排放出大量烟尘和CO气体。

(2)有些煤的含灰量大,水分多,产热值较低。

(3)某些燃料燃烧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直接被排放到大气中会污染空气并形成酸雨。

5.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2)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

(3)寻找新的能源,现在正在探索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是未来的主要能源。

6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特点比较

7.几种常见新能源的比较

8.能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点一盖斯定律

1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只要有能量转化,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2盖斯定律

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盖斯定律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共同体现。

3盖斯定律的理解

4.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产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5运用盖斯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

通常有两种方法:

(1)加和法:

方法:将所给热化学方程式通过适当加、减、乘、除的方法得到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也作相应的变化。

已知:2H2(g)O2(g)===2H2O(g) ΔH1=-483.6 kJ·mol1

H2O(g)===H2O(l) ΔH2=-44.0 kJ·mol1

写出H2(g)O2(g)===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将×便得出

H2(g)O2(g)===H2O(l)

ΔHΔH1×ΔH2(483.6 kJ·mol1)×(44.0 kJ·mol1)=-285.8 kJ·mol1

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O2(g)===H2O(l) ΔH=-285.8 kJ·mol1

(2)虚拟途径法:

方法:

先根据题意虚拟转化过程,然后根据盖斯定律列式求解,即可求得待求的反应热。

举例:

若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

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

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

如图所示:

则有:ΔHΔH1ΔH2ΔH3

6盖斯定律的应用

(1)同素异形体转化的反应热的计算及稳定性的比较。

(2)根据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或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比较或计算。

知识点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1计算反应热的6种方法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和计算:ΔH=生成物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和。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和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键能是指破坏1 mol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或形成1 mol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只与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注意将热化学方程式进行适当的”“等变形后,由过程的热效应进行计算、比较。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n可燃物×ΔH

(6)根据比热公式进行计算:QcmΔt

2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可以从反应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反应热等对应关系,列式进行简单计算。

(2)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尤其是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时,热化学方程式可以直接相加减,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按所给形式反应完全时的反应热。

运用盖斯定律的技巧——三调一加

一调:根据目标热化学方程式,调整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左右位置,改写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调:根据改写的热化学方程式调整相应ΔH的符号。

三调:调整中间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一加:将调整好的热化学方程式及其ΔH加起来。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方法

要想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确定起点(速率为零)

(2)确定时间单位(和速率大小相匹配,如爆炸反应最好精确到102103秒,研究岩石变化要用106108年等)

(3)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如质量、体积、压强、浓度等)

3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的通常表示方法:当体系为气体或溶液时,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v(B)[c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Δc表示其浓度变化,单位为mol·L1t表示时间,Δt表示时间变化,单位为秒(s)或分(min)或小时(h)]

(3)速率单位:mol·(L·s)1mol·(L·min)1mol·(L·h)1

4化学反应速率的正确理解

(1)描述反应速率时应指明物质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涉及反应物或生成物,在中学化学里,通常笼统地说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往往是对整个化学反应而言。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是对某种具体物质而言,例如,在N23H22NH3v(N2)0.5 mol/(L·min)等。故描述反应速率时应指明具体物质。

(2)一般来说,某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3)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其化学反应速率值都取正值。

(4)固体或纯液体(注意:不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视为不变的常数,因此,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5)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涉及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往往有多种,在中学化学里,通常说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往往是针对整个化学反应而言,例如H2F2===2HF反应很快,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反应很慢等。

5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定义式法:

利用公式v(A)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其中Δc(A)——某物质A浓度的变化,常用单位:mol·L1

Δt——时间变化,常用单位:smin等;

v(A)——物质A的化学反应速率,单位:mol·L1·s1mol·L1·min1

(1 mol·L1·s160 mol·L1·min1)

(2)关系式法:

利用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Δc)之比=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量(Δn)之比。

(3)三段式法求解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找出各物质的起始量、转化量、某时刻量。

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计算。

计算中注意以下量的关系

对反应物:c(起始)c(转化)c(某时刻)

对生成物:c(起始)c(转化)c(某时刻)

转化率=×100%

特别提示

可先求得用某一种物质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然后运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计量数关系式求出其他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4)化学反应中气体的反应速率的求算

气体发生的反应一般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因此气体的浓度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除以容器的容积,即c(气体)。所以气体的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为:v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

(1)归一法:依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将同一反应中的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然后直接依据数值进行比较。例如:

对于反应2SO2O22SO3,如果:

av(SO2)2 mol·L1·min1

bv(O2)3 mol·L1·min1

cv(SO3)4 mol·L1·min1,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将三者表示的反应速率都转化为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再作比较。

换算得出:a.v(O2)1 mol·L1·min1c.v(O2)2 mol·L1·min1,则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b>c>a

(2)比值法:用各物质的量表示的反应速率除以对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然后再对求出的数值进行大小排序,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例如:

对于反应mAnBpCqD,若v(A)/m>v(B)/n,则反应速率A>B

特别提示

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比较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常用mol·L1·min1mol·L1·s1,因此在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时一定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不要只比较数值大小。

2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比较的一般步骤

对于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具体比较方法如下:

(1)一看:看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是否统一。

(2)二化:将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或分别除以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3)三比较:比较同一物质化学反应速率或除以化学计量数之后的数值。数值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

如反应aAbB===cC,比较,若>,则A的反应速率比B大。

知识点三由化学反应速率图像确定化学方程式

1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质量或浓度随反应的进行不断减少;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质量或浓度随反应的进行不断增加。

2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对于反应aA(g)bB(g)===cC(g)dD(g),在相同时间内,abcdΔn(A)Δn(B)Δn(C)Δn(D)Δc(A)Δc(B)Δc(C)Δc(D)v(A)v(B)v(C)v(D)

3确定反应可逆与否

观察最后浓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是否具有与x轴平行的直线存在。

知识点四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1化学反应速率测量的原理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为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体系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所以与其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质在测量反应速率时都可以加以利用,包括能够直接观察的某些性质(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压强),也包括必须依靠科学仪器才能测量的性质(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导电能力等)。在物质的诸多性质中,特别是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2实验21 测量锌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

(1)测量方法

按图组装两套装置,在锥形瓶内各加入2 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 mL 1 mol/L40 mL 4 mol/L的硫酸,比较二者收集10 mL H2所用的时间。把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假设V(H2)为标准状况值、反应前后稀硫酸的体积不变]

说明 上表中的反应时间为实验值,本书用字母xy表示。x>y

(2)思考:你还能根据反应速率相关量的哪些变化来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答案】对于锌和硫酸的反应,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不止一种,如测量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甚至使用一些物理仪器测量溶液的导电变化、溶液的温度变化等。采用不同的反应速率测量方法,速率单位可能不同。如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时,可用g/minmol/min表示锌的反应速率。

特别提示

1量气法测定反应速率的关键:

(1)锌粒的颗粒大小基本相同;(2)40 mL稀硫酸要快速加入;(3)装置的气密性要好;(4)计时要迅速、准确;

(5)气体收集可以用排水量气装置代替(如图)

2.在锌和不同浓度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比较反应速率快慢的常用方法有:

(1)定性描述——通过在相同时间点,不同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观察试管中剩余锌粒的多少;

用手接触试管,感受试管外壁温度的高低。

(2)定量描述——通过实验测量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测定气体的体积或体系的压强;

测定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测定物质或离子的浓度变化;

测定体系的温度或反应的热量变化。

5新视点·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题的解题技巧

(1)化学反应速率图像一般有两种:

速率-时间图像:此类图像定性地揭示了各物质的速率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浓度(或物质的量)-时间图像:此类图像能说明各反应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2)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看清楚横轴和纵轴的意义。横轴一般表示时间,要看清纵轴表示的物理量,是速率还是浓度(或者物质的量)

弄清图像上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转折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的意义,找出曲线上的特殊点,并理解其含义。

弄清图像线所示的增减性,弄清图像斜率的大小及意义。根据纵轴随横轴的变化情况,正确判定曲线走势,理解曲线斜率出现变化的原因。

(3)由图像推导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由图像求化学方程式一般应解决三个问题: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曲线的走势,一般情况下,逐渐减小的为反应物,逐渐增大的为生成物)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根据同一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反应可逆与否(观察最后浓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是否具有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存在)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知识点一有效碰撞理论与活化分子

1有效碰撞

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发生碰撞。但并不是反应物分子之间的所有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少数分子的碰撞能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研究发现,只有既具有足够的能量又有合适的碰撞取向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1)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活化分子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有效碰撞,是由于它们的能量高,发生碰撞时,能克服相撞分子间的排斥力,破坏分子内原子间的结合力,从而导致反应物分子被破坏,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活化能: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或普通分子转化成活化分子所需的最低能量)叫做活化能。如下图所示,E1指反应的活化能,E2是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能量差E2E1是反应热。活化能越小,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越容易,普通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虽然活化能的大小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但是对这个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不产生影响。

3活化能与化学反应速率

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总之,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有关;而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活化分子的多少又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的,而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又与分子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可以说,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内因。

知识点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

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即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例如:将相同大小的MgZnCu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Mg与稀硫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Zn与稀硫酸反应较快产生气体;Cu与稀硫酸不反应。它们反应速率的快慢是由MgZnCu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物质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大,即内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起决定作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物质不同,化学键的强弱不同,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归根结底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

(1)[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实验过程:

实验注意事项:

KMnO4溶液的浓度不要太大,否则溶液颜色过重,需要草酸的量及褪色时间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配制成0.01 mol·L1较合适。KMnO4溶液用硫酸酸化效果更好。

理论解释:从有效碰撞的角度解释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一定的,反应物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越多。而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故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的频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影响对象:压强只影响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对于没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理论解释:对气体来说,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就相当于增大了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相反 ,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减小,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减少,有效碰撞的几率减小,因而反应速率减小。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是通过改变气体浓度实现的。

(3)[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实验过程:

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A.实验测定,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到原来的24倍;B.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适用,且不受反应物状态的限制。

理论解释: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反映,温度升高,使得整个体系中分子的能量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应用: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增大反应的速率。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降低食品变质的速率等。

(4)[实验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2H2O2===2H2OO2

实验过程: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煤。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负催化剂。如不作特殊说明,均指正催化剂。催化剂只能催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不发生的反应无作用。

理论解释: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可以大大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即降低活化能),从而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大大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因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光照、反应物颗粒的大小、电磁波、超声波、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对化学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

(6)分析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的注意事项

对于固体来说,若表面积不变,只改变用量不影响反应速率,若改变固体状态,改变了表面积,会影响反应速率。

压强是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取决于是否影响反应物的浓度。如:

A.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气体压强增大但反应物的浓度不变,故速率不变。B.恒压下充入惰性气体,气体压强不变,但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升高温度,不论正反应还是逆反应,不论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都要加快,只不过增加的程度不同。

催化剂能成千成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使可逆反应的v()v()同时、同倍地增大,它能缩短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但它不会使不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变得自发,也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平衡状态。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性质的影响是决定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一个条件)

2理解活化分子理论能解释反应速率快慢的原因:

(1)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目;(2)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3理解压强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四种情况:

(1)固体和纯液体;

(2)恒温恒容下充入反应气体;

(3)恒温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

(4)恒温恒压下充入惰性气体。

新视点·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图象和表格问题

1化学反应速率图象的基本分析思路

(1)明确坐标含义:要知道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量。

(2)看起点:分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反应物以高于原点为起点,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起点。

(3)看变化趋势:分清正反应和逆反应,分清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注意浓度、温度、压强的改变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看终点:确定反应物消耗的浓度或生成物增加的浓度,反应物消耗的浓度和生成物增加的浓度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5)对于时间-速率图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突变大变小变

2化学反应速率图像的分析方法

(1)定性型图像的分析

此类问题主要包括反应速率(或量化为物质的量、浓度等)与反应物浓度、气体压强、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关系以及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等定性关系。分析的方法为关注曲线的起点、折点、变化趋势(逐渐加快、逐渐减慢、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等),结合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如化学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

其他条件一定,反应速率随着c(HCl)的增大而增大,如下图A所示。

其他条件一定,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下图B所示。

其他条件一定,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c(HCl)逐渐减小,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如下图C所示。

(2)定量型图像的分析

定量型图像主要是指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t的定量关系,右图就是一例。

该类图像所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的确定;反应可逆或不可逆的确定;反应方程式的确定;某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分析的方法为灵活应用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浓度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图像的分析

此类图像通常既包括反应速率的定性比较,如曲线的斜率、趋势等,也包括反应速率、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定量比较,需要依据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规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3表格(对照)分析技巧

(1)分析表格,找出影响探究结果的因素。

(2)确定要控制的实验条件,不变或相同因素,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影响因素。

(3)对照规律,逐组分析探究结果和(影响)因素关系,得出结论。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 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1)溶解过程的可逆性

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存在溶解结晶平衡,即溶解平衡状态。

表示: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溶解平衡状态的含义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溶解的速率和溶液中溶质分子结晶的速率相等时,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2)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用表示。

(3)不可逆反应

有些反应因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而可忽略,正反应几乎完全进行到底,一般认为这些反应不可逆。例如,H2的燃烧、酸碱中和等。用===”表示。

(4)可逆反应的特点:

