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发布时间:2018-05-13 18:10:03

高考诗歌鉴赏精100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 AB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抱病齿发非”分析“老病之痛”;根据“阅世城市换”“百年寓逆旅”分析“漂泊之苦”;根据“朋侪冢累累”分析“朋友死散之悲”;根据“纷纷彼方寱,袖手不须唤”分析“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根据“忽若河冰泮”“悠然付长叹”分析“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00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浯溪

张孝祥

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船系。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长啸一声,山呜谷应,息禽惊起。问元颜①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驾飞车、时游兹地。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注】①元颜:元结、颜真卿。元结文,颜真卿字和摩崖石碑被誉为“浯溪三绝”。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说”通“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体现作者平生对“浯溪”的喜爱之情。

B. 词的第二句写出了寂静清冷的景象,第三句以动衬静,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C.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陈迹的实写和“驾飞车”等情形的虚写,具体表现出作者“说”之所在。

D. “元颜”之“问”,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与凭吊,又有自己消遣自然,不甘孤寂的寄托。

E. 全词抚今追古,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具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 词中抒情“主人公”感情细腻而丰富,请结合下阙作具体赏析。

答案及解析:

1.AD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情感,E项考核风格,其中A项,错在感情基调,不是“喜悦之情”;D项,“消遣自然”,应为“物是人非的感叹”。

2. 情感在词的下阙中集中表现在:一方面在精神上努力寻求解脱,希望“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的悠游岁月;又念念不忘家国,期待建功立业,抒发“中兴碑下,应留屐齿”的激愤之情。还有“元颜去后”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分析在精精神的苦闷;根据“中兴碑下,应留屐齿”分析期待建功立业的情感;根据“元颜去后”分析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00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上看属近体诗中的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真可谓天衣无缝。

B.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C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D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AE(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A项,本诗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E项,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

2.诗歌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来了!”(或:诗人希望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将画中的吴淞半江水剪下带走)(2)这里运用典故,(1)诗人以索靖自比,并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1)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1)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1)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

 

00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AC(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A项,从侧面着笔。C项,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2.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肩乘,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答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00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宴左氏庄①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②不忘。

【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②扁舟意: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既点明夜景,又紧承宴事,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悠扬的琴声油然升起,意境超然。

B. 颔联描绘奇幻夜景:暗水沿着花径流转,春星映带茅椽草堂。不仅雅致非常,而且富有野趣。

C. 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紧扣诗题,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

D. 尾联写席上杜甫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顿时勾念起自己曾经泛舟游览吴越的美好记忆。

E. 全诗取象自然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工于炼字,语句沉郁顿挫,堪称杜甫早期诗作典范。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DE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个选项考核诗句的含义和诗歌的意境,最后一个选项考核诗歌的风格,其中D项。“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错,“吴咏”应是“诗成后听客以吴音吟咏”;E项“语句沉郁顿挫”错,应是“清新明快”,因为本诗是杜甫早期清丽诗篇代表作品之一。

2. 1)首联、颔联写夜之美景:林风初月,夜露静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脱俗而奇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2)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3)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诗首联、颔联写“脱俗而奇幻”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由颈联“看剑引杯”可以看出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通过尾联的“闻吴咏”“扁舟意”可以看出其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00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1.BE

试题分析: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写景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情感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此题注意虚实结合的手法和远近的顺序。

 

 

00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

B. 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

C. 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 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

E. 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2. 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AE   

2. 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题中要求分析“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情感,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是“赋”;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是“比”;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是比兴的手法;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是比兴的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00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作于作者任职山东德州时。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作者少年交游,时任广东四会县令。②蕲:通“祈”,祈求。③三折肱:《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足

A. 首句写作者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 第二句采用借代的手法,写我托大雁给友人捎一封书信,却因路途遥远而被雁儿拒绝。

C. 颈联表达对友人既有赞扬,也有抱不平。友人虽在偏远任职,却颇能持家,而且还是一位良医,这样的贤才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D. 第七句写作者的想象,十年前在京城里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E. 最后一句写友人所居之地环境的恶劣,经常听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2. 宋代张耒评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试分析其奇妙之处。

答案及解析:

1.B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DE项考核诗句含义,B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第二句的手法不是借代,而是拟人;C项,“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

2. 1)列锦(答到“名词排列”即可),巧妙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2)寓情于景,选用“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3)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分析,诗句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是“列锦”手法;用“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属于寓情于景;用“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比。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00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泛吴江①

[]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 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 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D. 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依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

E.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法运用得当;抒情委婉含蓄。

2. 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错误,从诗中来看,“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碧波”指的是江面,“疏雨”指的是小雨,稀疏的雨点,都是实指,故没有设喻;另外,“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错误,从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来看,江上野鸟自由地飞翔,江边渔人优游垂钓,诗句中表达的并非“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弃。D项,“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从诗中来看,并非“对张翰的否定”,恰恰是对张翰追求的肯定,想要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

2. 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之意。②但是他又无法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③同时,自己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先看诗歌的标题和注释,“再泛吴江”,“再”说明是第二次,注释中说“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可见诗人二次造贬,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处境和遭遇,“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点题,写明自己二次被贬的遭遇,“照病身”,写自己疾病缠身,颔联“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这是泛舟吴江所见之景,“碧波”“野鸟”“疏雨”“渔人”,自由飞翔的野鸟,悠闲钓鱼的渔人,一切显得那么悠闲,尾联说“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借助注释可以了解“张翰”这一典故,再联系诗人此时的遭遇和身体状况,可以发现此时诗人萌生了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的念头;“绿袍依旧惹埃尘”,“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依旧”表达自己对入世的执着,“惹尘埃”,自己执着入世,换来的仅是“绿袍”,只是低级的官职,而且是一贬再贬的命运,流露出不满和自嘲之意。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诗歌标题、注释以及诗歌的首联交代诗人的状况——一贬再贬、疾病缠身,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以及张翰典故的运用流露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尾联流露出对自己一心入世结果屡遭贬谪的不满和自嘲之意。

 

 

0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

元好问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 “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

C. 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 “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E. 结句写景以有声写无声,以外界夜雨淅沥,敲打枯荷声声,如爱的热烈独白。

2. 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E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C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DE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B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E项,错误理解结句写景作用,枯荷夜雨是为了渲染妻凉的氛围。

2. 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鸯只影”“枯荷”等形象的写出红颜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微”“形单影只”“孤独伶仃”的悲惨命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0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②紫枢②,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 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 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 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 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2. 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答案及解析:

1.BD

试题分析:B项“南宋都城”错。应为北宋都城。D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2.①壮志难酬的悲愤。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③词人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答出前两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语言、形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本词作者陆游,理解时,要联系陆游生平经历及全词具体内容考虑。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情感,可以就全诗具体内容分析,注意其中表情感的字词、典故以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内容。如“漠漠孤云未成雨”“壮心空万里”“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等抒发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的悲愤、无奈等情感。

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0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③,寒磬④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陷落,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时。②摇落:零落,凋残。③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④磬:寺院中敲击以如今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 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扣题,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

B. 颔联宕开一笔,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的失意苦闷,“少”字暗示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颈联上句写远景,通过西风残照,寂寂废垒等意象,写出了吴公台四周苍茫的暮色,“依”字极有韵味,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

D. 颈联下句写近景,诗人用一个“寒”字,把听觉感受转化成触觉感受,将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己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了起来。

E. 全诗前三联着力写景。首联“摇落”“秋”字挈领全篇,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由远及近,景中含情;颈联视听结合,意境悄怆幽邃。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请你说说它们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B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少”字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E颔联由近及远。