例如:将2 mol SO21 mol O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存在的物质有:SO2O2SO3

2.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的建立

如: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23 mol H2充入某密闭容器中:

以上过程用vt图像表示如右图所示:

(2)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3)化学平衡的特征

知识点一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教材解读

1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作可逆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用表示。如2SO2O22SO3

2不可逆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只能向一个反应方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作不可逆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用===”表示。如NaOHHCl===NaClH2O

3可逆反应特征:

(1)两同: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2)共存: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且不为零(即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能量转化类型相反,若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就吸热。

4重要的可逆反应:

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气、氢气与碘蒸气的反应、酯化反应等。

特别提示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的关键是可逆反应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如2H2O22H2O2H2O2H2O2,这两个反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们不互为可逆反应。

知识点二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

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1)可借助速率-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以可逆反应mA(g)nB(g) pC(g)为例,若开始时只有反应物而没有生成物,此时AB的浓度最大,因而v最大而v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不断增多,则v逐渐减小,而v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时,vv,这时就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如下图甲所示。

若开始时只有生成物而没有反应物,同理,可用vv的变化来说明上述化学平衡的建立,如上图乙所示。

(2)可借助浓度-时间图象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反应过程中物质浓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里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特别提示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应注意三点:(1)前提:一定条件、可逆反应;(2)实质:vv0(3)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4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重点)——五大特征

(1)逆:能建立化学平衡的反应一定是可逆反应。

(2)等: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vv0

(3)定:各组分的含量(即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保持不变(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但不一定相等)

(4)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v0

(5)变:若外界条件改变,使vv,各组分含量发生改变,则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5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

mA(g)nB(g) pC(g)qD(g)为例分析:

(1)v()v(),要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有两层含义:

若对同一物质而言,该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它的生成速率,如vA()vA()

若对不同物质而言,则符合v()v()等于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vA()vB()mnvA()vC()mp

(2):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浓度保持不变。

(3)间接特征: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4)特殊特征:对于不同类型的可逆反应,某一物理量不变是否可作为平衡已到达的标志,取决于该物理量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若该物理量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则它保持不变可作为已到达平衡的标志;否则,不行。

5新视点·名师讲座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以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特征”“为依据,灵活运用,判断各种情况下的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等。

化学平衡状态有两个主要特征,这两个特征是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核心依据。

现以mA(g)nB(g) pC(g)qD(g)为例进行说明:

特别提示

判断某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三看”“三注意

三看:一看物质的状态;二看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三看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三注意:一注意不同物质的平衡浓度之间无必然关系;二注意公式M在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时的应用;三注意公式ρ在讨论混合气体密度时的应用。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点一 化学平衡的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由于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使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从混合物组成来看: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改变。

从反应速率来看:使原化学平衡状态时的vv都发生了改变。

v>v,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vv,平衡不移动。

(3)平衡移动的过程可表示为: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探究H浓度对平衡Cr2O (橙色)H2O2CrO (黄色)2H的影响

实验探究Fe3SCN的浓度对平衡Fe33SCNFe(SCN)3(红色)的影响

特别提示

向平衡体系FeCl33KSCNFe(SCN)33KCl中加少量KCl(s),平衡不移动且溶液颜色不变。这是因为平衡是Fe3SCNFe(SCN)3之间的平衡:Fe33SCNFe(SCN)3KCl的加入不影响平衡。

(2)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次性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特别提示

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常数,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并不影响vv的大小,因而化学平衡不移动。

作为离子反应,只有改变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对平衡才有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次性改变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特别提示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能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移动。若某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对同一化学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使vv都增大,但v增大的倍数更大,即v>v,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使vv 减小,但v减小的倍数更大,即v,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气体反应一次性改变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5.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但使用催化剂可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如下图甲所示

达到平衡后,又加入催化剂,相应的速率-时间图像如上图乙所示。

6勒夏特列原理

(1)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平衡移动原理)的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的体系不能用此原理分析;只适用于判断改变一个条件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3)适用对象:所有的动态平衡(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都适用。

特别提示

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是vv,那么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vv,凡是导致vv的变化都能使平衡发生移动。

(4)平衡移动原理中的减弱具有的双重含义:

从定性角度看,平衡移动的方向为减弱外界条件变化的方向,如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即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就向气体体积减小即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压强减小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就向吸热反应即使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这种移动可以理解为与条件改变对着干

从定量角度看,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如向平衡体系N2(g)3H2(g) 2NH3(g)(平衡时,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c mol)中又充入a mol N2,则达到新平衡时,n(N2)的取值范围为a molN2)<(aa) mol。即平衡的移动是减弱这种改变而不能抵消更不能超越这种改变。

(5)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特别提示

当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条件同时改变时,如果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方向影响是一致的,则可增强平衡移动,但如果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方向影响不一致,则需要分析哪一个条件变化是影响平衡移动的决定因素。

知识点二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1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

(1)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此类图像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解题时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折点(到达平衡的时刻),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关系等情况。

例如2A3BC的反应情况如上图所示。

(2)速率-时间图像。

此类图像定性地揭示了v()v()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mA(g)nB(g) pC(g) ΔH<0mn为例。

浓度: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a)增大反应物AB的浓度。

(b)减小生成物C的浓度。

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a)增大生成物C的浓度。

(b)减小反应物AB的浓度。

压强和温度:

a.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

b.减小压强或降低温度。

催化剂:

(3)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像。

这类图像反映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在不同温度(压强)下与时间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一定条件下物质含量不再改变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

例如反应aAbBcCdD

(4)转化率(或质量分数等)-压强、温度图像。

该类图像的纵坐标为物质的质量分数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对于反aAbBcCdD

2化学平衡图像题的分析方法及技巧

以可逆反应aA(g)bB(g) cC(g)为例:

(1)三步分析法

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ΔvΔv的相对大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四要素分析法

看曲线的起点,看曲线的变化趋势,看曲线的转折点,看曲线的终点。

(3)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三个量,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如图:

这类图像的分析方法是定一议二,当有多条曲线及两个以上条件时,要固定其中一个条件,分析其他条件之间的关系,必要时,作一辅助线分析。

(4)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如图A)或表示的压强较大(如图B)

A表示T2>T1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表示p12A是反应物,正反应为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反应,即ab>c

3三步突破化学平衡图像

名师讲座

化学平衡四种解题技巧

1过渡法

虚拟一个过渡态:这只是一种解题技巧,对于一些复杂的抽象的过程,我们很难判断其正确结果,所以假设为若干个简单的具体过程,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2假设法

在解题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把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平衡时的情况(如转化率、物质的量浓度及含量等)进行比较。在解这类题时,可以假设一个中间转化过程,便于比较。

3守恒法

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均存在某些守恒关系,在化学平衡中有时运用某种量的守恒,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4极值法

可逆反应的特点是不能完全进行,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完全反应和完全不反应这两个极端点,求出可逆反应达到某一平衡状态时的取值范围或取值。

第三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新知预习

1.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2)表达式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

K

(3)特点

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化学转化率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数学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如mA(g)nB(g) pC(g)qD(g),在一定温度下,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为K

特别提示

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列出。如Fe2O3(s)3CO(g) 2Fe(s)3CO2(g) K

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若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等倍扩大或缩小,化学平衡常数也会改变。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一般地说,K>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就基本完全了。

3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

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与压强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升高温度,吸热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放热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降低温度,吸热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放热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4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

(2)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升高温度,K值增大,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3)计算转化率

依据起始浓度(或平衡浓度)和平衡常数可以计算平衡浓度(或起始浓度),从而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4)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浓度商(Q)表达式为:Q。浓度商与平衡常数有如下关系:

QK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vv

Q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v

Q>K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5化学平衡常数常见的几个易错关系

(1)当一个反应是由两个反应叠加得到的,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等于这两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乘积,当一个反应是由两个反应相减得到的,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等于这两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商。

(2)对于同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两者互为倒数。如:

N2(g)H2(g) NH3(g)

Kc(NH3)/{c0.5(N2)·c1.5(H2)}

N2(g)3H2(g) 2NH3(g)

Kc2(NH3)/{c(N2)·c3(H2)}

2NH3(g) N2(g)3H2(g)

Kc(N2)·c3(H2)/c2(NH3)

特别提示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必须是平衡状态下的浓度,不能用任一时刻的浓度值。

(2)化学平衡常数不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化学反应速率快,K值不一定大。

(3)使用化学平衡常数数值时,必须注明对应的温度。

(4)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其浓度不写入表达式。

(5)K的单位一般不作要求。

(6)化学平衡发生移动,K不一定变化;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K一定不变化;K变化,则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7)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K不发生变化。

6平衡转化率

α(A)%×100%

×100%

7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平衡的计算一般涉及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百分含量、气体混合物的密度、平均摩尔质量、压强等,通常的思路是写出平衡式,列出相关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确定各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式或等式或依据平衡常数求解。

(1)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变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x qx

对于反应物:n()n()n()

对于生成物:n()n()n()

(2)公式

K

c(A)

α(A)×100%α(A)α(B)

φ(A)×100%

ρ()(g·L1)

(g·mol1)

知识点二等效平衡

1等效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以不同投料方式(即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中间状态开始)进行反应,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或质量分数)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可分为全等效平衡和相似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类型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同一可逆反应,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达到平衡的状态规律如下表所示:

3.等效平衡原理的应用

(1)判断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是否为相同的平衡状态。

(2)求要达到等效平衡,两种不同状态下起始量之间的关系式。

(3)求属于等效平衡状态下的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

4等效平衡常用的分析方法

(1)先看反应条件:恒压还是恒容。

(2)再看反应类型:是否为等体积反应。

(3)按照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关系,把起始物转化为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的物质,通过对比两种情况下对应组分的起始量是相等,还是等比,来判断化学平衡是否等效(一边倒)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点一 自发过程与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与非自发过程

特别提示

自发过程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有明确的方向性,要逆向进行时必须借助外界做功,具有做功的本领。

2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

(1)自发反应

定义:在给定条件下,能自发地进行到显著程度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如铁器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遇火会爆炸等。

特征:自发反应是一类特殊的自发过程;自发反应具有方向性,即反应的某个方向在给定条件下是自发进行的,则其逆反应在该条件下一定是非自发的。

(2)非自发反应:不能自发地进行,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力才能进行的反应称为非自发反应。

特别提示

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某一条件下的自发反应可能在另一条件下是非自发反应。如2NO(g)O2(g)===2NO2(g)是常温下的自发反应,而在高温条件下其逆反应才是自发反应。自发过程可以是物理过程,不一定是自发反应;而自发反应一定是自发过程。

知识点二 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

1焓判据

(1)概念:自发过程的体系总是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化为低能状态(这时体系往往会对外做功或释放能量),表现为焓变ΔH<0,这一经验规律即为焓判据,又称能量判据。

(2)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2.熵判据

(1)

用来描述体系混乱度的一个状态函数;体系混乱度越大,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小,熵值越小。符号用S表示,单位:J·mol1·K1

(2)熵变

系统发生变化前后体系熵的变化叫作熵变,用ΔS表示。

表达式:ΔSS(生成物)S(反应物)

(3)熵判据

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即熵变大于零(ΔS>0),这个原理叫作熵增原理;在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时,就成为熵判据。

(4)熵值大小判断方法:

从物质状态判断: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较小,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从物质的量的大小判断:物质的量越大、分子数越多,熵值越大。

不同物质熵值间的关系:物质的组成越复杂其熵值越大,一般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相同时,一个分子中原子数目越多,其混乱度就越大,熵值也越大。

固体的溶解过程、液体和气体的扩散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

产生气体的反应和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是熵增加的过程。

(5)自发反应与熵变的关系:

许多熵增加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地进行。如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熵变都是正值,为熵增加反应。

有些熵增加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不能自发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可以自发进行。

例如:CaCO3(s)===CaO(s)CO2(g) ΔS=+169.6 J·mol1·K1

C(s,石墨)H2O(g)===CO(g)H2(g) ΔS=+133.8 J·mol1·K1

少数熵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自发进行。

例如:2Al(s)Fe2O3(s)===Al2O3(s)2Fe(s) ΔS=-39.4 J·mol1·K1

所以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只用ΔS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是不全面的。

3复合判据(难点)

(1)复合判据(自由能判据):为了更准确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把焓判据和熵判据结合起来组成复合判据——自由能变化(ΔG)判据,ΔGΔHTΔS(T为开尔文温度)。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ΔG的正、负决定着反应的自发与否。

(2)ΔG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关系:ΔG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ΔG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G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3)有关规律(如右图所示)ΔH<0ΔS>0ΔG<0(第二象限),放热的熵增大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ΔH>0ΔS<0ΔG>0(第四象限),吸热的熵减小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ΔH>0ΔS>0(第一象限),吸热的熵增大反应在高温时可能自发进行;

ΔH<0ΔS<0(第三象限),放热的熵减小反应在低温时可能自发进行。

特别提示

利用自由能变化结合四个象限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非常方便、快捷;当焓变与熵变的符号一致,利用自由能变化计算反应自发进行所需的温度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4)理解复合判据应注意以下四点:

焓变与熵变共同影响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

焓和熵的变化都只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反应方向的判断与反应条件有关,不能随意将常温、常压下的结论用于其他温度、压强下的反应。