2. 1)相同之处:两位作者都在对前代旧事的回忆中吊古抒怀,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回答的时候可从这两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角度分析,然后总结两首诗的异同点。本诗描写了悠悠古台,树叶飘落,景物萧条,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站在古台上遥望着故乡。可是眺望远处的山峰却阻隔着一条很深的水。见到眼前的如此荒凉景物,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更是寂寞,空虚,孤独,有种失落的感觉。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可见诗人登台,秋景秋意,想起了家乡;吴公台旧垒,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所以共同点都是吊古抒怀的怀古诗,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不同之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0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阻风江囗

(清)陈维崧①

浊浪堆空,暨阳②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③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释】①陈维崧:少有文名,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②暨阳:现江西省无锡市江阴,曾为战国末期楚相黄歇的采釆邑。后文的“君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中。传“战国四君子”之一黄歇为楚幽王所杀之后,即葬于此山西麓。③春申:即春申君黄歇,曾在无锡有治水之功。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浊浪堆空”,侧面渲染了江风的猛烈巨大,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B. “冰车铁柱”,状写江上巨涛,化柔性的水波为刚性的冰车和铁柱。

C. “隐隐轰吴楚”,“轰”是“轰炸”的意思,生动描绘出江涛的巨大威力。

D. “独眺君山”,词人终于出现,他极目远眺,看到了洞庭湖里的君山。

E. “且共春申语”,此时词人思接千载,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深情交谈。

2. 本词中的“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好处。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轰”并不是“轰炸的意思,这里强调的是江上巨澜巨大的轰鸣声;D项“词人终于出现”说法不当,词的一开始词大就出现了;“看到了洞庭湖里的君山”说法有误,这里是虚写,并不是真正看到了君山。

2. ①这两句的意思: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②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③以景结情,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④想象与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思。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重点是赏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中“汝”指前句诗中所说的“且共春申语”中的春申君黄歇,诗人说“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指的是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让我们一同欣赏这蛟龙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明显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与春申君同看浪,寄托愁思。“蛟龙舞”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滔天的巨浪比喻成蛟龙狂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涛翻滚的宏大气象。“同看蛟龙舞”也属于写景,所以本句诗的手法还有以景结情,词人将万千愁绪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龙狂舞的巨浪之中。

点睛: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知识补充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0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贺①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归问时裂帛⑥。

注:①李贺:公元790—816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②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③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④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自己“平原客”。⑤弹铗:《战国策》载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⑥裂帛:指写家信。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标题“客游 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 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

C. 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E. 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2. 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BE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思想内容、手法和作者的情感。B项,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E项,“屡弹铗”意为自己只能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时裂帛”则表达归乡不得、聊且借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2. 同:二者都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异:杜诗表达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写入朝无门、为官无望、只好时时想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

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既要答出相同点,又要答出情感的不同之处。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客游》羁旅在外,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李贺正值壮年,本应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贺也不例外。“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0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开篇写作者边弹边听秦筝,“听”字领起后面的所有内容。

B. 第二句“悲怨声”写出了筝声弹奏的凄苦,以及自己由听筝而引起的无限悲怨之情。

C. 诗人把乐声同大自然的春风、杨柳、花、鸟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D. 筝声本来就苦,又掺入诗人的重重离别之恨,更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E. 本诗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描摹听到的筝声,既准确恰切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2. 本诗颈联对人世的悲欢写得真切感人,请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 AE   

2. ①这句诗形象地展现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可见孤独;空楼只见明月高悬,何等空荡,“愁”与“思”自然而生。“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离愁的分量。②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与上一联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让这种离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题干中给出赏析的重点是“对人世的悲欢写得真切感人”,注意从抒情的借景抒情,炼字和句式的选用的角度分析,这句诗展现了灯下独守、月明空思的画面,“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反问句式使离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况味。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016.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 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 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 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2. 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E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E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诗句的作用,其中B项,满怀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E项,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2. 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句的作用,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结构、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句在此的下联中间,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从内容上看结构上全词的主旨句,写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0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②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指刘禹锡,他与白居易同岁。开成二年,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②雅令:高雅的酒令,自唐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一种饮酒游戏。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与刘禹锡相约,“闲饮”暗含了寂寞、闲愁难遣之意,“约后期”表明意犹未尽。

B. 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豪迈之气与身世之慨均隐含其中。

C. “闲征雅令”写出两人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醉”字则活画出诗人乐于诗酒的神态。

D. “菊黄”写出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

E. 尾联中,诗人着眼于未来,将诗意推向高峰,有对再约共饮、陶然同醉的期待和想象。

2. 赏析“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C项“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理解错误,这里“闲”体现了诗人政治上遭到冷遇,内心的寂寞而又闲愁无处派遣的心情。D项诗歌的尾联意思是说“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与“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没有关系。

点睛: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2. ①神情描画真切。“共”字写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的诚挚热烈情景,“相看”再现出坐定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②数词运用精妙。“十千”、“一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两人不惜重金买醉的豪气,暗示两人同病相怜、以酒解愁和彼此珍惜的深情挚意;“七十欠三”包蕴“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传达出惺惺相惜之感和人近天年的超然胸怀。

试题分析:诗歌中这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0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 “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D. 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 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 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D

试题分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D项,曲解诗意,尾联大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

2. ①“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达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②蕴含着“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的哲理;③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警策”就是“全诗的关键”,重点从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分析其“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然后分析蕴含的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合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分析。

 

019.读下面这百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 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 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 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E. 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2.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D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 “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的诗眼。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所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如: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到此,“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0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许浑,晚唐时期诗人,长于律体,其咏史怀古诗成就突出。②《诗经·王风·黍离》小序中 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遍地禾黍,感伤王都颠覆,故作此诗。③《浙中记》:“零 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④《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 风辄起。”

1. 下面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 首联所写陈后主创作《玉树后庭花》之靡靡之音与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乃金陵由盛转衰的开端, 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B. 本诗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前朝历史,然后补写眼前景物,这就突出 了陈朝灭亡中蕴含的历史教训。

C. 本诗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变化,手法却大不相同:颔联借助比兴获得暗示效果,而颈 联则采取赋的手法进行直观描述,两联在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

D. 与某些咏怀金陵的诗拘泥于一景一事不同,本诗气象雄浑,“涵概一切”,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E. 立足当下,咏怀古事,本诗除了抒发金陵繁华一去不返的慨叹,还在尾联展现了对自己所处时代 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2. 本诗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CE

试题分析:C颔联是“赋”的手法,颈联是“比兴”的手法;E尾联应是“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选项“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无中生有。

2. ①借史实的对比抒发盛衰之感。首联以陈后主的骄奢淫逸与隋军的雷霆万钧作对比,抒发了朝 代盛衰更迭的慨叹。

②以景物描写烘托怀古幽情。颔联描写了金陵城的衰败景象,登高远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 禾黍残宫,烘托了思古之悲凉。尾联以青山不改之景,烘托了世事多变之慨。

③借典故抒发怀古之情。颔联的“禾黍”化用了《诗经》的典故,使自己对盛衰的慨叹更有历史深度。

④以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怀古之情。颈联的“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通过它们搅动风云的描写,表现了对历代王朝兴亡交替、盛衰无常的慨叹。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借史实的对比抒发盛衰之感、以景物描写烘托怀古幽情、借典故抒发怀古之情、以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怀古之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用典、比喻等手法。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0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C

试题分析: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2. 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结合注释,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这首词是词人获罪罢官后所作,词的上片写景,“芙蓉落尽”“日暮”“双燕背飞”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凄凉落寞的氛围,“寒”字既写天气之寒,也是词人心境的体现。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落寞之情;下片“浮生”“尊前”描写词人任光阴虚度借酒浇愁的情景,表明了词人的寂寥与忧愁;“故人早晚登高台”以移位之思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根据注释可知是运用典故,从其内容可知是表达了词人渴望得到友人给予精神慰藉之情。从艺术手法上看,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浮生”句是直抒胸臆,“故人”句是想象或虚写,末句为用典,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022.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 “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B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2. 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使用的典故以及情感词来分析情感。“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暮楼空”写出环境的空寂、死气沉沉,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体现出羁旅愁思;“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前一句使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幽怨之情,后一句运用屈原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前一句运用东晋太守陶侃的典故,后一句运用贾谊的典故,“空滩雨”“承尘”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感慨;“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人不至”“与谁同”,表达知音难觅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诵读诗歌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运用了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典故,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考生需要明确这些典故的内容,明确典故中人物的命运,然后再与诗人联系起来。

 

0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②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1. 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2. 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答案及解析:

1. 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试题分析:此题问“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是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中“心酸”感情的表现,可以结合诗句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技巧来分析鉴赏,“遥怜”表达作者对儿女的怜爱和思念之深切,因为“遥”而看不见,所以思之切啊,而前文“闺中只独看”的“独”因为小儿女的“不解忆”而反衬出妻子思念丈夫的孤独无助,也表现诗人的被困长安不得归的孤独无助,从而更加怜爱思念妻子和孩子。可见,此题分析主要是抓住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体味诗人的思家念亲的情感。

2. 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对表达技巧。首先要了解“对写法”这表达技巧,然后再结合诗句看诗中哪些句子体现对写法的运用。此题可以先回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接着分析《月夜》中体现从对面写来抒发思念亲人的手法: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点睛:“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0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 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C. 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 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匀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E. 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2.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D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E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

2. 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千古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是“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0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翁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①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

B. “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C.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

D.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作铺垫。

E. 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最后一联卒章显志。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 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错误,应为“思乡者之众,说明它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的群体情绪”。D项,“两句诗写出戍边将上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不准确,此为上句所写内容下句“平沙隔水见牛羊”,则描绘了陇水对岸野沃草丰、牛羊成群的平静画面。

2. 末句是问句,言外之意是,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本题指要求赏析尾联的情感,可结合全诗内内容来分析。尾联的意思是:横行的都是可以封侯的的人,谁能斩下楼兰敌人的人头献给皇帝以尽忠心。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条、寂静的氛围,表现出在外征战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尾联通过问句,说明了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以及希望建功立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0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宋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 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 “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 “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2.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答案及解析:

1.BE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考核手法,CE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炼字,其中B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E项,“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2. 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的描写分析,抓住“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动作和穿着等分析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形象特征。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0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 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2. 1)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②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③昔盛今衰之愁。(2)表现: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哪些‘愁’、如何表现”。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0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云门诸山

[]宗臣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乌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

B. 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

C. 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的意趣。

D. 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

E. 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

2. 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B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蓉枝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鸟兽之惊反衬山中之静。C项错在“萦绕耳边的乐声”。其实紫笙在此处实写山高风劲。颈联写云外笙乐。云外照应首句表明已登上山顶,身在云中又听到云外紫笙之声。天赖之音欲来不来若断若续,渲染了山顶的幽静神密意趣。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尾联伃发了这种如游仙境的快感,萧飒,秋风之音,表明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山风天外吹来,衣佩发出萧飒之声,作者迎风而立,仿佛到了昆仑仙境,同时也顺应了前两句,将登山的情趣推致更高一层。此诗前两联写山之实景,后两联写风这虚致,实以虚染诗亦空灵,虚有实垫,情也真切,此诗流转自如气韵完足。

2. ①诗人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的乐趣;②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佛聆听仙乐的的情致;③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态度。颔联交代了诗人人登山所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听到强劲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听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聆听仙乐的的感觉;尾联写作者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身昆仑山的境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029.古代诗歌阅读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 “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应为感叹自己,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C应为感叹自己。

2.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试题分析: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 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03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曹冠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

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①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

【注】①纹揪:指围棋盘,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

B. “绣水雕栏,绮霰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闹栋的景象。

C. “熏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署意全消.心旷神怡’偷悦之情溢于言表。

D. 人“休唱”,“且听”莺啼,对比强烈,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以声时静,突出环境的幽静。

E. 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2. 这首词塑造了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调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A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A项,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下阕并非抒发壮志。D项,结合“枝头且听娇莺语”分析可知,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表达词人的喜爱等。“以声衬静”于文无据。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A项,下阕并非抒发壮志。

2. 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①赏景吟诗,文雅悠闲;②饮酒赌棋,怡然自乐;③胸有丘壑,自负自得。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人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志向等。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03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①,也应花里有秦人②。

严光③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④。

【注】①谢客: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②秦人:指桃花源里隐居的人。③严光:字子陵,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④桡:船桨。问津:问路。孔子迷路,使子路向隐者问津而遭到讥笑。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写随着船的行进,富春山水好似在热情地送迎诗人,诗人以比拟手法写富春山水的 可爱。

B. 第二句写诗人从船上观赏雨后傍晚时分富春江两岸的美丽景色,这里山翠水绿,清新如 画。

C. 第三四句写江上的帆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潮落后露出江中的沙洲,飞鸟频下啄 食。

D. 后两联用典,这里既有诗人谢灵运,也有隐耕于此的严光,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质朴畅达。

E. 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先写在船上所见之景及对船行的感受,再即景 抒情。

2. 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CD

试题分析:C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理解不当,“云低远渡帆来重”,应该是写江上的船帆被云气所阻,航行得缓慢,如负重物。D项,“畅达”赏析欠准确,应该是典雅、含蓄,有韵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使诗歌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句的表达效果;B项,分析诗歌第二句的内容,赏析画面特点;C项分析诗歌三四句的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用典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景情的关系。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 表达诗人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之情,对富春人物的敬仰与缅怀。(2分)前两联描写富春如画之景,表达喜爱之情;第三联写富春是避世隐居的胜地,柳里花间,应多有逸人雅士,令人怀想;尾联写严光高怀逸志,万古清风,令人敬仰,而自己在这样的高人雅士面前是不敢停桡问津的。

试题分析:最后两联的情感应结合诗歌中的用典来分析。“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这两句互文,盛开的鲜花丛中,碧绿的柳林之间未必没有谢灵运一样的山水诗人,也应有隐居的桃花源人。谢灵运,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桃花源是隐居之所,诗人用“谢客”“秦人”两个典故,写出了富春风景优美,适宜隐居,表达出对富春山水的喜爱之情。“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严光的影响万古长存,我不敢停船问路。由注释可知,严光是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作者说自己不敢“停桡更问津”,表达出对自己对古人高士的仰慕钦敬之情。

03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橐③缚裤④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

1. 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两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 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 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

E. 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冠多误身”句,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

2. 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E项,“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有误,从诗中来看,“久矣儒冠误此身”,“此身”应是指自己,故诗人只是感叹自己,并非是感叹天下儒生无所作为。

2.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角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帜”和“马蹄”,相比颔联,颈联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点睛:鉴赏写景的技巧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可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如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如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和互文等;可以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如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可以从虚实、正侧结合的角度来写,如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可以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如远景与近景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