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多种,ΔHTΔS这个判据只能用于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的反应,不能用于其他条件(如温度、体积一定)下的反应。

【点拨】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易错警示

不能片面地用焓判据、熵判据孤立判断。

不能忽视温度在大多数化学反应方向判断中的作用。

不能错误认为自发反应不需要任何条件。

不能笼统认为吸热反应、熵减反应一定不自发。

不能忽视ΔHTΔS单位的协调一致。

新视点·

化学平衡常数考查方式面面观

化学平衡常数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还可以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是新旧教材的区别点,又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几乎是年年必考。

1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105左右,通常认为,反应可以进行得比较完全;相反,一般,如果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105左右,则认为这个反应很难进行。

2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根据是:计算出来某一时刻该反应的浓度商Qc,将其与平衡常数K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相等,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否则该反应处于非平衡状态。如果反应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则它们的浓度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一般步骤为设任一时刻的浓度商(即同样应用K的计算式,但为某一时刻的)QcQcK,说明反应平衡;Qc>K,说明反应向逆向进行;Qc,说明反应向正向进行。

3三段式法求解化学平衡常数(K)

三段式法就是依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起始量、变化量和平衡量,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建立代数等式而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这是解答化学平衡计算题的一种万能方法,只要已知起始量和转化率就可用平衡模式法解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如果已知反应前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与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的差值,也可用差量法解题。

4利用K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增大(或减小);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逆(或正)反应方向移动,K值减小(或增加);所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但不会不变。

5利用K计算平衡浓度和反应物的转化率

依据起始浓度(或平衡浓度)和平衡常数可以计算平衡浓度(或起始浓度),从而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对于反应:aAbBcCdD,反应物A的转化率可表示为:

α(A)×100%×100%

×100%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特别提示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混合物和单质都在概念之外,如认为一种物质不是电解质就一定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水溶液里能够导电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两个条件中只要具备一个的化合物即称为电解质,不必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必须是自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如SO2NH3等溶于水,虽然其溶液能够导电,但电离出离子的是它们与水反应后的产物H2SO3NH3·H2O,而不是SO2NH3本身电离,故SO2NH3等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本身与导电没有必然联系,即电解质本身不一定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一定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实验探究电解质的强弱

(1)实验操作:分别取等体积的1 mol/L的盐酸和1 mol/L的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测定这两种酸的pH

(2)实验记录:

(3)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

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反应的剧烈程度及pH都有差别,说明两种溶液中的H的浓度是不同的。

开始1 mol/L HCl与镁条反应剧烈,而1 mol/L CH3COOH与镁条反应较慢,说明盐酸中氢离子浓度比醋酸中氢离子浓度大,即HCl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H的电离程度。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4.溶液的导电性

(1)电解质导电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如NaCl晶体中存在阴、阳离子,但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NaCl晶体不具有导电性;但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NaCl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能够导电;共价化合物如HClH2SO4中不存在阴、阳离子,在熔融状态下也不能导电,但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具有导电性。

(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金属、石墨导电是由于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果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很小,而弱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很大,那么弱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就比强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其导电能力也就比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强弱电解质电离的表示方法

(1)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H2SO4===2HSO

Ba(OH)2===Ba22OHK2SO4===2KSO

(2)弱电解质: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如

CH3COOHCH3COOH NH3·H2ONHOH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

H2CO3HHCO (主要)HCOHCO (次要)

多元弱碱分步电离,但通常一步写出。如 Cu(OH)2Cu22OH

弱酸的酸式盐在水溶物中既有完全电离,又有部分电离,如:

NaHCO3===NaHCO HCOHCO

强酸的酸式盐在熔融的状态下只能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3种离子。如:

NaHSO4NaHSO NaHSO4NaHSO

两性氢氧化物存在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如:

H2OAlOHAl(OH)3Al33OH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像可逆反应一样,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具有与化学平衡相似的性质,电离平衡移动规律同样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思考与交流 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问题

问题1.写出弱酸HA、弱碱BOH的电离方程式。

HAHA BOHOHB

问题2.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HA电离过程中体系各粒子浓度的变化:

BOH电离过程中体系各粒子浓度的变化:

(3)电离平衡的特征:

(4)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

温度: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一般是吸热的,因此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

浓度:增大弱电解质浓度或稀溶液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A.同一弱电解质,增大溶液的浓度,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电离程度减小。

B.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且电离程度增大。

同离子效应:若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弱电解质电离出的某离子[如在CH3COOH溶液中加入CH3COONa固体,增大了c(CH3COO)],电离平衡向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减小。

离子反应效应:若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的离子[如在CH3COOH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因HOH反应生成H2O,使c(H)减小],电离平衡将向电离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将增大。

(5)电离度

定义: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状态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有电解质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和未电离)的百分率,称为电离度。

表达式:电离度通常用α表示。

α×100%

α×100%

α×100%

意义:

电离度实质上表示的是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的转化率,即表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

特别提示

温度相同,浓度相同时,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不同。若不同的一元弱酸的α越大,表示其酸性相对越强。

同一弱电解质的浓度不同,电离度也不同,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

知识点三 电离常数(重点)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表示(一般酸用Ka表示,碱用Kb表示)

2表示方法

ABAB K

特别提示

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表达式中的c(A)c(B)c(AB)均为达到电离平衡后各粒子在溶液中的浓度值。

(1)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常数:

HAHA Ka

BOHBOH Kb

(2)多元弱酸、多元弱碱的电离常数:

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每步各有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来分别表示。以H3PO4为例:

H3PO4HH2PO  K1

H2POHHPO K2

HPOHPO K3

对于多元弱酸来说,由于第一步电离产生的H对第二步电离起到抑制作用,一般K1K2K3,即第二步电离通常比第一步电离难得多,第三步电离又比第二步电离难得多。因此计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及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八字诀:分步进行,一步定性)

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类似,但多元弱碱的电离可写成一步,如Fe(OH)3Fe33OH

3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

(1)电离常数的大小首先由物质的性质决定,同一温度下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

(2)电离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随温度升高,电离常数逐渐增大。但由于电离过程中热效应较小,温度改变对电离常数影响不大,其数量级一般不变,所以室温范围内可忽略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3)电离常数与弱酸、弱碱的浓度无关,同一温度下,不论弱酸、弱碱的浓度如何变化,电离常数是不会改变的。

4电离常数的应用

(1)比较多元弱酸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

H3PO4为例:25 时,H3PO4分三步电离,第一步最强(K17.1×103),第二步弱(K26.3×108),第三步最弱(K34.2×1013),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为:

c(H)>c(H2PO)>c(HPO)>c(PO)>c(OH)

(2)利用电离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估算弱电解质电离的趋势。对弱酸而言,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相同条件下常见弱酸的酸性强弱:

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3)实验32 探究醋酸、硼酸和碳酸的酸性

实验步骤:按右图进行操作。

实验现象:试管1中产生气体,试管2中不产生气体。

实验结论:酸的酸性:

CH3COOH>H2CO3>H3BO3

5 新视点·名师讲座 强、弱电解质与电离平衡

1.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1)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2)相同体积、相同c(H)的一元强酸的一元弱酸的比较: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电离平衡会被破坏,平衡的移动会导致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体系中各微粒的浓度发生变化,但变化的情况需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去具体分析。以0.1 mol·L1CH3COOH溶液为例(CH3COOHHCH3COO),当改变条件,其平衡移动方向、Kan(H)c(H)、导电性、电离度变化如下表所示:

3电离常数的应用

根据电离常数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及电离常数的相关计算,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

电离常数的应用:

(1)同一条件下,根据电离常数的相对大小,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注意:判断多元弱酸强弱时只考虑第一步电离常数K1)

弱酸的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相应的酸性越强。如相同条件下常见弱酸的酸性强弱: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2)同一条件下,根据电离常数的相对大小,利用较强制备较弱原理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3)在相同条件下,根据电离常数的相对大小,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H2S分两步电离,第一步强(25 时,K11.3×107),第二步弱(25 时,K27.1×1015),则溶液中c(H)>c(HS)>c(S2)>c(OH)

(4)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越大,只能说明其分子发生电离的程度越大,但溶液中离子浓度不一定大,溶液的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强。如:1 mol·L1 CH3COOH溶液就比0.01 mol·L1HF溶液中的c(H)大。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课时 水的电离的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新知预习

1.水的电离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为H2OH2OH3OOH,也可简写为H2O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的电离常数:K电离

(2)水的离子积常数

KWc(Hc(OH)。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离子积增大,在室温下,纯水中的c(H)c(OH)107mol·L1KW1.0×1014

(3)适用范围

K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溶液。

3.判断溶液酸碱性的依据

c(H)c(OH)的相对大小。

4.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c(OH)的关系:

5.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1)c(H)c(OH)大于1 mol·L1时,通常用c(H)c(OH)直接表示。

(2)c(H)c(OH)小于或等于1 mol·L1时,通常用pH表示。

6.溶液的pH

表达式:pHlgc(H)

c(H)1.0×105 mol·L1的酸性溶液,pH5

7.水溶液的pHc(H)及酸碱性的关系:

8.pH的测定方法:

(1)使用酸碱指示剂。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石蕊、酚酞等试剂,不同的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时会变化颜色,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就可以确定pH的范围。

(2)使用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到试纸上,将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可以得到溶液的pH,所得pH均为正整数。

(3)使用酸度计(pH)。酸度计是一种测定溶液的pH的仪器,它通过pH选择电极(如玻璃电极)来测定出溶液的pH

知识点一 水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

1水的电离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

水的电离方程式是2H2OH3OOH(H2OHOH)。室温下1 L(55.6 mol)中只有1×107 mol H2O电离。所以25 时,纯水中c(H)c(OH)1×107 mol·L1

2水的离子积

(1)定义: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因此也存在电离常数:K电离则有c(Hc(OH)K电离·c(H2O)。因为水的电离极其微弱,在室温下电离前后n(H2O)几乎不变,因此,可将c(H2O)视为常数,K电离为常数,所以K电离·c(H2O)也必然为常数,用KW表示,因此有c(Hc(OH)KWKW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25 时,KW1.0×107×1.0×1071.0×1014(定值,省去单位)

(2)KW的影响因素及适用范围

KW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HOH共存,只是相对含量不同而已,且c(H)KW/c(OH)c(OH)KW/c(H)

KW只与温度有关。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有利于水的电离,KW增大,如:

KW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酸、碱及盐的稀溶液,且由水电离的c(H)c(OH)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特别提示

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但由于c(H)c(OH)始终保持相等,故水仍呈中性。

向纯水中加入含有弱酸根阴离子(CO)或弱碱阳离子(NH)的盐,由于它们能跟水电离出的H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向纯水中加入强酸的酸式盐,如加入NaHSO4,由于NaHSO4电离产生H,增大了c(H),能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

知识点二 溶液的酸碱性与pH

教材解读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重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平衡密切相关,一种溶液是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取决于溶液中c(H)c(OH)的相对大小。

科学规定:c(H)c(OH)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c(H)>c(OH)的溶液为酸性溶液;

c(H)<c(OH)的溶液为碱性溶液。

由于在25 KW1.0×1014,所以在25 时:

中性溶液:c(H)c(OH)1.0×107 mol/L

酸性溶液:c(H)>c(OH)c(H)>1.0×107 mol/L

碱性溶液:c(H)<c(OH)c(H)<1.0×107 mol/L

(1)常温下,1 L纯水中发生电离的水分子为1×107 mol,而在稀酸和稀碱溶液中,酸电离出的H或碱电离出的OH使水的电离平衡H2OHOH向左移动,抑制了水的电离,此时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小于1×107 mol

(2)

(3)酸性溶液中存在OH,碱性溶液中存在H,因为任何酸、碱、盐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着水的电离平衡H2OHOH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1)溶液pH的定义

pHc(H)的负对数,即pH=-lgc(H)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5 时,溶液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100 102 104 107 1010 1012 1014

(2)相关说明:溶液中c(H)越小,c(O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大;溶液中c(H)越大,c(O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碱性越弱,pH越小。

3溶液pH的测定方法:

(1)用酸碱指示剂测定:只能粗略测定溶液酸碱性,即pH的大致范围。

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如下:

(2)pH试纸测定:试纸显红色表示溶液为酸性,且红色越深表示溶液酸性越强,pH越小;试纸显蓝色表示溶液为碱性,且蓝色越深表示溶液碱性越强,pH越大。

(3)pH计测定:pH计是一种电化学仪器,能够精确测定溶液的pH

特别提示

酸、碱溶液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1)酸溶液一定呈酸性,碱溶液一定呈碱性。

(2)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NaHSO4KAl(SO4)2溶液等;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2CO3溶液。

5 新视点·名师讲座

溶液酸碱性(pH)的检测方法

1.酸碱指示剂法

(1)操作 23 mL溶液中滴加12滴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2)结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特别提示

用酸碱指示剂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只能达到半定量程度,常用此法粗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2红色、蓝色石蕊试纸法

(1)操作

将一片石蕊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试纸中部,观察现象。

(2)结论

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溶液呈碱性;蓝色石蕊试纸变为红色,溶液呈酸性。

特别提示

红色、蓝色石蕊试纸法只能粗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不能将石蕊试纸直接插入溶液中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包括下述中的pH试纸)