03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秋风起就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 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纯属主观,指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B. 领联描写了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C. 颔联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也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雁横塞”“残星”是动态描写,“人倚楼”则是静态描写。

D. 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E.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 本诗表达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项考核诗歌的意境和情感,CDE三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A项,“凄清”二字,既属客观,才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C项,不是“以动衬静”,是“动静结合”。

2. 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颈联写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尾联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聊与归隐之不宜迟。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首先从抒情方式看前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再通过最后两句中的“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和注释中的“辞职而归”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03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 “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E.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早”,请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 项,“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 D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2. 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③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④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了对比手法;“无力”“着翅飞”分别赋予清风、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点,使用了比拟手法;“天岂不惜河汉干?”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前两联是实写现实中的“暑旱苦热”,第三联诗人想象到了昆仑、蓬莱的清凉世界,以强调现实之酷热,虚实结合。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0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首句“绿杨”“芳草”“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

B. 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

C. 下片后两句语言平实,“相思”二字既直白又质朴,整个句子表达浅显,又精练浑成,用天地有尽头来反衬人的情感之微弱。

D. 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言简义丰的韵味。

E. 整首词婉转流利,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二句外,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排比,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2.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两句独出机抒,请赏析其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C项,“细弱”错误,应为“无边”。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以极其深切的情感抒发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也便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可谓天长地久终有时,此恨恨绵绵无绝期。E项,诗中无“排比”。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E项,诗中无“排比”。

2. 艺术特色:①对仗。“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五更钟”对“三月雨”。②借景抒情。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观。思想感情: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相思别恨之深情。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的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感情。“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借景抒情。“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五更钟”对“三月雨”,语言工致匀称。

03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 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 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 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2.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

1. AB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点睛:这是诗歌52的题目,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题干问“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作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是矛盾还是不矛盾。一般情况下,对于诗中出现的这两种情感,回答为“不矛盾”。明确自己的态度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首联诗人站在吴山上,在风雨中远眺,必然会因大自然的壮观而思潮汹涌。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颈联“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诗人不禁流露出壮志难酬和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矛盾的。

0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具体赏析词上阙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D.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试题分析:上片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这里是虚写。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实写眼前之景,表明连孙权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等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眼前景,属于实写。接着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再次虚写,诗人由刘裕的遗迹联想起他的功业,非常钦佩,可是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表达出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和对当朝统治者的失望。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考生答题时分别指出诗词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答出虚实结合的表达作用即可。

2.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3.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试题分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侍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壮志不能实现。突出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跌荡,议论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积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试题分析:本题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两首怀古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仔细阅读本题所给诗歌,再认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两首词的异同,然后总结答案。如,从结构上看,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用了“地点+怀古”的结构形式;从风格上看,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词都营造了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两首词的主题都是借古喻今等。从手法上看,苏词层层铺垫,辛词则大量用典;苏词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辛词则是写景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等。

03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 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 “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 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E. 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2. 《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及手法鉴赏。C项“巴陵气候变化无常”错误,虽见春色,犹有感伤。E项“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错误。

2. 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陈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首先,理解“忧国爱民”的表现,然后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陈诗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描摹凄迷春景,抒国破家亡之悲。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0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 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 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 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 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2.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项“‘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项“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项“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2. ①乐观、旷达:诗歌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写 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0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 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赏析。B项,“以动衬静”错误,借助雪、笳、铁骑等事物来描绘梦中图景,应为“动静结合”;C项,结合文本内容“睡觉寒灯里”“月斜窗纸”等内容分析,“断”是停止的意思。

2.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夜游》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标题、注释和诗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词人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有谁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抒发了作者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04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an):斜视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问,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2. 1)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2)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3)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睡眼开”试题分析:的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0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诸将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江②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 第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

C. 第五句“三持节”,写出了好友严仆射先后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D. 第六句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治军从容洒脱。

E.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2. 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游离失所”分析错误,是“巫峡清秋”触动了诗人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之情。C项,第五句“三持节”是说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这是诗词52的题目,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2. ①回忆诗人与严仆射在望乡台“共迎中使”的盛事,表达对好友的思念。②追忆严仆射蒙受“主

恩”之隆及治军从容的儒将风度,表达了对好友的赞赏。③认为国家的安危需要倚仗严仆射这样卓尔不群的将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赏析。从诗歌中来看“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在“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这二句诗中。诗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在成都县北。“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点睛: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04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猛虎行【注】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权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 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 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 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 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2. 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及解析:

1. D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E项,错在“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2. 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接着,步步深入地刻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灵。这富有启迪性的诗句,不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的“宫市”,方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人世社会的借喻。它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黄犊”即小黄牛。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取犊”而去,民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

描写“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是长安西北的地名,因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此而得名。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这两句,字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骑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迹。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空来看行迹”,含有辛辣的嘲讽。

0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04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 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C.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D.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 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C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故选C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 ①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惊”字;②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③表达了诗人因流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团聚的忧虑,以及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04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2.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C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错误;“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从句中来看,本体是“人之晚达”,喻体是“树似冬青”,选项把本体和喻体说反了,故错误。

2. 1)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2)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3)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4)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如“涕零”“期”,然后再抓住人物的行为活动,如“痛饮”“狂吟”,最后结合诗句中给出的原因具体分析即可,如“一别”“旧游尽”“相逢”。

04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丰真州①

【南宋】戴复古

    忆把金罍酒②。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③,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④。

注:①丰真州:作者的朋友,曾任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知州,生平不详。②金罍(léi)酒:泛指华美的酒盏。③东山丘壑梦:晋文帝时,谢安被召为著作佐郎等职,他以病辞,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被称为“放情丘壑”、“无处世意”。④看金印,大如斗:东晋大将军王敦举兵叛乱,周頻日:“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一个“叹”字,与“忆”相呼应,引起对别后人事的追溯,又以“天下事”收起,一气呵成。

B. 词的上片,“赢得”一句,虽表现诗人面对世事的无奈,不忍目睹,只能双眉长锁,但其中也有苦中作乐。

C. 上片“东望”三句,想到沦丧地的人民正翘首盼望,词人心情非常悲伤,但仍希图恢复,并提醒激励友人。

D. 词的下片,以“钱塘风月西湖杨柳”起笔,美景让词人留连忘返,以此排遣悲情,从而与上片形成逆转。

E. 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意境阔大,字里行间,感情饱满真挚,古人称赞戴复古:“豪情壮采、直逼苏轼”。

2. 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

答案及解析:

1.BD

2. 1)用谢安的典,意在委婉劝谏友人,不要贪恋江南美景,而应抓住时机,图谋北伐,抗金报国。

2)用周顗的典,意在激励友人早日举兵,招揽天下英才,抗金复国,建立不世功名。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此处并无苦中作乐之意,只是自嘲,功名未就,只落得一双愁眉紧锁。D项,指代有误,也不是逆转。钱塘风月虽美,西湖垂柳醉人,但当下却不是朋友观赏之时,相反正是谋求光复失地的大好时机;而且,美好河山更加激发志士保家卫国的斗志。与上片的内容一脉相承,没有逆转。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考题指向非常明确,要求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首先要读懂全词,其次是了解典故在古诗词里的不同用法方能回答该题。另外要充分利用诗下面的注释来解读作者用典的用意。《贺新郎寄丰真州》是作者寄赠给友人丰真州的一首词,意在勉励老友为国立功。上片从回忆二人共饮的情景入词。“叹”字领起,描绘别后情景。自己功名未就,光阴飞逝,只不过在江湖上来来往往,想起不仅收复中原无望,而且现在仅有的半壁江山还不断受到金兵的威胁,自己便痛心疾首。“两眉长皱”再念及沦陷区的人民,还在翘首企盼收复,心中更加痛苦。望着浩渺的天空,不尽的落叶,北送的飞鸿,他久久地伤怀了。紧接着,他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情不自禁激动地说“天下事,公知否?”作者身在江湖,心系世事、希图恢复,并恳切地勉励友人。下片具体抒写他的劝勉。首先说朋友是真州知州,钱塘风月、西湖垂柳,这些江南美景令人留恋,但为国杀敌的机会也切莫放过。注释③的“东山丘壑梦”是希望朋友不能像谢安那样盛年便隐居,只顾自己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要在朝廷腐败之际,振作精神,不失时机地抗金报国。“要整顿、封疆如旧”,此句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在作者眼中,丰真州是将才、是帅才,一定能入主枢密院,招揽天下英雄,奋起抗金,所以他说,那些英雄豪杰,也一定会齐集于你的帐下,为你奔走。最后以“看金印,大如斗”作结,结合注释④中周頻的典故,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情。

点睛: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作品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用典分明用、暗用、借用、反用。明用。(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显示招致人才、礼贤下士之诚心。暗用。(2)暗用也叫化用。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奢侈糜烂的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只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刺于写景,手法非常巧妙。(3)借用。借典故来写与典故无关的事物。借事起兴,既旁敲侧击,又言简意赅。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用了“女娲补天”的典故。女娲补天故事一般指功业伟大,志怀高迈,才德超群,对社会有所匡补。此处写李凭弹箜篌的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神,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李凭箜篌演技之高超技巧,女娲神话也为传达音乐的美妙做出了贡献。(4)反用。即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朱熹“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048.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 鉴赏这首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项,“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故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故选CE

2. ①诗歌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②尾联中“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鉴赏这首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属于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和情感能力。尾联“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结合诗歌后注释可知此联中“吹篪客”用典,诗人以伍子胥自比。鉴赏诗歌表达的情感,要结合标题、作者、重点意象、抒发情感的词、句理解诗句,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分析作者: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其次是抓重点词,尾联重点表达情感的词有“吹篪客”“秋又深”。“吹篪客”是用典,诗人以伍子胥自况,结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三个字,诗人联想到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觉得前途迷茫。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本题可以抓住诗句中抒发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表达的情感。

04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 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 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 AC

试题分析:A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C项,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写诗赞美的豪情。

2. .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艺术手法的题目,题干中该处赏析的中的是“虚实相生”,答题时找到词中的虚实,然后分析效果即可。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片中的“记得”“六年”“犹寄”等词语看出缩写内容虚,上联的最后是眼前的场景,为实,效果要结合情感分析,根据词中的“与故人倾”“飞诏下青冥”“横槊看诗成”等句子可知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虚实相生”。

05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 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E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诗的颈联“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意思是为“老朋友马上要离去,白发不经意生成”,诗人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尾联“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意思是“这次分别无多话说,盼君转运天下闻”,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情真意切。分析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05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两项是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2. 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E

试题分析:B项,“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只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E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情”有误,这里的“无限思”是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江州困居湓江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2.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年事渐高”“困居异乡”“被贬离朝”作答。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年事渐高”“困居异乡”“被贬离朝”作答。

05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元日田家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C.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D.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B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候。B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是错误的。

2. 1)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2)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3)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4)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美慕之情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分析思想情感的变化,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05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

陈师道

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

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

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

知时如有信,决起【注】亦相亲。

【注】决起:断然飞起。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句句围绕着归雁而写,但句句又直切思归之情。

B. “作计胸怀早” 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雁对归来早在心中有了打算。

C. “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 两句用推测的语气来写雁去留的原因。

D. “知时如有信” 写雁是知时鸟,人们看到北雁南飞,就有了归家的信心。

E. 本句用雁的归飞反衬人的思亲之情,照应了首句的“作计胸怀早”。

2. “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两句在形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上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D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D项,“如有信”不是“有归家的信心”,“如有信”指雁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很可靠。E项,“反衬”错误,这里只用了拟人手法。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 “巧作斜行宁”精准地写出了大雁空中飞翔的状态,“催归去国人”则真切地写出了大雁南飞给人带来的感受。“巧”和“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大雁写得有情有义。这两句通过写大雁南飞引人思归,进而抒发了思乡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注意结合作者、注释内容及诗句内容分析。结合关键词语,抓住表达技巧等内容分析。“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写旅雁在归程中,在秋空斜行作阵,排成雁字,仿佛要替人们写成远方的书信,以便促使去国离乡的游子赶紧归来。“巧”和“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因而雁的归飞,也给人带来相亲之情,启示人们,应该早作归计。

05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 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桃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 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 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 全诗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2. 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赏析。A,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E,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 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例如:“官闲”,闲适之情;“残红”,恋春之情;“城门近”“日正长”,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中间两联重在写景,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桃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5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城览古

陈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①。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①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陈诗首句点名“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冷清空寂的氛围。

B. 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承上文“水烟空”,又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概

C. 陈诗第三句描绘今日此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对春色的喜爱。

D. 皮诗首句,从侧面着笔,一个罗縠轻飘、芳香四溢的倩影便跃然纸上。

E. 皮诗后两句,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

2. 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及解析:

1.C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表达对春色的喜爱”错误,此处以景之盛来反衬人事之衰,让人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E项,“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有误,并非是嘲讽“勾践”,此处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这种写法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

2. ①陈诗扣“览”展开,借景抒情。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②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考查怀古诗的技巧手法。题干给出暗示,“结合标题”,那么考生就要先分析标题,看两者有何不同。“吴城览古”,“览”意思是“看,阅”,再来看诗歌,“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诗中写到“吴王旧国”“香径”“兰叶”“春色”“歌舞地”“馆娃宫”,这些景物都是诗人所见,由所见之景引发情感,可见本诗主要扣住标题中的“览”展开。“馆娃宫怀古”,“怀”意思是“怀想”,再来看诗歌,“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第一句从侧面着笔,用一个“绮”字写“阁”,用一个“飘”字写“香”,勾画出一个罗毂轻飘、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一个“下”字写出从“绮阁”中飘出的麝熏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侧面写出吴王沉溺声色的情形。第二句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两句形成对比,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叙事中蕴含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两句诗人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吗?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入俗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明嘲勾践,实际是暗讽夫差。由此看来两首诗歌虽然都是怀古诗,但在具体的写法上是不同的,前者由景及情,后者由事引发议论。

05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注】(1)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2)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B. 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收复失地的远大梦想。

C. 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D. 其二“此地暂胡马”意思是元军并不想长期占领苏州城,只是暂时驻军。

E. 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怎样理解《其二》尾联中“荒城梅又春”一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汉朝的旌旗”错,这里是借代手法,代指南宋。D项对“暂”的解读有误,“暂”字蕴含着作者对元军的轻蔑,意谓他们占领苏州只是暂时的,长久不了。

2. 1)该句扣住了题目“岁旦”,以梅花绽放形象地交代了时序的交替。(2)“荒”字极写元军占领下的苏州城残破程度。“又”字体现时光空流的遗恨。(3)“荒城梅又春”是以景结情,对本诗主题的形象概括,“梅又春”写梅树又开花了,说明时间又过了一年,但是国事毫无起色,依然干戈不息,表现了诗人空见时光流逝,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荒城梅又春”的表达效果。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梅又春”以梅花绽放形象地交代了时序的交替,暗点题意“岁旦”。“荒城”的“荒”字之写出了苏州城的残破,这是元军铁蹄践踏的结果。从这句整体表达的情感而言,这句写梅花又开了,时间又过了一年,但依然战争依然,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力的怅恨。

05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 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这是对诗歌意思的曲解,“一尊风月身无事”,“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因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说明“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现,“千里耕桑岁有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错误,这纯属臆测,诗歌中没有依据。

2. 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湖水清幽,寒流激荡。②人幽——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诗眼,属于炼字题。本题与一般的炼字题有所不同,因是全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第一句说“每觉西斋景最幽”,这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一尊风月身无事”,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和鸣,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暇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意境清幽隽洁,沁人心脾。考生可以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

05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 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2.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错误,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风”,“冬风”是“北风”。C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误,诗歌中说的是“薄暮两三声”,可见不是“连绵不断”。E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错误,“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江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2. 情感: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诗人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手法:借物抒情(对比、反衬、直抒胸臆),作者借“两三声”稀薄的蝉声与自己浓浓的情愁相对衬,把自己复杂深沉的感情崭露得淋漓尽致。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衰鬓”一词流露出年事渐高、年华逝去、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故园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想起往昔在宫城槐下听蝉,而今时却在被贬之地听蝉,同为听蝉但情境不同,今昔对比,表达了被贬官离开京城的愁闷之情。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运用多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故园情”“秋思”“今朝无限思”等,有对比反衬,如“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以今时之境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有触景生情,如“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诗人傍晚时分听到树叶深处传来的两三声蝉鸣引发了年事已高的伤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虽是考查“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这两句中蕴含的情感,但也要关注全诗,考生可以抓句中的“催”“衰鬓”“故园情”“秋思”“无限思”等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05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 次句写诗人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红楼衬托得更加壮丽。色调瑰丽,语言清新。

C. 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写出诗人不被理解的孤独。

D. 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E. 纵观全诗,诗人高洁的品格、洒脱的性格跃然纸上,对广宣虽未直接刻画,但他与诗人的相知之深已可想见。

2. 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试比较异同。

答案及解析:

1. A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分析,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C项,“无人问”三字并非表现诗人不被理解的孤独,而是引起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何不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呢?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C项,“诗人不被理解的孤独”错误。“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

2. 相同点: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的红楼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深,烘托出隐者的脱俗。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与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纯用白描,用笔俭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了广宣不拘俗格(洒脱、豪气),也突出了二人亲密无间;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喻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表现出隐者的飘逸绝尘。

 

06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黄庭坚②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③

急雪脊令④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庭坚的长兄黄大临,字元明他与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手足情深②黄庭坚仕途坎坷,在绍圣二年(1095)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黔州在今四川彭水重庆黔江一带这时,山谷的长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③凉:暗用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意思,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④脊令:鸟名。《诗经小雅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通过写景表达离别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B. 颔联写自己抱负落空,希望将来能与兄弟相伴,晤言于一室,长享天伦

C. 颈联既有写景,又运用了比喻手法,进一步叙写了兄弟之情,生动形象

D. 全诗用典繁复,却又浑成无际“脊令相并影”正面写出了兄弟离散的哀伤

E. 山谷诗以瘦劲挺拔著称其人忠厚,感情诚挚;其诗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2. 本诗尾联在表达技巧上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结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

答案及解析:

1. A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A项,“通过写景”不恰当,此处无写景;D项“‘脊令相并影’正面写出了兄弟离散的哀伤”赏析错误,应为“‘脊令相并影’反衬了兄弟离散的哀伤”。故选AD

2. ①都使用了对写法;②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之思己,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③这样写比单独写自己的相思来的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本诗尾联在表达技巧上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结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这是考查赏析诗句能力。且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表达技巧”。题干已经指出本诗尾联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结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来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登高的兄弟们正兴致勃勃,突然发现他们的大哥并不在身边,大家的欢乐情绪顿时低落下来。而让“缺席”的诗人遗憾的,好像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的佳节因少了自己未能圆满快乐;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要体贴。这是从对方落笔,自己思念兄弟,反写兄弟思念自己。从中可见,诗人的思亲之情是何等的深切!清人张谦宜评曰:“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再来看本诗的尾联“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也是从对方写起,用曲笔来表达自己思念兄长,反说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使自己对兄长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深切,蕴藉。

点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首先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是写离别之情。比如本诗中,尾联写对兄长的思念之情。没有从自身写,而是从对面,用曲笔,设想兄长思念自己。

0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两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项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其中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错误,和诗歌的主旨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2.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答题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首先围绕“水”“塘”“蒲”“鸳鸯”“鸂鶒”“桑柘”描绘景物,然会概括意境,在分析作用,作用注是景物描写,其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处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06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1. 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 “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 “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 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及解析:

1.A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和下文‘乱山’呼应”有误,并不呼应,“散材”和“疲马”是作者自况,而“乱山”和“细雨”是写景。C项,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2. ①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日前悠然生活的满足;

②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白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白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③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间美景,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情感。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首诗诗人由写景色为主转入抒情为主,写诗人苏东坡山行时的感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不禁使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也是这样崎岖而漫长。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不禁使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这是作者要表达的,尤其在是的尾联处,能够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应结合每联所写的内容分析,要抓住人物的活动、情感词以及景物来分析。首联中写诗人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山里的小溪缓缓前行,诗人在马背上陷入了沉思。颔联中,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才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散材,指无用之才,用的是《庄子》的典故。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诗人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早已经感到厌倦,就好比久在沙场的战马,已经疲惫不堪,很像听到鸣金收兵的讯号。颈联中,诗人想到了几日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曹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间,诗人却迷路了。尾联中,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心。

06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2.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C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错误;“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从句中来看,本体是“人之晚达”,喻体是“树似冬青”,选项把本体和喻体说反了,故错误。

2. 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如“涕零”“期”,然后再抓住人物的行为活动,如“痛饮”“狂吟”,最后结合诗句中给出的原因具体分析即可,如“一别”“旧游尽”“相逢”。

06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   无可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长年”与“长年累月”的“长年”意思相同,都是指“整年”。

B. “紫阁”句照应“燃灯朝复夕”,写出了小节律融入大节律的时间循环。

C. “又见春”写出了初春转眼到来,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

D. “寒过尽” “草生新”是写寒冬已过,万物复苏,自然变化周而复始。

E. 全诗选用典型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手法,展示春意渐浓、令人欣喜的景象。

2. 诗的结尾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及解析:

1. AC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长年”是老年的意思,和“长年累月”的意思并不相同。C项,“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倦怠之情”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体现这种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2. 通过林之意象,写出了诗人安享林下生活的快乐,且以“岁去頻"的慨叹,表现了一位达观者的淡泊闲适、超然安逸、欢愉惊喜之情。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全诗的内容。赏析时,要注意,诗歌的情感有时一种,有时是多种。该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结句。诗歌的结尾句“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意思是林下生活自有意趣,哪里还会因时光流逝得快而感到心惊呢?诗人很享受林下安闲自在的生活,心情愉悦,恬淡超然。

06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 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

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2. 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DE

试题分析:D项,“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项,“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

2. ①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运用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市局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句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应该是以景结情,结尾一般和情感有关,同时注意结尾和首联的照应。

06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 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 “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E.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DE