3广泛pH试纸法

操作:将一片广泛pH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试纸中部,待试纸颜色变化稳定时,将其与标准比色卡作颜色对比,确定溶液的pH

特别提示

(1)广泛pH试纸显示的溶液pH114之间,并且各个数字都是整数。

(2)用广泛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时,待测液不能稀释(如所用的玻璃片、玻璃棒必须是干燥的),否则,可能会产生检测误差,具体情况如下:

中性溶液被稀释,c(H)不变,pH检测值不变。

酸性溶液被稀释,c(H)变小,pH检测值偏大。

碱性溶液被稀释,c(OH)变小,c(H)变大,pH检测值偏小。

4酸度计法

酸度计又称为pH计。右图是一种用于精确测量溶液pH的酸度计。用酸度计测量溶液的pH,能达到0.01的精确度。

用酸度计测量溶液的pH时,待测液不能稀释,其原理见上述特别提示(2)中的

2课时 溶液pH的计算

新知预习

1.溶液pH的计算

(1)计算公式

pHlg_c(H)KWc(Hc(OH)

(2)计算思路

2pH的简单计算

(1)常温下pH与溶液中c(H)c(OH)的关系:

pH=-lg c(H)c(H)10pHmol/L

c(OH)mol/L

(2)下列溶液均在室温下

pH2的稀H2SO4c(H)0.01 mol/Lc(H2SO4)0.005 mol/L

pH10KOH溶液中c(OH)104 mol/L

0.01 mol/L H2SO4溶液的pH1.7

0.01 mol/L Ba(OH)2溶液的pH12.3

(3)室温下

51 mL 0.1 mol/L HCl49 mL 0.1 mol/L NaOH的混合溶液的pH2.7

99 mL pH2H2SO4溶液与101 mL pH12KOH溶液混合后pH10

知识点一 溶液pH的简单计算

教材解读

1定义

pH=-lgc(H)

2适应范围

稀溶液,pH014之间。如果溶液的pH大于14或小于0,则直接使用c(H)c(O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3pH的意义

pH的大小反映了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大小,即反映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溶液的pH越小则酸性越强,溶液的pH越大则碱性越强。

4pH的简单计算

(1)单一强酸、强碱溶液的pH

强酸溶液的pH计算方法:忽略水电离出的c(H),根据酸的浓度先求出强酸溶液中的c(H),然后对其取负对数就可求得pH。如HnA,设其浓度为c mol·L1,则c(H)nc mol·L1pH=-lgc(H)=-lgnc

强碱溶液的pH计算方法:忽略水电离出的c(OH),根据碱的浓度先求出强碱溶液中的c(OH),然后利用该温度下的KW求出c(H),最后求pH。如B(OH)n,设其浓度为c mol·L1。则c(H)pH=-lgc(H)14lgnc

(2)稀释型(指单一溶质加水稀释或相当于水的稀释作用)

实质:稀释前后酸或碱的物质的量不变。一般计算公式:c1V1c2V2,据此求出稀释后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特别提示

(1)pH每改变一个单位,则c(H)c(OH)就改变10倍。如pH每增大1个单位,则c(H)减小10倍或c(OH)增大10倍。

(2)使溶液pH增大的方法有:加水稀释酸液,蒸发浓缩碱液,加碱等。使溶液pH减小的方法有:加水稀释碱液,蒸发浓缩酸液,加酸等。

(3)酸、碱稀释的pH变化规律

若为酸:

强酸,pHa,稀释10n倍,pHan

弱酸,pHa,稀释10n倍,aan

若酸的溶液无限稀释,则无论酸的强弱,pH只能无限接近于7(25 ),不可能大于7

若为碱:

强碱,pHb,稀释10n倍,pHbn

弱碱:pHb,稀释10n倍,bnb

若碱的溶液无限稀释,则无论碱的强弱,pH只能无限接近于7(25 ),不可能小于7

知识点二 混合溶液的pH计算

教材解读

溶液pH计算的基本流程

1两种强酸溶液混合

设两溶液的体积分别是V1V2

c(H)pH=-lgc(H)

特别提示

当二者pH差值2[c(H)相差100倍以上]时,等体积混合时可用近似规律计算,pHpH0.3

2两种强碱溶液混合

设两溶液的体积分别是V1V2

c(OH)

c(H)pH=-lgc(H)

特别提示

当二者pH差值2[c(OH)相差100倍以上]时,等体积混合时可应用近似规律计算,pHpH0.3

3强酸与强碱混合

(1)若酸碱恰好中和,pH7

(2)若酸过量:

c(H)

pH=-lgc(H)。此时pH<7

(3)若碱过量:

c(OH)

c(H)pH=-lgc(H)。此时pH>7

(4)室温下强酸、强碱反应后呈中性的有关计算:

一般通式:若酸的pHa,体积为V(),碱的pHb,体积为V(),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酸碱溶液的pH与它们体积的关系为:

根据中性溶液中:n(H)n(OH)

有:10n×V()(1014/10b)×V()

所以,V()V()10ab14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溶液的稀释规律两情况

(1)酸稀释,pH增大,强酸(或弱酸)每稀释至10n倍,其pH增大(或增大不到)n个单位。

(2)碱稀释,pH减小,强碱(或弱碱)每稀释10n倍,其pH减小(或减小不到)n个单位。

2溶液pH计算一个凡是一个必须

(1)凡是单一酸溶液、酸酸混合溶液、酸碱混合酸过量时,均直接求c(H),再求pH

(2)单一碱溶液、碱碱混合溶液、酸碱混合碱过量时,必须先求c(OH),再求c(H),最后求pH

3溶液pH计算口诀

酸按酸(H)——先计算混合后的c(H)

碱按碱(OH)——先计算混合后的c(OH)

同强相混0.3——25 两强酸等体积混合,pHpH0.3;两强碱等体积混合,pHpH0.3

异强相混看过量——强酸、强碱混合先判断过量。

无限稀释7为限——酸、碱无限稀释,最终溶液都接近中性。

5 新视点·名师讲座

pH试纸简介

1. pH试纸的制备:pH试纸是将试纸用多种酸碱指示剂的混合溶液浸透,经晾干制成的。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片pH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3pH试纸的种类。常用的pH试纸有广泛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此外还有用于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的专用pH试纸。

4pH试纸的pH范围:广泛pH试纸的pH范围是114(最常用)010,可以识别的pH差值约为1;精密pH试纸的pH范围较窄,可以判别0.20.3pH差值。

水的电离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1外界因素对水电离平衡影响的实质

(1)酸或碱: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时,酸电离出的H或碱电离出的OH,都抑制了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但由水电离出的HOH浓度一定是相等的,KW也不变。

(2)盐:向纯水中加入盐时,某些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CH3COO)或弱碱阳离子(NH)结合水电离出的HOH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盐溶液也呈一定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第3节学习);某些盐能电离出H(NaHSO4),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其作用同酸溶液,但无论加入何种盐KW均不变。

(3)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了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c(H)c(OH)同时增大但保持相等,KW增大。纯水一定呈中性。

(4)压强:水为液体,改变压强其体积几乎不变,即压强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

2.在酸、碱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c(OH)

(1)在酸溶液中,c(OH)等于水电离出的c(OH)

(2)在碱溶液中,c(H)等于水电离出的c(H)

3课时 pH的应用

新知预习

1pH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医疗上

测试血液pH,诊断疾病。

调控体液的pH,辅助治疗疾病。

(2)生活中:人们洗发时使用的护发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头发的pH使之达到适宜的酸碱度

(3)在环保领域中:酸性或碱性废水的处理常常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结合pH自动测定仪进行监测和控制。

(4)在农业生产中:因土壤的pH影响植物对不同形态养分的吸收及养分的有效性,各种作物的生长都对土壤的pH范围有一定的要求。

(5)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溶液pH的控制常常是影响实验结果或产品质量、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2.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

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原理

实质:HOH===H2O

定量关系:n(H)n(OH)c(HVc(OHV

(3)主要试剂

溶液:标准液和待测液。

指示剂

A.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突变范围内。

B.中和滴定通常选择甲基橙酚酞作指示剂,一般不选用石蕊试液。

(4)主要仪器及使用

仪器:酸碱式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滴定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A.滴定管的结构

仪器A酸式滴定管 仪器B碱式滴定管

B.使用方法。

3.中和滴定过程及滴定曲线

(1)主要试剂:待测液、标准液、指示剂(一般用酚酞甲基橙)、蒸馏水。

(2)滴定操作: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滴定。

终点的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酸碱滴定曲线。

以滴加酸(或碱)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pH为纵坐标绘出一条溶液pH随酸(或碱)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

知识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重难点)

教材解读

1滴定管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1)类型:常用的滴定管分酸式和碱式两种,如下图所示。

酸式滴定管下方用玻璃活塞控制滴速,量取或盛装酸性溶液、氧化性试剂或有机溶剂。为了防止玻璃塞和碱性试剂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Na2SiO3,又因为氢氟酸能腐朽玻璃,因此不能量取或盛装碱液、碳酸钠、硅酸钠等碱性盐溶液和氢氟酸。

碱式滴定管下方用带有玻璃珠的橡胶管控制滴速,量取或盛装碱性溶液。由于酸性和氧化性试剂能腐蚀橡胶,橡胶又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不能量取或盛装酸性和强氧化性溶液及有机溶剂。

(2)使用方法:

检漏:使用滴定管前,要检查活塞是否漏水,确保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润洗:从洁净滴定管上口倒入35 mL所要盛装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整个滴定管内壁。然后轻轻转动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或轻轻挤压碱式滴定管的玻璃球),将液体从滴定管下部放入预置的烧杯。反复操作23遍。

注液: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0”刻度以上23 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方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或“0”刻度下某一位置,准确读数并记录。

赶气泡:如果滴定管内部有气泡,一定要将尖嘴部分的气泡排出。排气方法:酸式滴定管应快速将玻璃活塞旋转到最大流量,让快速下流的液体将气泡带出;碱式滴定管应将胶管弯成90°,然后挤压玻璃球,将气泡排出(如右下图所示)

放出反应液:根据需要,从滴定管中逐滴放出液体。

(3)注意事项:

酸式和碱式滴定管的“0”刻度均在上,从上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

不能用量筒代替滴定管,因为计量的精确度不同。在量取液体的体积时,量筒只能精确至0.1 mL,而滴定管可精确至0.01 mL

在加入反应液时如果不用所要盛装的反应液润洗,管内壁附着的蒸馏水就会将反应液稀释,使溶液浓度降低,影响测定结果。

滴定管下端若有气泡,则有可能在滴定过程中被排出,导致该反应液的用量读数偏高,所以滴定前一定要先排气。

2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2)实验原理:HOH===H2O,即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总量)与碱提供的OH(总量)的物质的量相等。

计算公式:cB·(cVυ分别表示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酸或碱的元数)

(3)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等。

试剂:标准溶液、待测溶液、指示剂。

(4)指示剂的选择:

中和反应恰好完全的时刻叫滴定终点,为准确判断滴定终点,必须选用变色明显、变色范围的pH与终点的pH相一致的酸碱指示剂。通常选用酚酞或甲基橙,而不能选用石蕊溶液,因石蕊的颜色变化不灵敏。

中和滴定中,酸碱指示剂用量及颜色变化:

(5)实验步骤: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滴定前的准备工作:

滴定管:检漏水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记录初始读数。

锥形瓶:水洗装液滴加指示剂。

滴定:

滴定时,左手旋转酸式滴定管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入最后一滴,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时即为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并记录。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上述滴定操作应重复23次。

特别提示

滴加标准液的速率先快后慢,并保证是逐滴加入,不可形成一股水流。当接近终点时,每滴入一滴应停下振荡一会儿再滴入下一滴。重复操作时,每次所取待测液体积要相同。

数据处理

c(NaOH)

实验中取23次消耗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6)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cB·可知,υAυBVBcA均为定值,所以cB的大小取决于VA的大小,VA大则cB大,VA小则cB小。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溶液(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3.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

(1)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特点:

在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对于强酸强碱的反应,开始时由于被中和的酸(或碱)浓度较大,加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的影响不大。当反应接近终点(pH7)时,很少量的碱(或酸)就会引起溶液pH突变,酸、碱的浓度不同,pH突变范围不同。

(2)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

酸碱滴定曲线是以酸碱混合过程中滴加酸(或碱)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pH为纵坐标绘出一条溶液pH随酸(或碱)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

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为例,其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曲线可以看出,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一个突变过程,在此范围内,滴加很少的酸(或碱),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有利于确定滴定终点。

4pH的应用

知识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迁移

教材解读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可以迁移到氧化还原反应中,依据滴定原理,通过适当的指示剂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恰好反应完全的时刻,从而测定物质的浓度。例如,可通过KMnO4酸性溶液滴定H2C2O4溶液来计算c(H2C2O4);通过Na2S2O3溶液滴定碘溶液来确定溶液中I2的物质的量。

具体方法如下:

特别提示

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故应用酸式滴定管取用KMnO4溶液而不用碱式滴定管。实验室用稀H2SO4酸化KMnO4溶液,而不能用盐酸或稀HNO3,这是因为c(H)较大时Cl有明显的还原性,NO有强氧化性。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选用的指示剂为酚酞或甲基橙、一般不选用石蕊试液作指示剂。

2.进行中和滴定的实验时,滴定管一定要润洗,而锥形瓶不能润洗。

3.中和滴定操作口诀:

左手塞,右手瓶;一边滴,一边摇;眼向下, 别上瞧;颜色变,等等看;半分钟,记数据。

4滴定管读数时,仰视读数,视线偏低,读数偏大;俯视读数,视线偏高,读数偏小。

读数误差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来理解和记忆。如开始读数仰视,滴定完毕读数俯视,如图;开始读数俯视,滴定完毕读数仰视,如图

5量筒和滴定管读数时引起误差的区别

(1)量筒的刻度由底部开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若俯视读数,结果偏高;若仰视读数,结果偏低。

(2)滴定管的刻度由上到下,从零开始(零刻度以上还有一段没有刻度)逐渐增大,因此,读数值的偏差与量筒相反。即若俯视读数,则结果偏小;若仰视读数,则结果偏大。但对滴定结果的影响由滴定前后两次读数的差值决定。

5 新视点·名师讲座

常见的几种滴定方法

1酸碱中和滴定(利用中和反应)

2.氧化还原滴定法

3.沉淀滴定法(利用生成沉淀的反应)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1课时 盐类的水解

新知预习

1.盐溶液的酸碱性

(1)盐的分类(按生成盐的酸、碱的强弱划分)

(2)盐溶液的酸碱性和对应盐的类型的关系:

(3)盐溶液呈酸碱性的理论解释:

强酸弱碱盐(NH4Cl为例)

弱酸强碱盐(CH3COONa为例)

强酸强碱盐(NaCl为例)

H2OOHHNaCl===NaCl,盐电离出的离子NaCl不能与H2O电离出的HOH生成弱电解质c(H)c(OH),该盐溶液呈中性。

2.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实质:盐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弱电解质,从而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3)表示方法: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水酸+碱。

AlCl3的水解:AlCl3H2OAl(OH)33HCl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盐的离子+水(或碱)OH(H)

AlCl3的水解:Al3H2OAl(OH)33H

知识点一 盐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解读

1盐的分类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生成的盐

2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可以用pH试纸、酸碱指示剂、pH计等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最方便、最常用的是pH试纸。

(1)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2)实验结果分析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有的盐溶液呈酸性,有的盐溶液呈碱性。

3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重点)

三类不同盐溶液酸碱性的理论分析如下表:

通过上表分析可以知道,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所含离子在水中与水电离出的HOH能否生成弱电解质有关。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则促进水的电离,从而使溶液中的c(H)c(OH)不相等,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特别提示

若弱酸弱碱盐溶液中弱酸根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分别结合HOH的程度相同,则溶液也会呈中性(CH3COONH4)。因此,不能判断出中性溶液中离子所对应酸、碱的强弱。

知识点二 盐类的水解

教材解读

1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盐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并建立平衡,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溶液中c(H)c(OH),溶液呈酸性或碱性。其过程可表示为:

盐+水酸+碱

水解反应可看成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3)盐类水解与盐的电离的区别(重点记忆)

HCOH2OCOH3OHCO的电离,而HCOH2OH2CO3OHHCO的水解。电离是微粒离解后组成变小,水解是结合后组成变大。

2盐类水解的规律

判断盐类能否水解及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要看组成盐的离子所对应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其水解的口诀是:

水解看组成,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规律要记清。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盐中有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才水解,若没有,则是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反应,溶液呈中性。

(2)越弱越水解——弱酸阴离子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弱碱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其水解程度越大。

(3)都弱都水解——弱酸弱碱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都发生水解,且相互促进,又称都弱双水解。

NHS2HCOCH3COO的水解虽然相互促进,水解程度有所增大,但仍然很微弱,离子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水解方程式用表示。如:

NHCH3COOH2OCH3COOHNH3·H2O(不写===”,不写成NH3↑”)

Al3S2HSCOHCOAlO的水解进行彻底,离子之间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水解方程式用===”表示,标示“↑”“↓”。如:

Al33HCO===Al(OH)33CO2(泡沫灭火器原理)

Al33AlO6H2O===4Al(OH)3[制取Al(OH)3]

Fe3能与COHCO发生彻底的双水解反应。如:

2Fe33CO3H2O===2Fe(OH)33CO2(产生红褐色沉淀、无色气体)

特别提示

Fe3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双水解反应:2Fe3S2===2Fe2S(2Fe33S2===2FeSS)

拓展: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有如下三种情况:

相同条件下,生成的弱酸的电离程度大于弱碱的电离程度,溶液呈酸性。如:

NH4FH2ONH3·H2OHF

因为K(HF)>K(NH3·H2O),所以NH4F溶液显酸性。

相同条件下,生成的弱碱的电离程度大于弱酸的电离程度,溶液呈碱性。如:

NH4CNH2ONH3·H2OHCN

因为K(NH3·H2O)>K(HCN),所以NH4CN溶液显碱性。

相同条件下,生成的弱酸的电离程度等于弱碱的电离程度,溶液呈中性。如:

CH3COONH4H2ONH3·H2OCH3COOH

因为K(NH3·H2O)K(CH3COOH),所以CH3COONH4溶液显中性。

④“谁强显谁性——当盐中的阴离子对应的酸比阳离子对应的碱更容易电离时,水解后盐溶液呈酸性,反之,呈碱性,即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弱酸的酸式钠盐(设为NaHA)在溶液中既电离又水解:

HAHA2(电离)

HAH2OOHH2A(水解)

若电离程度>水解程度,则溶液显酸性;

若水解程度>电离程度,则溶液显碱性。

常见的显酸性的酸式盐有NaHSO3NaHC2O4NaHSO4NaH2PO4等;显碱性的酸式盐有NaHCO3NaHSNa2HPO4等。

特别提示

在弱酸的酸式盐NaHA溶液中,c(H)>c(OH)c(A2)>c(H2A)是等价条件,都表明溶液呈酸性(HA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反之亦然。

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盐的水解因为有弱电解质生成而能发生,所以上述条件是有局限性的。凡具备生成难()溶物质、生成易挥发的物质或生成弱电解质三个条件之一,离子反应便能发生。而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另当别论。

3盐类水解类型

4.盐类水解的特点——逆、吸、弱、动、变

(1)可逆反应:盐类水解生成酸和碱,即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2)吸热反应:中和反应放热,盐类的水解过程吸热。

(3)微弱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小,但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较大。

(4)动态平衡:盐类水解是可逆的,其平衡状态属于动态平衡。

(5)改变条件,平衡移动:外界条件改变时,水解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5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1)多元弱酸的酸式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有水解倾向又有电离倾向,其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碱性。

NaHCO3NaHS

若水解程度小于电离程度,溶液显酸性。如NaHSO3

(2)多元强酸的酸式盐:

酸式酸根离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如NaHSO4===NaSOH

6比较同浓度溶液的酸碱性(pH)大小的方法

(1)首先对物质分类,pH大小规律是碱>>酸。

(2)同类物质的pH大小规律是

碱:二元强碱>一元强碱>一元弱碱;

酸:一元弱酸>一元强酸>二元强酸;

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

知识点三 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材解读

1一般模式及特点

()离子+H2O弱酸(或弱碱)OH(H)

(1)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标“↓”“↑”,也不把生成物(NH3·H2OH2CO3)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2)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而中和反应是趋于完全的反应,所以盐的水解反应是微弱的,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一般不写===”而写

2不同类型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一元弱酸强碱盐,以CH3COONa为例:

CH3COOH2OCH3COOHOH

(2)一元弱碱强酸盐,以NH4Cl为例:

NHH2ONH3·H2OH

(3)多元弱酸强碱盐(正盐):多元弱酸强碱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应分步书写。水解程度主要取决于第一步反应,以Na2CO3为例:COH2OHCOOH(主要)HCOH2OH2CO3OH(次要)

(4)多元弱碱强酸盐:多元弱碱强酸盐水解也是分步的,由于中间过程复杂,中学阶段仍写成一步,以CuCl2为例:Cu22H2OCu(OH)22H

(5)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以NaHCO3为例:HCOH2OH2CO3OH

(6)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水解相互促进

NHHCOCOCH3COO等组成的盐虽然水解相互促进,但水解程度仍然较小,仍是部分水解。

NHCH3COOH2OCH3COOHNH3·H2O

Al3Fe3COHCO等组成的盐水解相互促进非常彻底,生成气体和沉淀。

Al33HCO===Al(OH)33CO2

3书写水解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误把电离方程式看成水解方程式,如HSH2OS2H3O,此方程式为HS的电离方程式,不是HS的水解方程式,因为其化简可写为HSS2HHS的水解方程式应为HSH2OH2SOH

(2)书写盐类水解方程式常见错误有:

误写为===”,如:Fe33H2O===Fe(OH)33H是错误的,正确的为:Fe33H2OFe(OH)33H

水解产物量很小时,标上“↑”“↓”,如Al33H2OAl(OH)33H是错误的,正确的为:Al33H2OAl(OH)33H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水解的实质

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弱碱的阳离子或弱酸的阴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OHH,促进了水的电离。

2盐类水解的4个特点

可逆反应;吸热反应;微弱的过程;动态平衡。

3盐类的水解规律

4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两规则

(1)多元弱酸阴离子是分步水解的,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2)多元弱碱阳离子水解复杂,可一步写出。

新视点·名师讲座

如何计算醋酸溶液中的c(H)c(OH)

CH3COOH溶液中同时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和醋酸的电离平衡,其中醋酸的电离能力远强于水的电离能力。醋酸电离出较多的H,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结合成水分子的方向移动,抑制了水的电离,因此CH3COOH溶液中绝大部分的H是由醋酸电离产生的,由水电离产生的H极少。当然,溶液中还存在着极少量由水电离产生的OH

利用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计算醋酸溶液中HOH的浓度。25 时,醋酸的电离常数Ka1.7×105 mol·L1,设浓度为0.10 mol·L1CH3COOH溶液中醋酸电离达到平衡时H的浓度为x

CH3COOH HCH3COO

初始浓度 0.10 mol·L1 0 0

平衡浓度 0.10 mol·L1x x x

Ka

Ka数值很小时,x的数值很小,可做近似处理:

010 mol·L1x0.10 mol·L1

所以Ka

x

1.3×103 mol·L1

c(H)1.3×103 mol·L1

c(OH)7.7×1012 mol·L1

2课时 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

新知预习

1.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典型实例:氯化铵水解平衡移动。

NHH2ONH3·H2OH(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2.盐类水解的重要应用

(1)热纯碱溶液去油污:纯碱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OH2OHCOOH。加热促进CO的水解,溶液碱性增强,去污能力增强。

(2)盐溶液的配制和保存:配制、保存FeCl3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加入少量盐酸的目的是抑制Fe3水解

(3)盐类作净水剂:铝盐、铁盐等部分盐类水解生成胶体,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作净水剂。

如明矾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H2OAl(OH)33H

(4)制备胶体: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加热至沸腾以增大Fe3的水解程度,从而制备Fe(OH)3胶体。

(5)制备无机化合物:如用TiCl4制备TiO2。其反应的方程式为TiCl4(x2)H2O(过量) TiO2·xH2O4HCl

3.水解平衡常数

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叫做水解平衡常数或水解常数,用Kh表示。对MAH2OHAMOH,其平衡常数为Kh

K数值越大,水解趋势越大。水解平衡常数如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

知识点一 盐类的水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盐类的水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的盐溶液中,当盐类水解的速率和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水解平衡状态。和所有平衡体系一样,水解平衡具有”“吸热”“程度小”“”“”“”“等特征。

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组成盐的阴离子或阳离子水解的难易程度决定了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即越弱越水解。如同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的pH大小;Na2CO3溶液的pH大,因CO的水解程度大。

(2)外因:盐类的水解程度还受到盐的浓度、温度及溶液酸碱度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也适用于水解平衡。

温度:因水解是吸热过程,故升高温度可促进水解,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水解程度增大,即越热越水解。

浓度:增大盐溶液的浓度,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但水解率(水解率相当于转化率)减小;加水稀释可以促进水解,平衡右移,水解率增大。

酸碱度:向盐溶液中加入H,可以促进阴离子的水解,抑制阳离子的水解;向盐溶液中加入OH,可以促进阳离子的水解,抑制阴离子的水解。

化学反应等。

(3)下面具体分析不同条件对FeCl3水解平衡的影响情况:Fe33H2OFe(OH)33H(正反应吸热)

3.盐的水解常数

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叫做水解平衡常数或水解常数,用Kh表示。

KhKh

上述两个关系式表明,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常数越小(越弱),其所生成的盐水解的程度就越大。水解常数只受温度影响。

4电离平衡常数Ka与水解平衡常数Kh之间的关系以H2CO3Na2CO3为例

H2CO3HHCO Ka1

HCOHCO Ka2

COH2OHCOOH

Kh1,上下同乘以c(H)Kh1

HCOH2OH2CO3OH

Kh2

因为Ka1Ka2得出Kh1Kh2,即CO的第一步水解远大于第二步水解。

Kh可以得出酸的电离常数越大,即酸性越强,其对应盐溶液的水解常数越小,即盐溶液的碱性越弱,弱碱盐也有相同规律。

弱酸或弱碱的电离程度较弱,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盐的水解程度也较弱。例如H2CO3Ka14.2×107Ka25.6×1011CO的水解常数Kh11.78×104Kh22.4×108