试题分析:D项,诗中说的是敌军士兵闻风丧胆,不值一提,我们要直接去把敌军首领杀了,并非抓住首领敌军就作鸟兽散。E项,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 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表现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也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试题分析:题目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破”“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从诗歌标题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诗作,作者通过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诗歌首句写渡河行军,第二句写云梯攻城,三四句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全诗贯穿了作者气吞敌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表达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强烈愿望,另外这样的战争只是作者的“戏作”,只是想象出来的,现实中难以实现,也就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戏作”“破”“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还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0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及解析:

1. D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E项“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错。

2.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名此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所以本联主要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诗句看,“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点睛: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06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域双风阚,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 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 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 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 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2.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有误;从诗中来看,“雨中春树万人家”,“花”字不能体现凄清的气氛,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E项,“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有误;这首应制诗是歌功颂德之作,结尾两句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诗中描绘的景象饱满生动,可以让后人窥见大唐盛世一景。并无不受重用的伤感。

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雨中春树、人家和高大的凤阙,烘托渲染了一种祥瑞的气氛,表达对盛唐热爱赞叹之情;②衬托,春雨之下的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都的阔大、壮观和昌盛;③呼应题目“雨中春望”,也透露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做铺垫。④对仗工整,“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点明了春雨天气;“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写出了皇城与百姓房屋都处于春雨的润泽中,表现了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首先要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把握诗句所写的内容。“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承颔联继续写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考生可以从句式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答题步骤如下:先解释该句的含义,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原诗描述的景象或情状中,体会该句的妙处;指出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衬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分析该句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或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比如本题中,可以先从修辞来看,这两句使用对偶的修辞,“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句式工整,既交代了天气,又写出了当时政事通达,百姓和乐的社会状况。从写景来看,诗人借助春树、人家以及凤阙渲染了祥瑞的气氛;从表现手法来看,“春树”“人家”与皇宫相互衬托,凸显帝都的壮观。

069.阅读下面这周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领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睡眼开”试题分析:的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0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②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③。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诗人刘禹锡,字梦得。②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③七十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两人都六十七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三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颂,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

B.第七句“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

C.第八句中的“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

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 秋日共醉图。

E.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DE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D“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错,E“感情沉郁悲壮”错。

2.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哀伤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尾联情感”“如何表现”。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待菊黄家酝熟”“共君”“醉”“陶然“,结合手法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07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      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春风倚棹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间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中的“一雁”和“孤帆”都是借代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 《送张舍人之江东》的颈联意思是说,眼看白日就要下山了,你这一去,怕是沧海渺茫,再见难期。

C. 《送严士元》的颔联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让人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交谈的身影,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D. 《送严士元》的颈联两句均为实写,上句写送别时落日去帆的景色,下句补叙离别后严士元所去之地。

E. 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人诗人深清厚谊。

2.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A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A项,不是“借代”,就是景物描写,秋高天清气爽,一雁远远飞去,海阔天高,载你的孤帆迟迟不舍离去。D项,下句为想象,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2. (1)《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2)《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闷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

07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 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 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 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AC

试题分析:A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C项,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写诗赞美的豪情。

2. 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艺术手法的题目,题干中该处赏析的中的是“虚实相生”,答题时找到词中的虚实,然后分析效果即可。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片中的“记得”“六年”“犹寄”等词语看出缩写内容虚,上联的最后是眼前的场景,为实,效果要结合情感分析,根据词中的“与故人倾”“飞诏下青冥”“横槊看诗成”等句子可知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07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④弋者:指猎鸟的人.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C.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用一个反问句质问骄横的翡翠鸟:站在高高的宝树之上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惧背后飞来的致命“金丸吗”?

D.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 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借代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2. 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BC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从诗句内容看,后六句并非“孤鸿”的经历,而是它(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D项,“美服患人指”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写法,以外表的华美象征品质的高洁”。E项,“借代”错,从全诗来看,应该是比喻的手法,以孤鸿自喻。故该题选B项和C项。

2. 孤鸿决心自己高飞苍冥,翱翔云天,让“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暗中寄寓了诗人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首先要读懂诗。诗的开始两句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用孤鸿自喻,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第二句接着写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但是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结合注释“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可知:“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的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然后自然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妄想猎取它,可是不知到何处去猎取它。结尾两句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暗寓诗人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例如本题,要抓住关键的情感语言“孤”,抓住诗中意象“孤鸿”“双翠鸟”等,从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逐一分析,理解每一联的意思,读出各联的情感表达,然后分条概括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07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 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飞花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大量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2. 本诗尾联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1.C

试题分析:C中的“且”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刘诗中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小堂和苑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其次,“物是人非”也不准确,主人逝去小堂荒凉破败,墓冢无人管理,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都不能说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人两非。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重在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

2. 本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背后隐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结合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作答本题,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的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07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1.BD

试题分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07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①眠松

陈再思

老苍龙,避乖②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丁固④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 ②避乖:远离尘世。乖,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封大司徒。

1. 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眠松”指睡卧状的松树,而“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有文曰“松树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

B.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而“岁寒心”,指词人对现实不满,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力。

C. 本曲运用秦始皇封树为五大夫和丁固后被封大司徒的典故,表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

D. “靖节何年种”中的“靖节”指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语句。

E. 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

2. 诗言声,该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的?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

答案及解析:

1.BE

试题分析:B“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力”错误;C从后文“半溪明月,一枕清风”可看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错误。

2. 借物喻人(象征、托物言志);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托物言志”的手法,然后分析物象的特征和要表达的情感或志向。

07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1.BD

试题分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借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伦。(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07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荔支叹(节选)

[]苏轼

十里一置①飞尘灰,五里一堠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③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E.两首诗都揭露了皇家穷奢极欲而对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杜诗更是直抒己见。

2.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AE(A项,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E项,杜诗并非直抒己见,而是用镜头的切换和对比来含蓄地讽刺。)

2.相同:两首诗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1)都将妃子的笑容运输者身后的飞尘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1)

不同: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1)“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急如星火的,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强烈,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流千载不仅揭露出灾难的深重,更把讽刺对象由唐玄宗、杨贵妃扩大到后代统治者,气象雄浑,用意深刻。(1)杜诗对比精巧,寓意精深,含蓄而有不尽之意:(1)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含蓄而委婉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收到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1)

07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词人与朋友不愿舍近求远去沙洲边饮酒,只想和友人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B. 开头两句把词人不忍分别的心情表述得含蓄婉转,字里行间散发着依恋不舍之情。

C. 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 因为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所以词人总感觉生活不快乐、太苦闷。

E. 尾句委婉含蓄地表达岀词人不愿面对朋友离开自己而孤单独行的情感。

2. 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爱学生诗词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C项,情感色彩错,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E项,“含蓄地表达出”错,应该是“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故选CE

2. ①对镇江边防的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名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因此诗人说“夕阳吹角最关情”。②“忙日苦多闲日少”的劳累。③朋友将要离别的离愁。④对朋友旅途孤行无伴的担忧。⑤对朋友远行后自己的孤单无友的忧虑。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情感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词的答题意思是:懒得再去沙洲边饮酒,和你一起欣赏窗外风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写这首词时,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感到词人相聚时间的宝贵,和朋友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这首词的头一句即由此而来,不但词语极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离别的含意。既然懒得再去观景饮酒,那么,更好的选择就是“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了。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既有朋友将要离别的离愁,也有对朋友旅途孤行无伴的担忧,作为戍边官员,更有对镇江边防的安危的忧虑与关切之情。下片起句就写“忙日苦多闲日少”意思是说自己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道出了词人的劳累辛劳。“客中无伴怕君行”是说朋友将要离去,自己在他乡没有伙伴,将倍感孤独。而朋友即将远行,旅途中没有自己的陪伴也会感到孤独吧。所以这句既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后自己的孤单无友的忧虑,也表达了对朋友旅途孤行无伴的担忧。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