知识点二 盐类水解原理的利用

教材解读

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或pH

例如,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pH由大到小:

Na2CO3>NaHCO3>NaCl>CH3COOH>KHSO4

2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例如,NaHC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c(Na)>c(HCO)>c(OH)>c(H)>c(CO)

3选择制备某些物质的途径

(1)不能在溶液中制取Al2S3等物质,因为Al3S2在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生成Al(OH)3沉淀,放出H2S气体。

(2)不能用加热浓缩或蒸发的方法制取某些盐,如:FeCl3Al(NO3)3等。为了得到无水FeCl3,必须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干;海水提镁在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得到MgCl2

4判断盐所对应酸的相对强弱

测定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种盐溶液NaANaBpH前者大于后者,则酸性强弱为HB>HA。通过测定常温下NaB溶液pH>7,也可证明HB为弱酸。

5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

例如:Al3Fe3COHCOAl3AlO,因为能相互促进水解,而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6判断盐溶液中粒子种类多少

例如:Na2CO3NaHCO3溶液中存在NaCOHCOHOH5种离子和H2CO3H2O两种分子。

7除去溶液中的某些杂质离子

采用加热或加入合适物质的方法,促进溶液中某些金属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沉淀除去,如Cu2溶液中含有Fe3,可加入CuOCuCO3促进Fe3水解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杂质Fe3KNO3溶液中含有Fe3可加热除去。

8解释生产、生活、化学实验中的措施与现象

(1)农业生产中铵态氮肥与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因为两种盐发生水解相互促进的反应放出氨气而损失肥效。

(2)泡沫灭火器中用Al2(SO4)3代替H2SO4NaHCO3溶液发生水解相互促进的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CO2气体,隔离燃烧物质与空气接触。

(3)活泼金属Mg投入NH4ClCuCl2FeCl3等溶液中有氢气产生。

(4)加热蒸干不挥发性酸的盐和不水解的盐得到盐溶质本身,如Al2(SO4)3,而加热蒸干某些挥发性酸的盐得到氢氧化物,如AlCl3Al(OH)3

知识点三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1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正确思路

2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规律

(1)多元弱酸溶液

根据多步电离分析。例如:在H2CO3的溶液中,H2CO3HCOH(主要)HCOCOH(次要),故c(H)>c(HCO)>c(CO)

(2)多元弱酸的正盐溶液

根据弱酸根的分步水解分析。例如:Na2CO3溶液中,COH2OHCOOH(主要)HCOH2OH2CO3OH(次要),故c(Na)>c(CO)>c(OH)>c(HCO)>c(H)

(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

要考虑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与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如HCO以水解为主,NaHCO3溶液中c(Na)>c(HCO)>c(OH)>c(H)>c(CO);而HSO以电离为主,NaHSO3溶液中c(Na)>c(HSO)>c(H)>c(SO)>c(OH)

(4)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

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的因素。例如: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a.NH4Clb.CH3COONH4c.NH4HSO4c(NH)由大到小的顺序:c>a>b

(5)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根据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分析。

分子的电离大于相应离子的水解

例如: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ClNH3·H2O混合溶液中,c(NH)>c(Cl)>c(OH)>c(H)

分子的电离小于相应离子的水解

例如:在0.1 mol·L1NaCN0.1 mol·L1HCN溶液的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CN)>c(OH)>c(H)

(6)利用守恒规律

原子守恒

电荷守恒

质子守恒

特别提示

①质子守恒可由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合并得到。②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若为混合溶液,则应先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及其浓度,再分情况分析。③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需分清主要离子和次要离子,溶质直接电离出来的是主要离子,离子水解或弱电解质电离出来的离子是次要离子。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熟记影响盐类水解的3个因素

温度:升高温度,促进水解。浓度:稀释,促进水解。外加酸碱:酸性盐溶液加碱,促进水解;碱性盐溶液加酸,促进水解。

2.盐类水解的9个常见应用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配制或贮存易水解的盐溶液;判断盐溶液蒸干灼烧后的产物;胶体的制取;物质的提纯;离子共存的判断;泡沫灭火器原理;净水原理;化肥的使用。

3.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3个定量关系

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

4.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的注意事项

若配制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应加入少量强酸,抑制弱碱离子的水解;若配制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应加入少量强碱,抑制弱酸根的水解。

5.盐溶液蒸干灼烧时产物的判断

(1)盐溶液水解生成难挥发性酸时,蒸干后一般得原物质,如CuSO4溶液;盐溶液水解生成易挥发性酸时,蒸干灼烧后一般得对应氧化物,如AlCl3→Al(OH)3→Al2O3

(2)酸根阴离子易水解的强碱盐蒸干后可得到原物质,如Na2CO3溶液。

(3)要考虑盐受热时是否分解。如Ca(HCO3)2NaHCO3KMnO4NH4Cl固体受热易分解,因此蒸干灼烧后分别为:Ca(HCO3)2→CaCO3高温,CaONaHCO3→Na2CO3KMnO4→K2MnO4MnO2NH4Cl→NH3HCl↑

名师讲座

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离子能否在同一溶液里大量存在决定于离子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或离子是否符合题目的相关条件。因此,要弄清离子能否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问题,关键是掌握离子的性质。

(1)一色:即溶液的颜色。

若限定无色溶液,则Cu2Fe3Fe2MnO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

(2)二性:即溶液的酸性和碱性。

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COSOS2AlOFCH3COOClO)均不能大量存在。

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NHAl3Fe3Mg2Cu2Ag)均不能大量存在。

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HCOHSOHS)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可能大量存在。

(3)三特:指三种特殊情况。

①AlO水解程度大,其溶液碱性强,所以与HCOAl3NH等不能共存。

②“NOH组合具有强氧化性(常常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不能与强还原性的离子(Fe2S2I)共存。

③NHCH3COOCOMg2HCO等组合中,虽然两种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仍很小,它们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4)四反应:指离子间通常能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能相互反应的离子显然不能大量共存。

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又可将其分为三类。

a.生成微溶、难溶物不共存。如:

OHAl3Fe3Mg2Cu2AgFe2等阳离子产生沉淀;

AgClBrISOCOSiOPOSOS2OH等产生沉淀;

Ba2SOSOCOSiOPO等产生沉淀。

b.生成易挥发性气体不共存。如:

HCOSOS2HCOHSOHS等,OHNH等。

c.生成弱电解质不共存。如:

HOHCH3COOClOSiOPOAlO等。

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Fe3MnOClOCr2ONO (H)与强还原性的S2SOFe2I一般不能共存。

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双水解)

aNHAlOSiO等。

bAl3COHCOS2HSAlO等。

cFe3COHCOAlO等。

络合反应:如Fe3SCN等。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新知预习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25 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沉淀溶解平衡: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溶解平衡(如图所示)

溶解平衡的建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

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

v(溶解)<v(沉淀),析出晶体。

表示方法:以AgCl为例,溶解平衡可表示为AgCl(s) Ag(aq)Cl(aq)

(3)溶解平衡的特征

(4)生成难溶电解质的限度(标志)

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_mol·L1时,反应就达完全。

2.沉淀反应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沉淀生成的应用: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业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沉淀的方法。

A.调节pH法。

加入氨水调节pH78,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

B.加沉淀剂法。

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2S2===CuS Hg2S2===HgS

Cu2H2S===CuS2HHg2H2S===HgS2H

(2)沉淀的溶解:

原理: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只要不断减少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平衡就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溶解。

溶解方法。

A.酸溶解法。

例如:CaCO3在水中存在CaCO3(s) COCa2,当加入盐酸后HCO反应,使CO不断减少,沉淀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B.盐溶液溶解法。

例如:Mg(OH)2沉淀可溶于NH4Cl溶液,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Mg22NH3·H2O

(3)沉淀的转化:

3.溶度积常数

知识点一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材解读

1溶解平衡的建立

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不难理解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Cl脱离AgCl的表面溶入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ClAgCl表面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析出沉淀。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AgCl(s) Ag(aq)Cl(aq)

2沉淀溶解平衡(重点)

(1)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当难溶电解质溶解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即达到溶解平衡状态,叫做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称为沉淀的溶解平衡。

特别提示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和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不能混为一谈。首先从物质类别方面看,难溶电解质可以是强电解质也可以是弱电解质[BaSO4是强电解质,而Al(OH)3是弱电解质],而难电离物质只能是弱电解质。再从变化的过程来看,溶解平衡是指已溶解的溶质与未溶解的溶质之间形成的沉淀与溶解的平衡状态;而电离平衡则是指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弱电解质分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达到平衡状态。不仅难溶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易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也存在溶解平衡。

(2)溶解平衡的特征:

①“——动态平衡,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的速率均不为0

②“——v溶解v沉淀

③“——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④“——当改变外界条件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3)溶解平衡的表达式:

MmAn(s) mMn(aq)nAm(aq)

注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溶液中用“aq”标明状态,并用连接。如:

Ag2S(s) 2Ag(aq)S2(aq) CaCO3(s) Ca2(aq)CO (aq)

(4)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这是决定性的因素。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同是微溶物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易溶物质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存在溶解平衡

外因:

a.浓度: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b.温度:多数难溶性电解质溶于水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少数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如Ca(OH)2的溶解平衡。

c.同离子效应:当加入与难溶电解质相同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如AgCl中加入KCl固体,平衡向左移动。

d.离子反应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如AgCl中加入KI固体,生成更难溶的AgIAgCl溶解。

知识点二 溶度积及应用

教材解读

1溶度积Ksp

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幂之积为一个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用Ksp表示。

2表达式

对于溶解平衡:AmBn(s) mAn(aq)nBm(aq)中,Kspcm(Ancn(Bm)

例如,Ag2S的溶度积常数为Ksp(Ag2S)c2(Ag)×c(S2)

3Ksp意义

同类型物质,在相同温度下Ksp数值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不同类型物质Ksp大小不具有可比性。如根据Ksp可判断溶解能力:AgICu(OH)22,25 Ksp(AgCl)1.8×1010Ksp[Mg(OH)2]1.8×1011,不能说明两者溶解性大小。

4影响因素

5溶度积规则

设任意浓度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为Qc(离子积),通过比较溶度积与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6.用溶度积比较溶解度大小的注意事项

溶度积(Ksp)反映了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sp的数值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2)对于阴、阳离子个数不同的电解质,Ksp小的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比Ksp大的溶解度小,如Ksp(Ag2CrO4)<Ksp(AgCl),但Ag2CrO4的溶解度大于AgCl的溶解度。因此,不能通过比较Ksp数值的大小来确定溶解度的大小。

知识点三 沉淀反应的应用(难点)

教材解读

1沉淀的生成

沉淀生成的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是动态平衡,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使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

(1)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化学沉淀法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3)沉淀的方法。

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NH4Cl中含杂质FeCl3,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

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离子方程式为:Cu2S2===CuSCu2H2S===CuS2HHg2S2===HgSHg2H2S===HgS2H

同离子效应法:增大溶解平衡中某种离子的浓度,使平衡向沉淀生成的方向移动。

特别提示

沉淀剂的选择

能除去溶液中的某种离子,又不能影响其他离子的存在,并且由沉淀剂引入的杂质离子还要便于除去。

生成沉淀物的溶解度越小越好。如沉淀Ca2,可生成CaCO3CaSO4CaC2O4沉淀,但这三种沉淀中以CaC2O4的溶解度最小,因此,沉淀成CaC2O4的形式,Ca2去除得最完全。

要注意沉淀剂的电离程度。如欲使Mg2沉淀为Mg(OH)2,用NaOH作沉淀剂比用氨水的效果要好。

(4)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2.沉淀的溶解

(1)沉淀溶解的原理: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能设法不断移去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使沉淀溶解。

(2)实验探究沉淀的溶解:

通过上面的探究得出沉淀溶解的规律:对于难溶物,加水和加热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并不大,要使沉淀溶解,可加入能与沉淀溶解所产生的离子发生反应的试剂,生成挥发性物质或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而使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从而达到使沉淀溶解的目的。

(3)沉淀溶解的方法:

酸溶解法:如难溶于水的CaCO3沉淀可以溶于盐酸中。

上述反应中,气体CO2的生成和逸出,使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浓度不断减小,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只要盐酸的量足够, CaCO3就可完全溶解。

难溶电解质FeSAl(OH)3Cu(OH)2也可溶于强酸,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FeS2H===Fe2H2SAl(OH)33H===Al33H2OCu(OH)22H===Cu22H2O

碱溶解法:如Al(OH)3可溶于NaOH溶液,是因为Al(OH)3在水中存在平衡:3OH(aq)Al3(aq) Al(OH)3(s) H(aq)AlO (aq)H2O,当加入NaOH溶液时,OH中和H,使c(H)减小,促使平衡右移,从而使Al(OH)3溶解。反应方程式为:NaOHAl(OH)3===NaAlO22H2O