08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槎(chá):指小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出时令,为写景规定了时间;点题写出事件,交代了沿途的作为。

B. 第二联描写了“芳草”、“落花”扣首句“暮春”,营造了萧条、冷凄之境。

C. 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D. 第三联写昔日经行之处,这些景物勾起诗人对昔日徜徉山水之乐的回忆。

E. 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

2. 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

答案及解析:

1.B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营造了萧条、冷凄之境”有误,这与全诗意境不符。虽是暮春,但并无萧条、冷凄之感。E项,“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不恰当,此处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是借环境来写人。

2. 写出了作者轻松自在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心情。沿途不急不忙徘徊赏玩的行为、对沿途所见景物的观赏之细、欣悦之情,回到旧宅后对熟悉景物的认同和舒适之感,都表现了轻松自如的心情。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题来看,“还山宅”,回到山宅;从一、二两句来看,“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三、四两句描写暮春景色,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五六两句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七八两句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九十两句,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从人物的活动和所写的情境来看,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抓住诗中人物的活动,“还山宅”“玩年华”,以及所写的景物来分析人物的情感。

0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 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 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 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 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08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①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之情。(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参考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08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

【注】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②老客:指诗人自己。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1.简述首联中“冰”、“单”两个词的妙处。

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___,又指____,用双关的手法,表现自己__________

3.第五句的关键词是“_____”,写自己_____;第六句的关键词是“____”,写自己____

4.诗末诗人以“____”比喻自己,“声响如哀弹”比喻________

5.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译文

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08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08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08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分)。(意思对即可)

08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

2.(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4分,分析2分。)

08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08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09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分)

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2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分)

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分)①以乐写哀,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分)②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分)

091.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C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

2. ①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②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③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

诗歌简析:诗人以历史沧桑之感而生发现实感慨。表达了诗人凄楚而哀怨的心情。也寄寓了诗人深沉家国之思。诗人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又从历史沧桑之感而产生发现实感慨。历史与现实交感,激起心中层层波澜。面对明亡之势难以挽回的现实,诗人的心情是凄楚而哀怨的。虽然南方仍有抗清斗争,也有不少心怀故国之思的人,但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诗人以鼓腹吹箫、乞食吴门的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情感和手法分析。属于比较阅读,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以景结情。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泪满襟”直抒胸臆。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09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1. B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2. 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 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点睛: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

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总+分)式: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 +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的画面+描述画面(抓意象特点描述)。或者: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还可接着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09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猛虎行①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 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 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 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 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2. 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及解析:

1. D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E项,错在“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2. 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接着,步步深入地刻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灵。这富有启迪性的诗句,不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的“宫市”,方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人世社会的借喻。它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黄犊”即小黄牛。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取犊”而去,民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

描写“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是长安西北的地名,因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此而得名。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这两句,字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骑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迹。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空来看行迹”,含有辛辣的嘲讽。

09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 “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A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 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 C 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 也是为了告诫自己, 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 项,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 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民俗文化常识。

2.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 “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 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中,从注释来看,《元日田家》作于贬官四川之时,而诗人薛逢笔下写的却是农村新年,纯朴、安宁、和睦,充满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薛逢以对比手法,描述文士的仕宦生活宛如萍踪飞蓬,可叹又可笑,倒不如回乡,无官一身轻。

09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 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 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 “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E. 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

2. 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答案及解析:

1. CE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街暮”之景是远眺之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景,故“远近结合”之说过于牵强,颈联应是采取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静景,是视觉,后一句是动景,是听觉。E项,“清新含蓄”不当,应为“沉郁顿挫”。这与杜甫一贯的诗风是一致的。

2. 1)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2)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理解古人的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这句话是是说这首诗中隐含了无可奈何之意,但是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只由尾联暗含了这种意思。“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绕笑”意为“多笑”,前一句写浣花溪边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后一句使用典故,考生要结合注释分析用典的意思,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要用好注释,如“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这交代了当时杜甫的处境——寄人篱下,然后分析诗歌标题,“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一个“怀”字透露出作者的心声——想回草堂,最后分析尾联即可。

09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始闻秋风①

(唐)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miǎn):斜视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2. 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睡眼开”试题分析:的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09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 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 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 作者将自己草堂与扬雄宅比较,认为自己避乱于此,心态与扬雄不同,无意写《解嘲》。

E. 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2.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诗句来看,“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梢”,这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D项,“作者将自己草堂与扬雄宅比较”错误,从诗中来看,“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旁人错比”可见不是作者自己比较,而是“旁人”。

2. 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作者彷徨忧伤之感。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然后抓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如“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诗人以他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像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也与诗人一同喜悦。但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诗歌标题是“堂成”,从注释来看,是指成都草堂,注释中也对诗歌的背景做了介绍,“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多年的奔波生活暂时得到了停息,再结合诗歌中所写之景,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整体的环境清幽怡人,诗人的心情也是宁静而喜悦;但是在中安宁之中,诗人内心彷徨也流露出来,如“暂止飞乌”中的“暂”。

09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 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 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2. 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 CD

试题分析:C项,“如约”一说无依据;D项,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

2.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关键是区分诗歌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最后分析效果即情感。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09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情诗五首(其三)

晋·张华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抚枕独吟叹,绵绵心内伤。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二句,诗人精心选择了“清风”“晨月”这一特定的意象,临风怀想,对月兴思,从而巧妙地暗示了闺中少妇的怀人之情。

B. “晨月照幽房”一句,“晨月”二字用得好,表现出女主人公清晨醒来望见明月时的内心无着、孤独寂寞之情。

C. 三、四句叙事平实,将上二句的景中之情落到实处:原来少妇的夫君此刻正在远方,闺阁中已失去了他的音容笑貌

D. 五、六句,“虚景”,指月影。天上朗月,流光溢影,作者因月而起相思,然而,环视四周,只见空床,表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

E. 七、八句,“居欢”是对往事的怀念,“在戚”指现实的悲苦。这一联把往事与现实合在一起,表现出少妇往日的欢愉。

2. 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女主人公“心内伤”这一情感。

答案及解析:

1. BE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及情感表达。首先要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再做题。B项“晨”字犹佳,少妇彻夜遐思之态,梦魂娈婉之情,籍此一词,统统被推至夜幕后面,留人自去意会,显得含蕴丰富。暗示出少妇彻夜未眠的情形,并非清晨醒来望见明月。E项“表现出少妇往日的欢愉”有误,应是用往日的欢娱反衬现实的悲苦。所以选BE项。

2. ①以最之美反村内心的孤独。②以往日之欢与现实之悲的对比表现内心的悲伤;③通过动作表现内心的忧伤。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本题需抓住诗中的景色描写昔日之欢愉及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回答“心内伤”这一情感。。

10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 ,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 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 第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 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 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2. 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 BE

试题分析: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E项,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2. 1)通过写流萤漂泊不定的境遇,表达了诗人丢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的无奈和哀叹。(2)通过写流萤的“本意”不被理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的注意托“何物”,“何特征”,表达“抒发什么情感”,此题的关键是通过“漂荡”“度陌临流”“岂能无本意”分析“流萤”的“漂泊不定”“不被理解”进而联系作者身世分析诗人对自己“漂泊无依”“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

(此材料大多来源于《语文月刊》等公众号,也有部分资料来源于同事,不敢掠美,特此说明)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相关推荐