盐溶解法:除了酸、碱可以溶解难溶电解质,某些盐溶液如NH4Cl也可以溶解沉淀。如Mg(OH)2溶于NH4Cl溶液。

氧化还原溶解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难溶物电离出的离子浓度降低,使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如有些金属硫化物(CuSHgS)不溶于非氧化性酸,只能溶于氧化性酸,通过减少c(S2)而达到使沉淀溶解的目的。

3CuS8HNO3===3CuSO48NO4H2O

反应的实质是HNO3S2氧化为SO,减小了S2的浓度,使平衡CuS(s) Cu2(aq)S2(aq)向右移动,CuS逐渐溶解。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适当的配合剂,使溶液中某种离子生成稳定的配合物,以减小其离子的浓度,从而使沉淀溶解。如AgCl可溶于NH3·H2O

特别提示

沉淀溶解时的关键步骤是加入的试剂能与产生沉淀的离子发生反应,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使沉淀溶解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三种:

(1)加入适当试剂,使其与溶液中某种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气体等。

(2)加入适当氧化剂或还原剂,与溶液中某种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加入适当试剂,与溶液中某种离子结合生成配合物。因此,若要使某种沉淀溶解,就要根据该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试剂。

3沉淀的转化

(1)实验34 AgCl沉淀转化为AgI溶液

(2)实验35 Mg(OH)2沉淀转化为Fe(OH)3沉淀

实验结论:

实验34中的反应

Ag(aq)Cl(aq) AgCl(s) AgCl(s)I(aq) AgI(s)Cl(aq)

2AgI(s)S2(aq) Ag2S(s)2I(aq)

AgCl沉淀可以转化为AgI沉淀,AgI沉淀又可以转化为Ag2S沉淀。

解释:AgI的溶解度比AgCl小,能使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降到更小,致使AgCl的溶解平衡发生移动,转化为AgI;同理,因Ag2S的溶解度远小于AgI,致使AgI的溶解平衡发生移动,转化为Ag2S

实验35中的反应

Mg2(aq)2OH(aq) Mg(OH)2(s) 3Mg(OH)2(s)2Fe32Fe(OH)3(s)3Mg2

(3)沉淀转化的一般规律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两者差别越大,转化越容易。

(4)沉淀转化的应用

锅炉除水垢。锅炉中的水垢含有CaSO4,较难清除,可用Na2CO3溶液处理,CaSO4转化为疏松可溶于酸的CaCO3沉淀,这样水垢就易于清除了。

水垢的转化过程:

。其反应如下:

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CO2H2O,至此难以除去的CaSO4被除去。

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在自然界也发生着溶解度小的矿物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的现象。例如: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可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到深层的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便慢慢地转变为铜蓝(CuS)。其反应如下:CuSO4ZnS===CuSZnSO4CuSO4PbS===CuSPbSO4

新视点·名师讲座

利用Ksp进行有关计算

1.由Ksp计算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

Ksp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饱和后各离子间浓度的关系,根据Ksp就可以求得其中某种离子的浓度。

2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由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都非常小,在计算时往往可以把溶液的密度看成水的密度(1 g·cm3),溶液的体积可通过水的质量来求算。

CaCO3的溶解平衡为例:CaCO3(s) Ca2(aq)CO (aq)Kspc(Ca2c(CO)S100 g水中所溶解的CaCO3的质量。

由于c(Ca2)c(CO)mol·L1,则S×100 g×100 g0.1 L×c(Ca2)×M(CaCO3)10 g(100 g溶液中水的质量近似为100 g)

3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

同样以CaCO3的溶解平衡为例:

已知100 g水也就是0.1 L溶液中所含CaCO3的质量为S g,由于c(Ca2)mol·L1,则Ksp

特别提示

在计算难溶电解质溶解离子的平衡浓度时不要搞错计量数关系。如x mol·L1铬酸银(Ag2CrO4)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c(Ag)2x mol·L1而不是x mol·L1

类型不同的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大小不能直接反映出它们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因为它们的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式是不同的。KspS的换算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因电解质类型(阴、阳离子数目比)的不同而相异。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知识点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重难点)

1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利用放热、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特别提示

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电流流向与之相反。

原电池中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得电子的一极为正极。

形成闭合回路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导线连接两个电极,也可以是两电极接触,如下图所示。

有的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大,可以对外做功;有的原电池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很慢,产生的电流极其微弱,不能对外做功(如电极是FeC,电解质溶液是NaCl溶液)

2锌铜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探究

(1)实验设计

分别按照如下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观察反应过程中电流表指针位置的变化、金属电极表面的变化以及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是否有电流产生。

(2)实验记录

特别提示

乙装置中盐桥的组成、作用及优点:

组成:通常将热的饱和KClNH4NO3琼胶溶液倒入U形管中(不能产生裂隙),将冷却后的U形管浸泡在KClNH4NO3的饱和溶液中,即可得到盐桥。

作用:使两个半电池中的溶液连成一个通路,并使两溶液保持电中性。

优点:使原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并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了离子的定向移动,使原电池能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

(3)实验分析

对于上图甲所示装置

Zn(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Cu(正极)Cu22e===Cu(还原反应)

Zn片上,Zn还可直接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ZnSO4,因此该装置中即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效率不高,电流在较短时间内就会衰减),也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对于上图乙所示装置

Zn(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Cu(正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Cu2===CuZn2

该装置中,Zn未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发生反应,无热能放出,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比上图甲更高效的原电池。

(4)上图乙所示原电池的实验原理分析

当有盐桥存在时,在ZnSO4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即锌被氧化,锌原子失去电子形成Zn2进入溶液,从锌片上释放出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CuSO4溶液中的Cu2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

随着反应的进行,左边烧杯溶液中c(Zn2)增大,右边烧杯溶液中c(Cu2)减小,此时,盐桥中的阴离子(Cl)移向ZnSO4溶液,阳离子(K)移向CuSO4溶液,使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均保持电中性,氧化还原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原电池不断地产生电流。其工作原理可用下面的流程图表示:

取出盐桥后,由于锌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2进入溶液,ZnSO4溶液因Zn2相对增加而带正电,同时,Cu2获得电子成为金属铜沉积在铜片上,使CuSO4溶液因SO相对增加而带负电,这两种因素均会阻止电子从锌片上流向铜片,造成电流中断。

3原电池的相关知识规律

(1)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基本组成:由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形成两个半电池,两个隔离的半电池通过盐桥连接。

(3)形成条件:电极材料,可以是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两电极必须浸在电解质溶液中;两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两个半电池之间用盐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别提示

判断某装置是否是原电池的思路如下所示:

(4)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的极(通常是较活泼的金属);正极——电子流入的极(通常是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5)电极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等还原剂(燃料电池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如Zn2e===Zn2H22e2OH===2H2O;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氧气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如Cu22e===CuO24e2H2O===4OH

(6)电池反应:将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相加,得到的即为原电池的总反应。如H2O2KOH溶液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7)电子流向:电子由负极流出,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电子流入原电池的正极。

(8)电流方向:在外电路中,由正极流向负极;在电解质溶液中,由负极流向正极。

(9)离子迁移:在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特别提示

在原电池中,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阳离子,所以阴离子移向负极,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阳离子移向正极。记住最简单的原电池模型——Zn片与Cu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的实验现象——Cu片上有气泡产生,就不会记错离子的迁移方向。

4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一般步骤

5原电池正、负电极的判断方法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原电池中活泼性强的金属不一定是负极,如镁和铝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铝是负极;铜和铝放入浓硝酸中形成原电池,由于铝的钝化,铜是负极。

燃料电池中电极不参与反应,通入燃料的一极为负极,通入助燃剂(一般为氧气)的一极为正极。

如果给了电池反应,正负极还可以根据化合价的改变来判断,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失电子,为负极;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得电子,为正极。

一般情况下,负极材料参加电极反应时,表现为溶解、质量减轻,但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Pb2eSO===PbSO4,其质量增加。

知识点二 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

1原电池的设计

(1)设计原理:

理论上,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其中发生的氧化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发生的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实验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

基本方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电解质溶液及电极反应。

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是使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能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氧气)。本探究实验选择食盐水作电解质溶液。

电极材料的选择:原电池的电极必须能导电。原电池的负极要失去电子,因此选择活泼的金属材料,本探究实验选用铁片作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正极与负极之间只有产生电势差,电子才能定向移动,所以正极通常选择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本探究实验选用铜片作正极,发生的反应为O24e2H2O===4OH

特别提示

若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负极中的电解质溶液应有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如在锌、铜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锌极应置于ZnSO4ZnCl2Zn(NO3)2等溶液中;正极材料置于稀硫酸中,稀硫酸还可以换成稀盐酸。

(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3)实验步骤:

将用作正、负极的铜片和铁片用砂纸打磨干净。

用导线分别将正负极与灵敏电流表相连,将4层滤纸夹在正极金属片与负极金属片之间,置于一个塑料方盒中(务必使两极与滤纸紧贴在一起),再滴入食盐水浸湿滤纸,观察现象。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如在锌与稀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形成Cu—Zn微小的原电池,从而加快产生H2的速率。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如有两种金属a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出a极是负极,b极是正极,故金属活动性a>b

(3)用于金属的防护。如要保护一个铁闸,可用导线将其与一锌块相连,使锌作原电池的负极,铁闸作正极从而被保护。(本知识点将在本章第四节学习)

(4)制造各种化学电源。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其最重要的应用是制造各种实用电池。

如:以2FeCl3Cu===2FeCl2CuCl2为依据,设计一个原电池。

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本例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u2e===Cu2,正极:2Fe32e===2Fe2

确定电极材料。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为金属单质,可用该金属直接作负极;如为气体(H2)或溶液中的还原性离子,可用惰性电极(Pt、碳棒)作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材料一般不如负极材料活泼。

本例中可用铜棒作负极,用铂丝或碳棒作正极。

确定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是使负极放电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能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氧气)。但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

如本例中可用FeCl3溶液作电解液。

构成闭合回路:将电极用导线连接,使之构成闭合回路。

图示: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原电池构成三条件

(1)正、负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2原电池正、负极判断四方法

(1)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流出电子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阴离子移向的一极。

(2)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碳棒)流入电子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阳离子移向的一极。

3明确原电池原理的3个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3)设计原电池。

新视点·名师讲座

易错案例剖析

1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正、负极的判断是考试常考的问题,由于同学们对正负极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记不准导致错解。

2运用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原电池原理理解不深刻,不能利用原电池原理准确判断正负极,导致不能准确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知识点一 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变成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的主要部分是电解质溶液和浸在溶液中的正极和负极,使用时将两极用导线接通,就有电流产生,因而获得电能。

1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

一次电池的活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使用了。一次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制成胶状,不流动,也叫干电池。例如,普通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等都是干电池。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这类电池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2碱性锌锰电池简介

(1)构造

碱性锌锰电池构造的概况如图

(2)工作原理(化学反应)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2MnO22H2O2e===2OH

3铅蓄电池

(1)构造

铅蓄电池由两组栅状板交替排列而成,正极板上覆盖有PbO2,负极板上覆盖有Pb,电解质溶液是H2SO4溶液,如右图所示。

(2)铅蓄电池放电和充电时的反应原理。

放电电极的反应

负极:Pb(s)SO (aq)2e===PbSO4(s)(氧化反应)

正极:PbO2(s)4H(aq)SO (aq)2e===PbSO4(s)2H2O(l)(还原反应)

充电电极反应

阴极:PbSO4(s)2e===Pb(s)SO (aq)(还原反应)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 (aq)(氧化反应)

充电、放电总反应

Pb(s)PbO2(s)2H2SO4(aq) 2PbSO4(s)2H2O(l)

特别提示

电化学上常把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叫做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叫做阴极。

铅蓄电池充电时,铅板(铅蓄电池负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二氧化铅板(铅蓄电池正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在电解过程中,上述电极反应都逆向进行,其充电示意图如图所示。

4氢氧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的构造

如下图所示,以H2为燃料,O2为氧化剂,铂作电极,使用酸性或碱性电解质,在负极室通入H2,在正极室通入O2,即组成氢氧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2)氢氧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3)氢氧燃料电池的特点

在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氧化剂和还原剂,同时将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使电池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能量转化率很高,可持续使用;

产物不污染环境。

(4)常见燃料电池的比较

(5)有机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注意事项

电池的负极一定是可燃物,有机燃料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变化遵循一般化合价规则,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池的正极多为氧气或空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特别注意电解质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区别。可根据电荷守恒来配平电极反应式。

例如:甲烷在碱性介质(KOH溶液)中燃烧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第一步:确定生成物。

甲烷燃烧生成CO2H2O,而CO2KOH溶液反应生成K2CO3H2O,故生成物为COH2O

第二步:确定价态的变化及转移电子数。

甲烷(CH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故1 mol甲烷完全反应失去8 mol电子。

第三步:列出表达式。

CH4OH8eCOH2O

第四步:确定电极反应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由碳原子守恒确定CO的化学计量数为1,由电荷守恒确定OH的化学计量数为10(注:失去8个电子相当于带8个单位正电荷),再由氢原子守恒确定H2O的化学计量数为7

故负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7H2O

知识点二 化学电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根据装置书写电极反应式

首先判断该电池所依据的化学反应,从而确定两个半反应即电极反应。

(1)先分析装置图,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上的反应物质。

(2)书写电极反应式

(3)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得到电池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2给出总反应式,写电极反应式

各类电极反应式的一般书写步骤为列出物质,标电子的得失;选离子,配电荷;配个数,巧用水;两式加,验总式。

2H2O2===2H2O为例,当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时的负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

(1)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列出总式两边化合价升高的有关物质为H2,转移电子数为4e2H24e===4H

(2)根据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用HOH或其他离子配平,使两边电荷总数相等。2H24e4OH===4H2O

注意:电子带负电荷;在碱性溶液中,电极反应式不出现H

(3)利用元素守恒验证,即得2H24e4OH===4H2O

3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在书写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时,由于电极都参加反应,且正方向、逆方向都能反应,所以要明确电池和电极,放电为原电池,充电为电解池;原电池的负极与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对应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原电池的正极与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对应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给出电极反应式书写总反应方程式

根据给出的两个电极反应式,写出总反应方程式时,首先要使两个电极反应式的得失电子相等后将两式相加,消去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相同的物质即可。注意若反应式同侧出现不能共存的离子,如HOHPb2SO,要写成反应后的物质,如H2OPbSO4

特别提示

书写电极反应式要遵循的三原则

原电池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因此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遵循三个守恒: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

弱电解质、气体和难溶物均写成化学式,其余的用离子符号表示。

正极反应产物、负极反应产物根据题意或化学方程式确定,也要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成分对电极产物的影响。

新视点·名师讲座

原电池的有关计算

与原电池有关的计算常将原电池原理、物质的量、物理电学等知识联系起来,是理综试题的结合点,也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1电化学计算的核心——守恒法

电化学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故守恒思想贯穿电化学的始终,利用它能够简化解题过程,从而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

2常用到的物理电学公式

(1)欧姆定律:I

(2)功率公式:PUI

(3)电功公式:QWPtUItI2Rt

第三节 电解池

知识点一 电解原理

1实验探究电解原理——实验42 电解CuCl2溶液

(1)实验步骤

按右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然后把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观察U形管内的现象和试纸颜色的变化。

(2)实验现象

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同时看到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3)实验结论

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溶液里的CuCl2发生了反应:CuCl2CuCl2Cu2在阴极上得到电子生成CuCl在阳极上失去电子析出Cl2

(4)原理分析

CuCl2在溶液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Cu2Cl。通电时,在电极的作用下,Cl移向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l2Cu2移向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反应: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CuCl2电解,CuCl2

Cu22Cl电解,CuCl2

2电解的定义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解时使用的电离必须是直流电。在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3电解池

(1)电解池的定义

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电解池又叫做电解槽。

(2)电解池的构造

直流电源;两个固体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形成闭合回路。

(3)电极及电极反应

(4)电解池工作原理

通电时电子从电源的负极出发,流向电解池的阴极,在该电极上,阳离子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与此同时,阴离子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的电子再从电解池的阳极流向电源的正极,从而在两部分导体中形成闭合回路。

由上述分析可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必须有阴阳离子参加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5)电解池与原电池比较

4.电解时阴、阳两极物质的放电顺序

(1)阳极物质的放电顺序

首先要看电极材料;

如果阳极材料是活性电极(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以前的金属,包括银),则电解时电极材料失电子,电极不断消耗。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失电子。

如果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等),应根据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失电子)顺序加以判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为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SONO)>F

即:活性阳极(金属)>无氧酸根离子>OH>含氧酸根离子>F

(2)阴极物质的放电顺序

阴极物质的放电顺序与电极材料无关,直接根据溶液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顺序进行判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为Ag>Hg2>Fe3>Cu2>H(H浓度较大时,由酸提供)>Pb2>Sn2>Fe2>Zn2>H(H浓度较小时,由水电离提供)>Al3>Mg2>Na>Ca2>K,即在水溶液中,活泼金属的阳离子(KCa2NaMg2Al3)不可能放电析出金属。

特别提示

离子放电顺序还与离子浓度有关。如果离子浓度相差悬殊的情况下,离子浓度大的有可能先放电。H的放电能力大于Fe2Zn2,但在电解浓度大的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溶液时,由于溶液中c(Fe2)c(Zn2)c(H),则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Fe2Zn2。因此,阴极上的主要产物则为FeZn,工业上镀锌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最常用、最重要的放电顺序是:

阳极:M(金属电极)>Cl>OH,阴极:Ag>Cu2>H

最常见的电极产物:阳极有MnCl2O2;阴极有AgCuH2

5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的一般规律

知识点二 电解原理的应用(重难点)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碳棒、铁钉及食盐水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碳棒上生成黄绿色气铁,铁钉上生成无色气体,铁钉周围的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结论:用碳棒作阳极、铁钉作阴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Cl2H2NaOH

原理分析

食盐水中NaClH2O发生电离:

NaCl===NaCl

H2O HOH

在食盐溶液中存在着NaClHOH四种离子,其中放电能力H>NaCl>OH,通电时发生反应:

阳极:2Cl2e===Cl2(阳极上生成Cl2)

阴极:2H2e===H2(阴极上生成H2)

在电解池的阴极区,H放电,浓度减小,电离平衡H2O HOH正向移动,OH浓度增大,同时Na受阴离子负电性的吸引而移向阴极区,NaOH组成了NaOH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总反应为:

2Cl2H2O电解,2OHH2Cl2

特别提示

食盐溶液被电解的产物与阳极材料、食盐浓度等有关。以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NaOHCl2H2。烧碱(NaOH)、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产量很大。习惯上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业生产叫做氯碱工业。

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主要装置叫做电解槽。

2电镀

(1)电镀的含义

电镀是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合金的方法。

(2)电镀的目的

电镀的主要目的是使金属增强抗腐蚀能力,增加美观和表面硬度。

(3)电镀原理

电镀时,一般都是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把待镀金属制品浸入电镀液,作为阴极;用镀层金属作为阳极。接通低压直流电,阳极金属溶解在溶液中成为阳离子,移向阴极。这些离子在阴极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覆盖在需要电镀的金属制品上。

电镀铜实验装置

特别提示

在电镀槽中,可以用镀层金属做阳极,利用阳极镀层金属,也可以用惰性电极材料做阳极,镀层电镀液提供。

对电镀特点的巧记:一多、一少、一不变一多指阴极上有镀层金属沉积,一少指阳极上有镀层金属溶解。一不变指电解液浓度不变。

3电解精炼铜

(1)电解精炼铜装置

(2)电解精炼铜原理

电极反应:

阳极(粗铜)Cu2e===Cu2

阴极(纯铜)Cu22e===Cu

粗铜中往往含有ZnFeNiAgAu等多种杂质,当含杂质的铜在阳极不断溶解时,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铜以前的金属杂质如ZnFeNi等,也会同时失去电子,但是它们的阳离子放电能力比铜离子弱,所以它们并不在阴极获得电子析出,而是留在电解液里。而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铜之后的AgAu等杂质,因为放电能力比铜弱,难以在阳极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而溶解,当阳极上的铜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溶解之后,它们以金属单质的形式沉积在电解槽底部,形成阳极泥(阳极泥可作为提炼AgAu等贵重金属的原料)

特别提示

阳极上溶解的铜与阴极上析出的铜的质量是不相等的,电解质溶液中c(Cu2)有所减小,且引入Zn2Fe2Ni2等杂质,需要定时除去杂质。

4电冶金

冶炼金属就是使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反应通式为Mnne===M,由于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所以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对于冶炼像钠、钙、镁、铝这样的活泼金属,电解法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工业方法。

(1)电解熔融的NaCl制取单质Na

阳极:2Cl2e===Cl2

阴极:2Na2e===2Na

总反应:2NaCl(熔融)电解,2NaCl2

5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池的比较

知识点三 电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计算包括两极产物的定量计算、溶液组成和浓度的计算、溶液pH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根据电量求产物的量与根据产物的量求电量等计算。

不论哪类计算,均可概括为下列三种方法:

特别提示

要想正确解答电解中的有关计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书写出电极反应式。

(2)当多种离子共存时,要根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

(3)计算的原则

阳极失去的电子数=阴极得到的电子数。

串联电路中通过电解池的电子总数相等。

电源输出的电子总数和电解池中转移的电子总数相等。

长话短说·重点记忆

1熟记两个概念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掌握电解池组成三条件

(1)外接电源;(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

3牢记电解过程中两极的放电顺序

(1)阳极(惰性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F

(2)阴极:Ag>Hg2>Fe3>Cu2>H(H浓度较大时)>Pb2>Sn2>Fe2>Zn2>H(H浓度较小时)>Al3>Mg2>Na>Ca2>K

4理解电解池阴、阳极四特点

阳极:外接直流电源正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移向

阴极:外接直流电源负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移向

新视点·名师讲座

易错案例剖析

1没有考虑电解产物与溶液的反应

电解过程中对溶液pH的判断必须考虑电解产物与溶液的反应,否则易得出错误结论。

2忽视离子的放电顺序

在计算电极产物质量时,忽视了离子的放电顺序,而导致分析结果错误。

3忽视对电解整个过程的分析

(1)对电解的整个过程分析不到位,只考虑了电解的初始阶段而忽视了后期阶段;(2)不能根据串联电路中阴、阳两极转移的电子数相等进行计算。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知识点一 金属电化学腐蚀

1金属的腐蚀及其分类

金属或合金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损耗的现象叫做金属腐蚀。

金属或合金与接触到的干燥气体(O2Cl2SO2)或非电解质液体(如石油)等直接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叫做化学腐蚀。

金属或合金通过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金属腐蚀的危害:金属被腐蚀后,在外形、色泽以及机械性能方面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的精度和灵敏度降低,直至报废。金属腐蚀还会使桥梁、建筑物的金属构架强度降低而造成坍塌,地下金属管道发生泄漏,轮船船体损坏等。

2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1)析氢腐蚀

当钢铁表面的水膜酸性较强时,钢铁、少量的碳和酸性水膜构成了原电池,如下图所示。反应如下:

负极(Fe)Fe2e===Fe2(氧化反应)

正极(C)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Fe2H===Fe2H2

(2)吸氧腐蚀

当钢铁表面的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但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时,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如下图所示。反应如下:

负极(Fe)2Fe4e===2Fe2(氧化反应)

正极(C)2H2OO2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FeO22H2O===2Fe(OH)2

(3)实验43 铁钉发生的吸氧腐蚀

[实验步骤]将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下图所示的具支试管中。几分钟后,观察导管中水柱的变化,思考引起变化的原因。

[实验现象]导管中水柱上升,铁钉表面生锈。

[实验分析]装置中FeC-饱和食盐水一起构成了原电池,Fe作负极,碳作正极,由于NaCl溶液呈中性,故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2Fe4e===2Fe2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方程式:2FeO22H2O===2Fe(OH)2

Fe(OH)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4Fe(OH)2O22H2O===4Fe(OH)3

Fe(OH)3脱去一部分水生成铁锈:

2Fe(OH)3===Fe2O3·xH2O(3x)H2O

(4)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比较

3.判断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

(1)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措施的腐蚀(原电池原理的防护>电解原理的防护)

(2)对同一种金属来说,腐蚀的快慢:强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3)活泼性不同的两金属,活泼性差别越大,活泼性强的金属腐蚀越快。

(4)对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来说,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腐蚀越快。

4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1)由于在通常情况下,金属表面不会遇到酸性较强的溶液,所以吸氧腐蚀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形式。

(2)电化学腐蚀中吸氧腐蚀比析氢腐蚀更普遍,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和氢之后的金属都能发生吸氧腐蚀,但只有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

知识点二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教材解读

1金属的防护原理

 金属防护

2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浸于海水中的钢闸门,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当在钢门上装上锌块以后,则构成了锌为负极(阳极)、铁为正极(阴极)的原电池(如下图),外加的锌块被腐蚀,钢闸门被防护。像这样的金属保护方法叫做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科学探究 用实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实验步骤: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观察电压表和Fe电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往Fe电极区滴入2滴黄色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观察烧杯内溶液颜色有无变化。

原理:应用原电池原理;

要求:被保护金属作正极,

另一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

实例:

负极:Zn2e===Zn2 正极:2H2e===H2

铁作正极被保护。

Fe2[Fe(CN)6]3反应生成带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

3Fe22[Fe(CN)6]3===Fe3[Fe(CN)6]2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如下图所示,用导线将浸于海水中的钢闸门和外部的惰性电极(辅助阳极)分别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极、正极接通电源,则构成了钢闸门为阴极、惰性电极为阳极的电池,钢闸门被保护。像这样的金属保护方法叫做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原理:应用电解池原理;

要求:将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阴极,在外加直流电源的前提下使阴极得到保护。

3金属防护的其他方法

除了电化学防腐蚀外,金属防腐蚀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把金属制成防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就是有效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或表面钝化等其他方法使金属与空气、水等物质隔离,以防止金属腐蚀。

新视点·名师讲座

巧解电解计算题

常考的题型

(1)电子守恒在电解计算中的应用。(2)计算电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3)计算电解质溶液的pH (4)计算电解后析出的固体质量。

(5)串联电路中的物质关系。

高中化学选修4各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